强化内部控制建设 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
摘要:内部控制是实现“推进公立医院从粗放型向集约化、精细化转变,向管理要效益,做到减耗、提质、增效”目标的合理保证。是医院控制风险、保障医院可持续发展、实现医院总体目标的强有效的管理工具。作为“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内容,对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本文从单位层面、业务层面分别介绍了长春市中医院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管理实践,探索了公立医院加强内控建设管理的途径,促进医院运营精细化发展。
一、单位基本情况及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总体情况
长春市中医院成立于1954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市属三级甲等中医院,是长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院现一院三址,总建筑面积7.4万平方米,分别是总部、平阳和东部,总编制床位数1075张,实际开放床位数1250张。医院现有职工1154人,其中:在编人员492人;聘用制人员662人。医院是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平安医院建设先进单位、吉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单位、吉林省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单位、吉林省职称自主评聘改革试点单位、吉林省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先进单位,吉林省文明服务示范窗口。
长春市中医院院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均实行院长负责制,建立了内控领导小组。财务、审计、纪检监察、总务、器械等部门或岗位相互制约,联合发挥重要作用。经济活动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三重一大事项”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内控关键岗位职责明确,人员具备相应资格和能力,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并定期轮岗;能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及时进行账务处理、编制财务报告,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完整;财务科具体负责医院内控制度的落实,并完善内部报告控制。内控措施责任到科室、人员,并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自2014年以来,医院每年修订一版内控手册,使全院上下充分认识到内控工作的重要性,保证内控工作真正落地见效。
医院通过强化制度建设及落实、全过程闭环管理,开展廉洁风险防控、加强内控信息化建设,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监督等举措强化医院内控管理,促进内控制度落实,能多科室、多岗位、多角度落实内控要求,形成内控建设体系及长效机制。
二、长春市中医院内部控制管理的工作思路
每年定期梳理医院内部控制管理12项业务内容,寻找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弱项,科学分析问题产生原因,从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两个维度对症施策,综合部署管理路径,实现经济管理规范化、风险防控精准化目标。
三、基于单位层面内控开展经济管理活动实践
(一)强化制度建设及落实,创新管理体系,提升管理能力
医院对经济管理配套制度采取及时修订、严格执行的策略。近年,我们财务科牵头,陆续修订医院内控手册、招标采购手册、合同管理制度、代建工程项目管理制度、医院重大事项事前报告审核流程等制度,并严格落实。医院建立了“2+2+2”现代医院管理体系,形成以风险为导向,以防控资金风险为主线,以质量管理为着眼点,以安全生产为切入点,以党风廉政建设为监控点,以综合目标考核为落脚点的医院内部控制管理体系。规范医院经济活动和业务活动,保障经济运行的合理和安全。保障医院抗风险能力的提升。
(二)法治建院,组织保障
为进一步加强医院法治建设工作,全面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常年聘请法律顾问对医院重大改革、重大事项或重大问题的决策进行事前合法性审核;建立医疗纠纷处理的协作机制,安全维稳、综合治理分工的协作机制等。
(三)建立经济运行报告制度,找准靶点,精准施策
医院制定了全院经济运行报告制度,每个月召开经管会,通报全院及各核算科室的经济运行情况和医疗情况,全方位、多角度分析医院经济运行情况,以问题为导向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坚持公益性,注重价值提升,防范经济运行风险。做到医院经济运行公开,促进全院职工了解医院发展实情。
(四)开展专项培训大讲堂,营造内控文化氛围
财务科联合纪检、医保部门多次对全院业务科室解读预算、内控、采购、医保、运营管理政策培训,让政治、规矩、程序各项政策入脑入心。增强风险防控意识,规范医疗行为。较好的发挥“治已病、防未病”职能作用。
四、基于业务层面内控开展经济管理活动实践
(一)预算管理控制方面。通过强化预算约束,使预算管理贯穿医院经济业务活动的全过程,有效控制医院经济活动风险。同时将预算指标与每月财务收支、政府采购、绩效考核,重大项目落实相结合,实施计划-预算-成本-绩效“四位一体”的动态管理模式。
医院建立了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并实行预算编制负责制,严格按照“无预算不支出、无预算不采购”的原则执行。一是在立项审批环节, 医院内部审计对需要支出的费用活动都会提前介入,业务科室采购前需要到财务科审批当年是否有预算,是否有采购额度,审批表需要预算人员和内审人员“双签字”保证预算的执行率和刚性,以确保医院资金的使用安全和使用效果。二是在招标采购环节, 与纪检部门配合,参与医院的材料、设备采购、零星维修、基建工程等事前论证、招标比价或跟踪询价活动,重点审核供应商成立时间、代理资质、财务情况,货比三家,进行价格比较,达到公开招标要求的,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采购;三是在合同审核环节, 聘请法务加强经济合同审计,重点审核合同中供货商名称、金额等内容是否与中标通知书一致,付款方式、质保金留取的比例和时间是否合理等;四是在验收付款环节,重点审核使用科室的验收报告、归口管理部门的意见、付款方式和时间是否与合同一致、是否与预算一致等内容。通过对重点环节的监控,全程参与医院的经济活动。
(二)收支管理控制方面。内审部门日常加强对医院财务收支及经济运行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进行审计监督和评价。
医院的各项收支由财务科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建立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合理设置岗位,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建立票据管理制度。医院每年编制财政票据年度用量计划,对票据的领用、收回实行专人管理,做到票据使用、核查全覆盖;日常加强对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审计和监督,以及对年度预决算、财务报表的审计和监督,并定期核对账实、账表、账账,加强往来的清理。每月对人员工资、绩效核算情况审核,在对科室核算审核的过程中重点关注医用耗材的使用情况,对于异常数据及时追踪;每季度对“三公经费”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对总务科、制剂室、器械科、药库及药房药品、伙食科物资库进行定期(季度)或不定期的盘点监督。通过盘点工作的开展,对药品、耗材管理工作进行把控,提升库存管理水平和质量,强化了内部控制,更好地规避风险,使药品及耗材管理工作更趋于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确保我院医疗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政府采购管理控制方面。医院成立招标领导小组、招标委员会和招标办公室。出台了《长春市中医院招标采购管理办法》及附件(申请单、审批单、中标商品确认单、入库单),下发红头文件在全院范围执行。并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管理要求的提高及时更新《长春市中医院采购手册》。同时,为规范医院招标投标活动,规范购销行为,遏制招投标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出台《医院供应商管理办法》,招标投标监督工作由监察室、审计科、财务科组成的监督小组负责执行,对药品、医疗器械、耗材、试剂、后勤物资、基建项目、修缮工程及服务类等招标投标活动进行全过程监督。2022年年采购工作上会次数85次,涉及项目85项。
医院建立招标采购结果公开制度。所有招标采购项目接受“实施前预审、实施后结果汇报”全过程监督管理,实现对采购活动内部权力运行有效制约。
(四)资产管理控制方面。医院对资产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从资产购置前的论证、可行性分析、采购方式的确定、资金性质来源、审核付款、验收入库、到后期的资产使用效率情况、绩效(产出、效益)分析、资产报废全过程监管和追踪。并进行清查盘点,对于使用效率低的固定资产研究分析具体原因,经评估后进行院内统一调配。实行审计端口前移和后续追踪,把需求、采购、审批、使用多环节多部门协同起来,由点到面,串成线,织成网、使审计角色覆盖全业务流程。
(五)专项资金管控方面。专项资金实行专人管理、专款专用。专项资金支出时,财务人员会查看支出是否按特定项目或用途专款专用;有无擅自扩大支出范围,提高开支标准,超范围、超标准使用资金;是否存在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用于职工福利、形成资产或其他开支。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在购置设备时是否办理入库,采购手续是否符合《政府采购法》。项目专管员会定期开展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对项目效益进行分析,评价实施项目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效益;有无资金闲置、损失浪费和效益低下等问题,确保专项资金效益发挥最大化。
(六)风险防控管理方面。加强信息化建设,逐步将内控流程嵌入信息化系统,减少或消除人为因素,规避风险。医院纪检监察部门定期召开廉洁风险防控工作座谈会,在院内网上发布廉政提醒,特别是重要节假日前,如春节、中秋节、守住底线、不碰红线。对新入职的职工进行岗前培训,明确医院纪律要求。协助各业务科室查找风险点,不断细化部门风险防控措施。同时,对于医院重点工程、采购等事项,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随时提醒,将风险防控前移。
为了保证医院的经济事项合理性,每年医院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医院财务收支情况进行财务审计和自查自纠,对于发现问题及时落实整改,持续完善医院各项经济业务的流程及合理性、合规性。同时自加压力结合内审部门及市审计局、会计师事务所、大型医院巡查等外部检查中对医院提出的审计问题进行自纠和扩大范围的自查。每周我们物价办会联合医务科、医保科参加院长查房,对新政策的落实、物价的执行和发现的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后续内部审计也会对历次查房中发现的问题联合物价办、医务科、医保科、微机室联合开展物价收费专项审计,对医院可能存在的重复收费、超标准收费等情况进行自查监督。
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有效防范风险,合理保证本单位经济业务活动的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效果,进一步促进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升,促进医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五、实践成效
医院通过战略规划、政策引导、制度建设、单位层面内控建设、业务层面内控建设等一系列实践,带动了医院整体工作开展,取得突出成效,医院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医院经济效益逐年攀升,医疗收入从2016年的12589万元上升到2022年51215万元;收入结构日趋合理,与2016年改革前相比,药占比(不含饮片)29.77%下降了10.17%,耗占比持续保持在6%左右。人均工资性收入从2016年的6.82万元增加到2022年的17.18万元,增幅达152%。通过强化内控管理,调结构,保证了医院收入逐年逐月稳步上升,实现了“三个转变”、“三个提升”,全院职工的幸福感逐年提高,经济运营步入良性轨道,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六、内部控制管理建设建议
(一)实施信息化内控,变“人控”为“数控”
内部控制贯穿医院经济活动全过程,应当将医院内部控制的相关要求、具体措施、风险控制点嵌入到信息系统和各相关业务流程中,实现信息系统的自动控制,而不是人为控制。通过信息采集、风险预警等技术手段,逐步完善对资金运行全过程主要业务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监控,对各项业务进行管理,做到过程留痕、责任可追溯,实现内部控制的信息化、程序化和常态化。
(二)持续完善内控建设,使内控一直在路上
内部控制建设不是财务科和审计科的部门工作,而是医院的系统工作。它是为实现目标,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不会一劳永逸,是一项需要持续完善的系统工程。以后,医院通过加强人员培训,提升全体人员的参与意识,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减轻内控建设阶段的工作阻力。借助质量管理工具(如PDCA等)持续改进医院内控建设。
(三)持续开展警示教育,丰富警示教育内容
加强医院各部门的政治站位,明确保密工作范围、防范保密风险,加大党建信息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医院官网等移动客户端作用,将警示教育与医院文化深度融合。
(四)以外部检查和考核为契机,优化内控评价与监督机制建设
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应定期开展监督审查工作,频率至少一年一次,及时统计、整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降低外部审计风险,同时借助等级评审、大型医院巡查、各级各类上级单位检查等,梳理、优化医院相关工作流程,完善医院内控体系。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医院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及医院内控风险进行评估,通过加强内外部审计的结合,充分发挥内外部审计对医院管理的监督作用,进一步强化权力运行约束监督,实现动态化的管理和运营水平的综合提升。
作者介绍:
郭胜利,女,中国共产党员,高级会计师,吉林省高端会计人才,吉林省政府采购专家、吉林省卫生经济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长春市卫生健康经济管理师资库行业专家、长春市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建设项目咨询管理专家、吉林省中医局项目咨询管理专家。现任职于长春市中医院财务科,为医院内部审计小组负责,曾多次受邀参加省、市卫健委组织的项目资金督查审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