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咨询电话

151 0105 1188

分享:如何理解并善用《内部审计计划具体准则》

2025-09-19 13:54:37

浏览量

6461e71b8c93e.png

       在内部审计工作中,计划往往是最容易被误解的环节。有人认为它只是完成合规要求的规定动作,有人觉得计划反正会被临时任务打乱,不必太认真。但从《第21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计划》的视角来看,计划既是审计工作的起点,也是内审价值能否发挥的重要环节。

01

计划的定位

准则明确提出,审计计划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工作、突出重点、提高质量和效率。在实践中,这意味着计划并不是用来约束,而是帮助内审和治理层形成共识:

当前组织面临的主要风险在哪里;

内审在年度内打算投入哪些领域;

资源是否匹配,哪些项目需要优先推进。

换句话说,计划既是一份工作安排,也是沟通和协调的工具。

02

年度审计计划

准则要求,年度计划应基于风险评估来编制。这提醒我们,计划不是简单的部门轮流审,也不是按惯例复用。在实际工作中,更有效的做法是结合以下方面:

组织战略和年度重点;

外部法规政策与合同约束;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水平;

业务的复杂性和变动情况;

关键岗位和人员变动。

通过这些要素来确定优先级,能够使计划更贴近风险实际。例如,一些企业会在战略转型期,把新业务的合规性作为重点;而在政策变化频繁的行业,计划中往往会安排对合规风险的专项审计。

03

项目审计方案

年度计划确定了做什么,项目方案则回答如何做。准则提出的项目方案内容,看似条目繁多,其实本质是帮助审计组更有针对性地执行:

明确审计目标和范围,避免过度扩张;

指定重点环节和方法,让程序更具操作性;

结合上次审计或外部审计结论,推动整改闭环。

例如,在信息系统审计中,项目方案不仅会写检查权限控制,还会具体到通过日志分析验证关键账户使用情况。这种细化,使方案能够真正指导实务操作。

04

执行与调整

准则同时强调,计划经批准后必须执行,但必要时可以调整。这给了内审一个平衡点:

一方面,计划提供了稳定性,保证审计资源不会随意分散;

另一方面,面对重大风险事件或突发情况,计划可以在规定程序下进行调整。

这也提醒我们: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当在战略方向稳定和风险环境变化之间找到平衡。

05

治理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准则要求年度计划报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批准。这不仅仅是流程,更是治理意义的体现。通过计划:

内审能向治理层展示风险判断与优先顺序;

董事会能据此了解风险格局并合理配置资源。

这种互动,让计划不仅是审计部门的内部文件,而是组织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06

计划的价值在于应用

从准则来看,计划不是束缚,也不是形式,它更像是方向盘——为内审指引工作重点,也为治理层提供风险全貌。关键在于:

在编制过程中,是否真正结合风险和战略;

在执行过程中,是否能保持稳定性与灵活性;

在沟通过程中,是否让治理层看到内审的价值。

理解并善用《审计计划准则》,不仅有助于提升内审工作的规范性,也有助于让计划成为组织风险治理的重要工具。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