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监管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蓝佛安部长重要讲话精神及部内控委员会会议精神,结合新时期财政监管工作职能,抓实五项举措,持续推动内控管理工作提质增效。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理论学习
强化内控管理是强化政治机关建设、规范权力运行、防范化解业务和廉政风险的重要抓手和有力保证。安徽监管局始终从讲政治的高度抓紧抓好内控工作,着力加强理论学习。一是组织会议集中学。利用局内控委会议、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支部学习会等,学习部领导有关内控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和部署要求。从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完善财政系统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推进财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深刻领悟新时代背景下深化财政内控工作的重要意义。二是拓宽渠道自主学。将内控工作纳入干部理论学习计划,通过组织学习研讨、利用办公网络平台分享学等形式,安排干部对《财政部内部控制基本制度》《财政部各地监管局内部控制办法》等相关文件进行专题讲解,丰富学习内容,进一步增强深化党员干部对于内控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强化组织领导,压实主体责任
坚强的组织领导是做好财政内控管理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安徽监管局坚持对内控工作进行全局性和系统性谋划,明确各层级主体职责,保障内控工作提质增效。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根据人事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局内控委组成人员,形成班子成员、各处室负责人、内控联络员三级齐抓共管的动态内控管理架构,进一步明确内控委、内控办、内控管理联络员的工作职能。二是压实内控责任。局党组书记为全局内控工作第一责任人,处室负责人是处室内控工作第一责任人,纪检组长、机关纪委履行监督责任,进一步督促干部扛起内控职责。三是细化职责分工。结合监管局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实际情况,对各处室工作职责进行梳理和细化,明确业务牵头处室的政策口径和业务对接“双统一”职能,层层传导压实责任。
三、推进完善制度,健全内控体系
制度建设是内控意识和内控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内控工作的基础。安徽监管局紧扣财政监管职能定位,紧跟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完善制度建设。一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操作规程。根据《财政部各地监管局内部控制办法(2019)》要求,对现有职能事项、重大风险、业务流程和防控措施进行全面梳理,对应制定30项操作规程,整理形成《财政部安徽监管局内部控制操作规程》。二是持续修订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内控办根据内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适时增加或调整相应制度,使一线实践经验和内控制度修订实现快速融合,确保内控制度常改常新。全局累计制定和修订70项内部管理制度,形成《财政部安徽监管局管理制度汇编》。三是持续推进三合一业务管理制度建设。按照“一体化、一盘棋、全覆盖、分步走”的总体思路,持续推进“业务、内控、廉政”三合一的业务管理制度建设,着力增强制度的系统性、完整性、集成性,确保根据监管业务变化及时新增修订制度。
四、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内控短板
坚持问题导向,紧盯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要岗位,大力开展内部控制自查评价工作,补齐内控建设薄弱短板。一是建立内控工作专题会议和报告制度。定期开展风险识别、评估,持续实施风险防控。在各处室自查的基础上,选取日常或专项业务项目进行互查,要求各处室根据内控操作规程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整改、完善,确保内控工作质量。二是组织开展年度内控抽查。对每个抽查项目制定抽查记录单,对抽查发现的问题进行详细描述,分析成因后立即整改完善,确保抽查工作质量。三是加强结果运用。结合自查以及近年来巡视、审计、综合考核等发现的问题,立即整改、完善,同步研究完善防控措施和制度机制,确保工作做细做实,全面补齐内控短板。
五、建立长效机制 促进工作融合
着力建立内控管理长效机制,发挥内控管理在制度建设、业务拓展、机关运转、风险防范、廉政建设等方面的运用。一是落实常态化内控制度完善机制。根据财政部最新工作要求,结合自身业务实际,定期组织开展内控制度评估,及时更新完善。二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利用预算管理一体化监控系统等信息化技术,加强对业务的日常监管,在提升监管效能的同时有效防范廉政风险,提升业务管理工作质效。三是促进内控管理与党建工作融合。将内控管理作为机关党建重要抓手,建立内控办与机关党委、机关纪委的长效沟通机制,着力发挥廉政风险防控作用,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