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咨询电话

151 0105 1188

为什么风控类管理运转不畅?可能存在根源问题。需要从认识企业管理体系谈起(中)

2023-06-23 13:35:11

浏览量

621dae8fd56cf.png

04.管理体系的要素

需要认识到的是,建立企业管理体系是要用的,体系的内容包括建立、优化、实施、监控、审计、评价。其中,最为关键的不是体系建设,建设始于因,而实施才为果。所以,在企业中,经常见到的现象是,建体系时轰轰烈烈,实施时一筹莫展。问题出在哪里?其实,体系实施中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出现一次、两次都可以通过监管进行纠正,通过优化进行完善和改进,但如果热闹过后却仍不能运转,说明问题出在了“设计”。这就是需要从“认识体系”开始谈的原因。

那么,企业管理部门建立的一个体系,包括什么要素呢?要素指的是条件,是自变量,缺失要素的体系,自然影响体系设计和实施的成效。

通常讲,一套完善的体系构架,应该包括组织、流程、人力资源、绩效、IT、数据、文化。组织很好理解,任何一个体系都可以划分为决策层、治理层、执行层,通过具体机构与职责的设定,结合体系本身的运作流程、管理制度,形成一套治理机制。既然有流程,就离不开角色,角色当然涉及人力资源,扮演角色的人员,需拥有满足职位要求的能力,才能保证流程的畅通和效率。

建立一个体系,体系目标都不会缺失,区别在于是建设阶段的目标,还是瞄准体系实施后希望达成的结果目标?当然是后者,这个目标可以划分为阶段,通过绩效指标反映出来,其本质同企业中的绩效管理。没有目标或目标非常宏观的体系,很难谈“优化”。

IT是一套帮助体系落地、提高体系效率的工具。当然,体系建立的过程,也有可能不存在这么一套工具,但体系的建设,需要与后期的“IT”建设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体系中设计的流程,能够支持体系的“IT”化基本需求。所以,我把它视同为“体系可视化”,因为,只有可视化,体系才能被大多人形成统一的认识,才能形成体系实施过程中的“一致性”,否则,根据个人理解而各行其事,那还能称为为体系?

数据产生于现场,现场来自于流程。从数字化转型来讲,数据源必须是唯一的,且经过“两两验证”予以保证其正确性、准确性。所以,流程设计中,源数据产生之后,一般会存在“确认控制”。举个例子,“核算会计与出纳”角色分离,我觉得其真实原因是“确认”,数据有出错的可能,也有可能是舞弊的结果反映,这种分离原因,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防舞弊”,那太表面化了。所以,企业开展内控建设,需要在合理定义后才能实施,否则就成了一锅到处都控制的“乱炖”。

至于文化,很好理解。质量管理体系有质量文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有风险管理文化、合规管理也有合规文化等等,因为文化是体系的一个要素。不少人纠结于体系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这并不矛盾,从企业文化管理角度,体系建立自己的文化是可以的,二者的关系是什么?企业管理部门在做好企业文化体系管理的同时,可以指导体系文化的建设、宣传等工作,因为它是文化管理部门。

回归到体系的设计,为什么我总说,企业通过内控建设,形成的一套由风险控制矩阵支撑的流程合集,不是内控手册?内控手册解决的是“体系可视化”的问题,“流程合集”不过是一套“程序文件”。寄希望用一套程序文件,让大家去执行,并没有发挥体系化“管理”的作用。理解了这些,再去看一下企业自身的“内控体系”,是不是就找到了产生“困惑”的原因 —— 缺乏体系认识与支撑体系执行的基础。

05.管理体系的内容

体系的内容包括建立、优化、实施、监控、审计、评价。“建立”是实施的条件,体系要素缺失或者体系并不存在,依靠制度设定的“治理路径或审批路径”,只是体系的内容之一。要理解管理体系的内容,可以从结果逆向分析。

首先,需要认识到,ISO所提出的任何一个体系的建立,都包括审计与评价的过程(可以仔细看一看)。所以,合规审计很好理解,但不要把“审计部门是风险管理体系的第三道防线”、内控审计,看做是风控、内控、合规体系的专属构成。

从审计角度看,对体系的审计是验证型发现监督;从体系管理的角度看,是通过审计对体系进行的符合性验证,体系管理的责任者,是“牵头建体系”的部门。审计不会对体系的适应性给出建议,它的功能就是依据设计,通过结果进行验证。所以,体系的建设,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执行能不能符合预期”,从而做出适应性选择。

其次,什么是评价?很多人在内控审计、内控评价这里“转磨磨”,或者干脆给企业讲就是“评价内控设计有效性、执行有效性”,虽然我也这么讲,但其中有更深的含义。评价包括三层含义:一指的是对体系绩效目标实现程度进行的评价;二指的是对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适应性进行的评价;三是对体系运转的闭环性进行评价。然后才能渗透到不同层级的设计、执行。

譬如:内控评价中,企业经常讲我们在某方面控制非常严格,某类业务全部由“一把手审批”。仔细分析,这是例行化业务的控制,完全可以通过分类,将低程度风险的例行事务由“主管领导”审批,超过一定额度的审批,可以上升到“一把手”审批,这就是授权与权限的反映。所以,这种流程与内控的适应性,存在重要的设计缺陷,问题是具备不具备看到流程背后“管理逻辑”的能力,内控当然要考虑效率,否则,企业不成了“严控下的蜗牛”。如果企业从时间、责任、压力、收入等角度,得出“副职比正职含金量更高”的说法,其实就是这种现象的反映。

所以,构建一个体系,需要站在企业整体角度,审视体系的范围边界、目的、条件输入、结果产出,然后对体系结构进行划分与定义,才能提出体系建设的步骤和工作。

体系的建立,不是给自己用的,而是用于管理部门的“管理”。所以,体系建设首先要解决原则问题,原则包括基本原则和实施指导原则,基本原则一般体现在企业层,指导原则是体系建立、实施的基准。原则有两个作用:一是聚焦作用,确定体系基线;二是解决问题的作用,当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时,用指导原则去衡量,从而做出选择。

其次,体系建设要有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并非企业中经常讲的“建立了方案,建立了顶层制度”,而是基于体系实施的完整闭环过程,是一个逻辑流程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讲,控制、合规在企业中广泛存在,包括制度、流程、管理关系,也包括评审、审计、审核等活动表现,很难构成顶层的“P”。如果从发现出的缺陷整改计划角度形成“P”,只是体系之下的小闭环。所以,我觉得“内控、合规”应该纳入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与风控一起成为体系的结构组成。

从实施角度考虑:一要考虑体系建立后的理解一致性问题;二要考虑主管部门的工作连续性问题,即工作例行化;三要考虑与现实的符合问题。原因是什么?

很多企业借助第三方完成一套程序手册或合规清单,就认为体系建设完成,而第三方又没有帮助建立一套基于体系本身的“体系说明手册”,意味着发生了“谈体系却看不到体系”的问题;没有告诉主管部门例行工作的方法,比如:国家修订一套政策、企业建立一个新的制度,合规要求谁来提出?合规义务谁来承担?合规行为清单如何建立和补充等等,导致主管部门内控、合规管理变成了“阶段时效工作”,造成了岗位角色“最没有存在感和成就感”的问题,何谈“以客户为中心”呢?;梳理的流程、合规清单僵化地套用,比如把部门职责应用到流程,把模糊的说法写入流程,把制度的部分内容移入清单,这只是一种“移花接木”的体现,风控、内控、合规作为增量工作,如果不能产生任何增量价值,没有意义。

06.风控管理体系中经常出现的误区

认识不少大型企业的风控人员,在谈起工作时,经常能够感受到一个误区:完成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内控管理体系建设,现在开展合规管理体系建设的说法。但去看反映一致性的体系手册,就只能用制度、方案说事儿了。问题出在哪里?

忙于给别人建流程,却忘了“责任范围内体系管理”的流程建设,就好比企业中的信息化部门,每年忙于其它部门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但开展方案评审、计划评审等工作,全部需要依靠纸质、人工线下完成一个道理 —— 灯下黑。

用一套通用的规则应对千差万别的企业。如果说合规管理,用外部的法律法规作为导入,构建一套适合于所有企业外规遵从的“合规清单”,尚可理解,但我仍觉得,合规的识别不能脱离“企业制度”。

假设一个制度相当完善的企业,完全能够通过制度的执行满足外部约束性的外规要求,合规管理应该从制度开始;假设一个制度不那么完善的企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直接执行上级单位制度,或者把满足外规基本要求作为企业合规的最低标准,也是可以的,这时候的合规管理的重点不是急于建立合规行为清单,而是如何“构建企业规则库”的问题,然后才是建立“合规行为清单”的工作。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应用同一条流程”打造常态的“例行工作”,这才是合规管理所反映出来的“管理”。企业开展合规管理工作,不能错误地认为“非权威性的合规行为清单的作用,大于具有权威性规则的作用”。

如果说企业内控是基于18项指引要求进行建设,我觉得看似合理实质并不合理。指引是面向千差万别企业,给出的一种富有控制机理的通用指导借鉴,代表不了具体企业的控制方法。之所以很多人以此为理由,原因有二:一是不能很快理解企业的现实,所以将指引中的指导性说法,导入到流程说明文件,虽然不具有操作性但不会犯错;二是设定内控建设项目的范围边界。前者出现了“不具体、不能落地”的问题,后者可能造成“有意义的内控出现缺失”问题。来源:互联网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