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人们喜欢依靠直观的理论化理解,去提出一个理想的或颇具诱惑力的想法。譬如风控、内控、合规的“三位一体”建设,看似颇有道理,其实根本站不住脚。原因是,只看到了三者都具有防风险的功能“相通性”,却没有看到各自的本质。
我们举一个例子,就可以戳破这一华而不实的谬论:很多人在谈论风控功能时,都喜欢用“车”来打比方,好吧,今天我们就顺应这一比喻,去系统地理解风控、内控、合规的关系和本质。
01.从系统角度理解风控、内控与合规的本质
假如你去买一部车,会考虑口碑、外观、动力、能耗、品质等因素,因为你是在购买一个产品。产品本身包括了具有控制功能的整机、单机配套产品,一台好车,还会包括从技术功能上支持的防侧滑、防爆胎等风险紧急处置功能,以及若干预防车辆发生问题的风险预警“看板”。这些都可以构成“买车”行为的考虑因素,其中的若干“防风险、控制”功能的优劣,由“车辆整体技术要求”、“对应技术设计水平”决定。
从这一点看,一台好车,会尽可能地通过技术设计手段,提高车辆本身的可靠性与风险管控力,剩下的就交给驾驶人员了。好比企业中管理体系设计,需要尽可能地考虑其完善性,但考验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测量,最终体现在“应用结果”。
当你买回一部车辆,就进入到应用阶段,这时候的“系统”就发生了变化,包括:交通规则、要到达目的地的路线、驾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风险),发生违规、事故风险的承受度等等,这些都是应用车辆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体现出来的是应用者的能力,车辆本身已经转变成其中的一个要素。
对控制来讲,不论这台车到了哪个驾驶员手里,控制功能是确定的,区别在于应用程度的差异。所以,企业内控可以通过设计做到“规范、标准的固化”,随着技术升级而不断“优化”。好的内控,通过“能力角色”的有效应用,可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
对车辆来讲,“风控”只能做到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尽力”,需要在实际场景中采取相应措施,考验的是“应用角色”的风控能力,好比驾驶人员要进行一次长途自驾旅行,需要提前考虑车辆可靠性、路线环境的危险度、驾驶人员的能力,以及做好发生问题后的处置准备等一个道理。所以,风控是由“场景、角色能力”决定的,风险管理解决的是:通过设计必要的节点,让应用者远离“侥幸”,“预测不确定事项并提前做好准备”的问题,剩下的就是过程中灵活的应对问题了。
合规,依靠车辆是不可能实现的,考验的是“应用角色的知规、行规能力”,以及通过规则设定的违规处置结果的预知,对应用者实施“震慑”。规则,解决的是“告诉你怎么做才对,告诉你哪些事儿不能做,告诉你不让做你偏做,就会极大提高带来已经明确处罚的风险概率”,所以,合规管理解决的是“规则与角色的对应问题”,特别是“不准做的事儿”,本质是管理执行力问题。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风控、内控、合规各有不同的目的导向,要实现一体化建设的路径,唯一的可能是“场景”,而不是“风控、内控、合规”本身所谓的“三位一体”,不可能的。
02.如何找到“场景”?这样分析
企业中,场景是由“事儿、角色、权限”构成的,角色指的是选中一个组织,或者某个人做某件事儿,不做事儿的人只是静态的“岗位人员”。比如说,选中一个人担任“部门长”,就必须做部门长该做的事儿,才能称其为“角色”;角色做事儿,做到什么程度、范围,则是由“权限”决定的。
这是道理,企业不可能做到每件事儿都这么做,需要找到一个共同的方法体现出来,这个方法就是“机构组织职能”、“岗位职责”,其中岗位职责渗透的就是“事儿、责、权、限”,这里的“限”,就是合规行为清单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由“组织管理”职能完成的。
无论是组织职能,还是岗位职责,都不可能做到“事儿尽”,也不能告诉你怎么做,所以企业才会梳理“流程”,通过流程把“事儿”规范下来。企业中有大事儿,大事儿由若干角色配合完成;也有小事儿,小事儿可能由一个或少数角色完成,所以,流程才有了从整体到末端的划分,这部分内容是由“流程管理”职能完成的。
流程管理与组织管理有着紧密的关系,需要建立清晰的“匹配”,让角色在流程中“表演”,完成承担的“角色工作”,通过各角色的表演和协作,成就“一场戏”。这场戏就是“流程产出”,通过绩效进行测量。所以,绩效是反映和测量结果的指标。
从企业整体来讲,是以战略为导向的。战略通过不断解码,反映到年度计划,年度计划与“事儿”联系起来,所以,企业中才有“战略为引,流程为纲”的提法。
严格意义上,战略管理的中心是“让企业按预期实现变革发展”。所以,企业中的改革与战略规划往往反映为一体。而变革需要在“行动、执行”中实现,所以,战略与企业运营环环相扣,战略管理不属于“管理支持层”而属于运营层,只是为了更好管理,把战略管理划分成了一个单独的“层级”结构。
由于战略的解码,形成了不同时期段的目标。企业的运营管理就是要“把目标变为结果”,衡量结果的是“绩效”,所以,我经常讲“风险管理是达成绩效的抓手”。风险管理一直用“目标”作为解释,是理论,因为,这种说法,没有转变为“企业的真实实践”。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流程承载了包括事儿、角色、权限、时间、反映流程结果产出的“结果绩效”、反映过程活动产出的“过程绩效”等诸多“管理要素”。所以,流程构成了“场景”,也就是说,风控、内控、合规建设,都是流程建设的附加内容,所谓的一体化,是通过“流程设计”实现的。这就是我讲的 “只有流程管理达到一定成熟度,才可能构成一体化”的原因。
所以,决定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是流程,而不是所谓的风控、内控、合规“三位一体”建设,这种观点,纯属“忽悠”。
03.体系建设要向“可视化”转变
企业中的管理体系,往往是从“某一个维度”进行的建设,比如:质量管理体系、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监督体系等等,这些体系呈现的是“一种能力”。由于体系的“单维”性和系统性,结果必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多工作是重复、交叉的,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也是流程管理。
但不管怎么讲,企业中体系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是“这个体系是什么样的”、“是如何运转的?”,所以,企业中对体系的理解,不同人往往有不同的观点和说法,于是体系管理手册出现了,解决的就是认识一致性问题,通过相对完整的一套“系统性流程”表现出来,就是“体系可视化”,当然,也是一个管理建模的过程。
我们拿大多企业开展的“内控体系”、“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为例,内控手册绝不是“集各种职能流程合集装订”的体现,那是程序文件集,体系手册解决的是“管理实现”的问题。何况,在不少企业中,通过内控建设梳理的流程,只是有了“流程的形”,所谓风险控制矩阵,也只是一种“模糊描述部分活动的流程文件”,或者是把“内控指引”的内容导入的做法。流程不切合现实就不可能有吸引力,流程文件不具体,就不可能被执行。所以,才有很多内控管理人员纠结于“内控手册使用率”的落地问题。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天锦咨询才认为风控、内控、合规建设是方向,但需要从“体系可视化”、流程管理角度去实现。所以,我们才把内控管理、合规管理纳入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成为其中不同目的导向的功能结构。所以,我们才倾心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可视化、战略管理体系的可视化、治理结构的授权与限制的清单化,因为,这些是实施风控、内控、合规建设的“基础篱笆墙”。可以说,到目前为止,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恐怕很少见到吧,因为,涉及的跨度比较大,涉及的知识结构和实践应用也比较多,如果不信,可以试试看。
04.结 语
客观讲,风控、内控、合规建设有其必要性,但应该思考一个问题:只重视监督、风控却忽略正向管理,结果必然是解决一个问题,又会出现另一个问题。你不能说中石油的内控、合规建设缺失,但为什么出现了大大方方、招摇过市的“牵手门”事件?而且还是那么高级的领导,竟然犯下了如此简单、如此缺乏水平的“低级错误”,是当事者的“风险意识和认识水平问题”。为什么网络热度一直不减?低级的太不可思议了,所以可笑、可叹。
同样,风险管理、内控管理、合规管理确实很重要,即使笔者也从事这类工作,但我们应该承认3个事实,不能闭着眼忽悠:
第一个事实,风控、内控、合规管理绝不像“专业人员”从“风控角度”讲的那样有那么大能量,更不会像宣传的那样“无所不能”。再高级的领导、管理者也预测不准未来,能够预测趋势就非常不易了!再高明的风控、内控、合规设计,如果管理基础一塌糊涂,风险必然是一个接一个。所以,三者的工作,就是结合“中枢事项”,尽最大努力让员工在必要的节点“知道要做什么,该怎么做,不要做什么”。别忘了,风控、内控、合规发挥的是“保证”作用,给谁提供保证?保证的是“中枢事项”,辐射到相关角色,流程梳理不准确,还提什么保证呢?
第二个事实,企业如果能把规划、计划做到很严密、很细致,管理很规范,把不能做的事情结合场景“清单化”,企业运营中的不确定事件就会大幅减少。所以,你会发现,当流程梳理到一定程度,每个活动都渗透着“风险认识机理上的自控制”。所以,所谓的“不相容岗位分离”,并不像有些专家不断推出的“标准化的不相容清单”,而是企业基于风险认识所采取的一种针对性管理措施。至于所谓的“风险控制矩阵”,如果你把流程幅度加宽,控制自然会出现,如果你把流程幅度收窄,聚焦到事儿上,控制就是一个“节点”。
第三个事实,合规管理不能建立在“企业不懂法”的基础上,对法律的认识,是企业、员工最低程度、最基本的要求,对外部法规要求的承载,是企业中的“规则”,而不是角色的“行为清单”。企业中对法律法规的违反,一定是出现在侥幸基础上的“法律漠视”,而不是真的不知。恰恰不断出现的违规风险,是企业规则中设定的“不能做”,对照一下“牵手门”事件,是不是这个道理?这才是合规管理的真正“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