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咨询电话

151 0105 1188

合规管理体系搭建的七个阶段与实操指南

2025-09-04 08:28:12

浏览量

6461e71b8c93e.png

01

确立合规期望

实质要求:明确高层对合规管理的关注度和目标,制定合规方针、原则和总体目标;界定合规体系的适用范围(组织、业务、地域边界)和重点领域;深入了解内外部环境及利益相关方的合规要求和期望。

实施建议:由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在企业内部发布合规宣言或方针,表明“依法合规经营”的决心和目标。召开项目启动会,动员各部门配合,宣贯合规理念与大纲。组织合规团队进行法规环境扫描和风险梳理,调研合规管理重点工作。根据行业法规和公司章程,识别关键合规义务,明确企业的风险承受度。

实践经验:高层态度与实际行动决定合规成效。企业应避免把合规当成一时“热点”或形式主义项目;合规建设需长期投入、持续推进,才能产生价值。常见误区是短视地认为合规投入产出不明显,或仅待上级部署而被动应付,这都会削弱合规体系的系统效益。

02

制订合规方案

实质要求:在第一阶段基础上制定详细的合规实施方案,包括合规风险识别与评估、合规义务梳理、风险应对和控制措施、合规目标与绩效指标等内容。对集团及下属单位的核心业务开展合规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应对预案。

实施建议:组建跨部门工作组,对各业务线和职能部门的风险源进行优先级排序,确定高、中、低三级风险领域。梳理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形成各环节合规责任清单,并与业务流程挂钩。

制定《合规管理实施计划》,明确各项措施的执行部门、时间节点和资源需求。对重点事项,如境外投资、招投标、数据安全等,提出专项合规方案。方案完成后应上报决策层审核并细化到年度任务。

实践经验:合规方案要与企业战略和经营目标相结合,突出行业监管重点和公司实际案例。建议明确分工和审批流程,便于落地执行。应为方案留出评估反馈时间(例如每季度回顾一次),并避免方案过于庞杂难行。

常见误区是一次性制定太多细则不顾实际,导致执行难度大;或者制定计划后不跟踪,不做后续评估和调整。正确做法是简洁可行,先解决重点风险,再逐步完善和修订。

03

搭建组织架构

实质要求:建立覆盖全公司的合规管理组织体系,明确各级组织和岗位的职责边界。典型的架构包括:董事会/党委层面(决策监督)、经营层面(总经理为合规第一责任人)、合规委员会(统筹协调)、首席合规官(CCO)(具体负责)、合规管理部门,以及各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的合规管理员。同时需理顺合规部门与业务部门、纪检审计等监督部门间的关系和责任分工。

实施建议:根据ISO 37301和《办法》要求,在现有机构基础上调整或新设合规职能。建议由董事会批准合规体系建设方案,并定期评审合规有效性;总经理层制定年度合规计划。

成立合规委员会对重大合规事项进行决策支持。合规管理部门应隶属于最高管理层,可直接向总经理或合规委员会汇报。各业务和职能部门要配备合规管理员会(多选业务骨干),负责本部门合规事务并接受合规部培训与指导。

实践经验:合规部门应拥有充分资源和独立性,避免因权限不足导致制度难以落实。实际操作中,应强化业务部门的主体责任,同时让合规部门“拥抱业务”,通过培训和沟通使双方协同,而不是对立。此外,要避免在机构设置上过于臃肿,例如无需为每个子公司单独设置多个领导,更多依靠统一的指导体系。

04

完善制度体系

实质要求:构建分层分级、覆盖全业务的合规制度体系。一般包括:合规管理基本制度或手册、行为准则;以及针对重点领域(如反商业贿赂、反垄断、环境安全、劳动用工、数据保护等)编制专项制度或指引。

实施建议:首先梳理现有制度,找出缺口和重叠,避免出现“制度体系两张皮”现象。由合规部牵头,联合各业务条线制定或修订制度。制度文本应简洁清晰、易于执行,如可编写《合规管理办法》或《合规手册》等文件;

制定各类行为准则(如员工守则、供应商合规要求);对重点业务节点(合同签署、投资审批、资产处置等)编制审查流程;以及完善举报投诉处理程序。制度发布后应通过内部网络、会议等多种形式宣讲,并纳入绩效考核,以保障落地。

实践经验:制度建设要与公司业务深度融合,避免流于形式。常见误区:制定了大量“花架子”制度但与实际脱节,如为了认证目的而草拟复杂流程,导致业务部门执行矛盾、手忙脚乱;或缺乏必要的核心制度支撑。建议与业务部门充分沟通,确保制度贴近实际工作场景。

05

将合规义务/合规要求嵌入流程

实质要求:将合规控制点融入企业日常业务流程,让合规成为决策和运作的必要组成部分。关键业务环节(如采购、合同签署、投资决策、市场推广、用工管理等)中应设置合规审核、审批或提醒机制,确保潜在违规风险在源头被识别和防范。

实施建议:对核心业务流程画流程图,标示出法律风险点和合规节点。例如在招投标和采购流程中增加供应商合规调查;在重大决策审批上由首席合规官预审并签字。

制定合规审查清单或规范(如合规评估表),供业务人员在操作时使用。将合规要求写入岗位责任和业务SOP,如要求每份合同附件都提交合规检查表。可借助信息系统,在ERP 或 OA审批流中增加合规分支,实现数据留痕。实施中要和业务部门紧密协作,并定期检查流程实施效果。

实践经验:避免“文件合规”与“流程合规”脱节。常见误区是形式化合规审查:如决策后补材料审核,或合规部门仅做表面审查。正确做法是通过培训和沟通让业务部门理解合规要求,形成流程前置审查的习惯。

可以使用流程示意图帮助员工识别合规节点,并设立定期检查(如内审回顾)来发现并纠正缺失。注意在制度中规定合规责任追究,把流程执行情况纳入绩效与问责,以确保流程嵌入真正落地。

06

培训与宣导

实质要求:通过持续的培训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全体员工的合规意识和能力,形成良好合规文化。

培训内容要针对不同层级和职责:高管了解法律责任和合规策略,中层管理者掌握监管要点和流程要求,一线员工熟悉工作中的合规事项和报告渠道。宣传内容可包括公司合规方针、典型违规案例、举报渠道、奖励惩罚政策等。

实施建议:制定年度合规培训计划,新员工入职时安排合规基础课;各级领导或法律顾问定期讲解法规新政;业务部门举办业务场景下的合规案例研讨。

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开设合规网络课程、举办研讨会、发布内部通报、张贴海报或利用内部刊物宣讲合规知识。加强合规宣传,利用“合规月”或专题活动分享典型案例。

实践经验:培训应常态化且贴近实际。建议结合企业真实案例和行业典型违纪案例开展情景模拟,提高参与感。利用测试、复盘等方法检验学习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培训内容。

做好宣传氛围营造,如在公司内网发布法规动态、推送合规知识点,领导带头表态。长期而言,可建立合规知识库和工作手册,方便员工随时查阅。

07

运行与持续完善

实质要求:让合规体系进入日常运行并不断自我优化,形成闭环的PDCA(计划-实施-检查-改进)过程。需要对体系执行情况进行持续监控、评估和反馈,确保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整改,合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实施建议:建立内部审计或合规检查机制,安排年度审计计划,交叉核查各部门合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漏洞并跟进整改。设置合规绩效指标(如违规事件次数、整改完成率、培训合格率等)并纳入管理评估。

对收到的投诉和举报及时处理并反馈改进。重大违规事件要启动调查程序,并将教训反馈到制度和流程中。

实践经验:合规体系必须“动”起来。常见误区是拿到ISO 体系证书或搭建体系后停滞不前,缺乏后续跟进。实际操作中,要结合外部环境变化及时更新合规清单和制度,如法规修订、业务模式转变时立即评估影响。

长期来看,“合规管理体系建设解决的是系统问题,必须持续推进、累积,才能发挥长久的价值”。建议通过持续宣传、定期回顾和再次培训等配套机制,使合规意识和行为逐步内化。

结 语

合规管理体系需要系统化推进和持续投入。以上七个阶段相辅相成、环环相扣,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闭环。在持续改进的过程中,企业能够不断降低法律和合规风险,提高运营效率与内部协同。合规不仅是守法底线,更是企业软实力和信誉的体现。

完善的合规管理有助于优化业务流程、促进决策规范,从而赋能企业的长期稳健发展。总之,合规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坚持“长期化、制度化、常态化”的工作思路,企业才能从中获得持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