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腐败风险识别,是企业合规反腐败体系建议的一项重要工作。能否有效识别腐败风险、查找漏洞,直接关系到腐败行为的防控效果。根据做反腐合规体系的经验,识别风险与评估,可按以下5 个步骤开展:
一、以岗位为基础单元,分析岗位的权力要素
识别腐败风险,首先要以部门岗位为核心单元,且需覆盖企业所有部门的每一个岗位,逐一分析岗位要求—— 腐败风险的根源,本质就是岗位权力的滥用。以销售岗为例,其核心权力包括跟进货款催收、与客户对接沟通、确保客户将货款存入公司指定账户,这些具体权力都是风险识别的重点方向。
二、以权力为基础,分析滥用权力的可能情形
销售岗负责推动客户及时付款,因日常对接频繁,容易获得客户信任,若销售滥用这份信任与岗位权力,截留货款,将给企业带来重大风险。
尤其当企业内控体系薄弱时,若曾允许销售员私下上门催收货款、且由销售员代收后再交回公司,这种操作模式下的风险会更高。
即便企业有明确规定:货款需对公收款,禁止销售员私自收取货款,但仍可能出现风险(这类风险可通过过往经验判断识别)。我假设一个场景,某销售人员为截留货款,伪造公司印单与书面付款通知,以“给予付款优惠” 为诱饵,要求客户将货款付至自己指定的私人或公司账户。客户因信任销售或贪图优惠,很容易轻信并完成付款;等公司察觉货款未到账时,涉事销售员可能已离职,企业将陷入货款难以追回的被动风险中。
三、风险防范的措施要满足“两低一高” 的标准
这一标准是我结合多年合规工作经验总结得出的,即风险防范措施必须满足“低成本、低影响、高精准” 三大要求,具体可拆解为:
低成本:措施无需让公司额外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比如为避免销售私自收款,若采取“每次安排两人同行催收” 或 “实时电话核对客户付款情况”,这类方式会显著增加人力与时间成本,不符合 “低成本” 要求,不宜采用;
低影响:措施需做到“无感知” 推行,避免让销售员产生 “公司时刻防备自己” 的抵触心理 —— 若销售员觉得措施繁琐且带有不信任感,措施最终难以有效落地;
高精准:措施需精准针对具体不合规行为,能直接解决问题,同时不能因推行该措施而引发企业其他新风险。比如不能为防私收货款,却导致客户付款流程受阻、影响正常业务,这种顾此失彼的措施不可取。
四、采取合理的风险防范的策略
风险防范策略具体可分为4 种类型,企业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规避风险(完全消除):通过措施彻底消除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让风险不再存在;
转嫁风险:将风险转移给其他主体承担,企业自身不再承担该风险的后果;
减少风险:通过干预手段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风险出现的可能性;
接受风险:不针对风险采取专门防范措施,若风险最终发生,自愿承担。
要根据这个风险情况,选择相应的策略。前面的例子,我会选择“转嫁风险”这个策略。
五、制定可以落地的风险防范措施
结合前文销售员伪造印章截留货款的案例,针对这类风险,建议采用“转嫁风险” 的策略 —— 因为 “完全消除风险” 的难度极大:若销售员故意伪造公司印章、向客户发送虚假付款指令,客户基于对企业的信任,很可能按照指令付款;一旦客户付款成功,企业后续发现货款未到账,向客户追偿时,客户会以 “已按通知付款” 为由拒绝,双方易产生纠纷,而此时涉事销售员可能已离职,企业维权难度极高。
因此,“转嫁风险” 是更可行的选择,具体措施可落地为:在销售合同中明确 “公司唯一收款账户”,注明 “仅该账户收款视为有效付款,向其他账户付款均属无效”;若后续需变更收款账户,仅提供 “加盖公司公章的付款账户变更通知单” 仍不具备效力,必须由公司财务人员与分管领导(或企业老板)共同与客户电话确认变更事宜后,双方再签订书面账户变更协议。
这样写的目的,就是让大家无法做到这一点,我们不可能为了变更付款账户,搞这么麻烦。这一措施完全符合“两低一高” 标准:无需额外增加企业成本(低成本),不影响销售与客户的正常对接(低影响),精准解决 “销售员私收货款、伪造指令” 问题(高精准),能从根本上杜绝此类风险。
当然,这只是销售岗位某一项风险的防范案例,实际操作中还需配套完善销售员管理:明确将“禁止私下收款、禁止冒用公司名义收款” 纳入员工行为准则,同时将合规要求与销售员的绩效考核直接挂钩(违规行为影响绩效评分或奖金);此外,还需通过企业合规文化体系开展宣传教育。这些配套措施均属于企业合规反腐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同步推进。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