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留言,希望再谈谈内控、合规管理体系建设。咱们就基于实践与应用,实话实说。
其实,内控、合规管理并不是什么新的工具和方法,虽没有专家所言的那么复杂,但做起来也没那么简单,归根结底,它是要被应用的。
内控、合规管理,两者不是孤立关系,相对企业的管理基础、管控条件而言,二者发挥的是继承、完善、发扬、补充,进一步提升企业执行力、防范流程风险、合规风险的作用,从而体现它们的“应用价值”。
内控与合规管理,大可不必从“本身”的单维思考,把它们看成是企业为加强管控力、提升执行力,采用的一种方法论,反而更好理解,但不能忽略与制度、流程、风控、管理力、执行力的紧密关系,企业中,从没有靠单一方法论能够解决问题的可能。可以说,到现在为止,很多人对内控、合规管理并没有真正弄明白。
01.外部监管视角下的内控与合规管理
国内企业的内控体系建设,源起于五部委的内控规范;合规管理体系建设,源起于国资委的指引和办法。虽都来自于外部的“驱动”,但不能认为企业中没有“朴素”的控制和合规管理。
内控规范把内控定义为: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合规管理办法把合规定义为: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和员工履职行为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监管规定、行业准则和国际条约、规则,以及公司章程、相关规章制度等要求。
做为承担内控体系、合规体系建设主体的企业,理解规范、办法要求当然重要,但更应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部委,相继提出企业要开展内控与合规管理体系建设呢?
第一,通过监督发现问题固然是他们的责任,但帮助企业不发生问题,更是他们的期望。期望不发生的问题是什么?不要发生违法违规、违反监管政策、违背公共道德的问题。这一期望,与企业追求符合伦理道德、获取合法合规利润的目标趋于一致,这是外部监管与企业本体之间、内控与合规管理之间的“共通”之处。
第二,期望不等于现实,并不意味着处于监管中的企业,不发生“违法违规违纪违章问题”。原因是什么?一是企业自身没有控制好风险,所以,从外部监管角度,认为企业要从内部加强管控能力。从内控定义可以看出,内控包括了企业方方面面的控制功能。二是企业在履行外规要求的能力方面存在不足,要么不知道监管规则,要么抱持侥幸心理,明知故犯,所以,企业要开展合规管理。从合规定义可以看出,意味着企业、员工必须拥有了解、掌握并满足、执行所有相关规则要求的能力。这两条原因,难道不也是企业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强调的内容吗?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从外部监管视角看,目的只有一个,希望企业合法合规经营。内控与合规,是基于不同维度,解决“相同或类似问题”的两个方法论,从外部监管角度看,没有任何问题。
02.企业本体视角下的内控管理
必须承认一个现实问题:宣贯上级精神、要求是一回事儿,转化为企业内部的行动是另一回事儿,看似脱节,但二者并不矛盾。精神是导向,落实要求,企业需要转化为自身的具体行动,行动目标需要遵从SMART原则。
从企业视角看内控,“内控”的定义其实已经不存在了,而是管理中的“控制”。内控,是从外部看企业,相对于“外部监管”控制而做出的定义,但并不妨碍企业仍然沿用“内控”的说法。
企业中具有控制功能的器官、方法、工具涉及方方面面。比如战略体现企业对发展方向的控制;组织结构体现制衡关系;纪委审计稽核巡查等体现责任结果的监督与控制;制度与流程体现对已被证明成功的经验与方法执行的控制;预算体现对附加价值商业化与资源投入之间的控制等等;制度、流程、表单中的会签、审核、评审、审议、审批、决策等,体现的是工作过程中的控制┉┉
不同控制功能由不同目的、方法决定。企业内控管理是否都要管?是否都能管?如果有人说“是”,我辩驳不了,因为他是从理论上解释,我是从企业实践上理解;他是基于外部监管的视角,我是从理解外部要求,然后转化到企业内控现实与应用的视角看待问题。不同视角会有不同的结论,问题是:管理有成本,管理是被应用的,而不是理论和“外部规则绑架”式说教。
如何看待企业内控管理问题?需要回归企业内部管理的责任,所谓的风险管理第一道防线,其实就是“管理直接责任”的体现;所谓的第二道防线,其实就是“归口管理责任”的体现。这种观点,你认同吗?
为什么我总说流程中的决策、审批等,虽具有控制功能,但不属于内控?这是从企业内部视角得出的结论。决策、审批、审议是流程中不可缺少的活动,由第一道防线按照“合规、治理方法、控制程度”进行设置与规则设计,虽然不属于内控,但不能视“内控原则”而不顾。提出并明确内控原则,是内控归口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关键是,告诉没告诉第一道防线,需要遵循什么样的“内控原则”,去设计制度与流程,当然不能以“防风险、风险程度”简而代之,而是可衡量、可选择的度量尺。我定义的内控管理原则是:三条基本原则,“四追四不一优先”指导原则。
在我的认知里,企业匆忙建立一套流程与控制手册,很有必要,至少它可以反映企业对上级要求的反应与落实。但如果缺失对“第一道防线”的指导原则,内控管理体系很难发挥效能,因为控制无处不在,只是反映方式、反映程度不同而已,核心在于,内控管理要做出清晰的“定义”。
企业中经常见到的“内控涉及全业务、全流程、全组织、全员工”的说法,都是无奈的、不负责任的表述,因为它不可衡量,本质是一种“不作为”的表现。千万不要忘记,内控管理部门是“归口管理”,最突出的特征是:管理要求要明确。
03.企业本体视角下的合规管理
从外部视角看合规管理,反映的是企业要遵从各项外部、内部规则的观点。从企业本体视角看合规管理,它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法务问题,而是一个管理问题。
如何从企业本体角度看合规管理?需要从“遵从规则”的角度去思考,找出实现合规经营管理的充分必要条件,体现在5个方面:
一是预防,意为“事前”,即企业内部制度,是否具备承载外部作用、监管规则中触发监管的条件,当然包括企业、企业中的组织、员工,这是制度建设问题,也是制度管理的“指导原则”。
二是执行,意为“事中”,即制度的主动执行力与过程行为监管问题,监管不可能拿着制度一条一条去稽查,需要找到规则不能容忍的重点内容,即合规底线、红线的行为表现,也就是合规管理中的“合规行为清单”。
三是稽核,意为事后,即通过责任结果发现“违规问题”,这是“专业监督”的责任,但违规问题有“隐蔽性”特点,需要通过“人人监督”的方式,提高及时发现“违规问题”的概率,所以才产生了“合规举报与调查”。
四是导向,意为文化,即正向的倡导。与合规对应的是“违法、违规、违纪、违章”,属于“负面”的表现。企业不能完全寄托于“严格的监督手段”来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导向,而导向不是讲话、说教所代替,需要转化为“准则”。所以,建立合规行为准则,是合规管理体系不可缺失的构成。
五是机制,意为治理,解决了文化、事前、事中、事后的问题,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固化下来,这是合规管理归口部门的职责;其次,可以从“满足员工需求”的角度,将合规指导原则,导入到“员工升职、荣誉、绩效奖励”等方面,作为PI防火墙条件,此谓贯彻“合规指导原则”采用的方法表现。
04.“贡献价值”视角下的内控与合规管理
我有一句俗语:即使内控、合规管理体系建设的产出落不了地,它们也上不了天,因为企业中天上还有一道线,那就是“制度与流程”。不落地的内控与合规,无非相当于“没建”,也没有发挥防范风险的作用,但必然带来企业管理成本的增长。
无论是内控,还是合规,他们的基础都是企业的制度、流程,妥善处理好外部监管规则与内部制度、流程,以及与内控、合规之间的关系,是内控与合规管理的基础,也才能找到“内控与合规管理本应具备的价值”。
在我看来,内控与合规,无论是控制措施,还是行为清单,建立在“模糊认识”上的产出,一文不值;从制度中复制来的“言辞”,有一定“突出重点”的作用,但不会产生任何“价值”。原因是:企业制度具有“内部法定权威性”,而内控手册、合规清单是“指导做事儿”的参照标准,具有“相同内容”的手册、清单,相对制度、流程的作用,不会带来任何增量价值,何况它还“内容丰富”,阅读、理解困难,如果再增加了“模糊化描述”,充其量,就是一条“美丽的飞毯”!
如何产生增量价值?在于对制度、流程中渗透的管理机理、方法等深层次内容的深刻理解,在于对控制活动、行为底线的“规范化、标准化”,解决的是制度、流程难以覆盖、反映出来的问题。在制度完善的假设条件下,内控、合规发挥的是“补充、具体化”的作用,这才是它们的“价值增量所在”。
企业的管理中有一个禁忌,不要动不动引入一些“术语”和“难以理解的新概念”,如果必须为之,就需要“统一语言”。现实中,企业经常出现这些问题,譬如“大质量”、“大监督”、“大风控”、“大合规”等等,这些都属于“不能解释的鼓噪语言”,难道来自于“正统”的全面质量管理、全面风险管理、全面监督等等,这些能够体现“人人参与”的说法,还不够吗?
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回归现实与应用,内控与合规管理,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