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新的社会背景下,国有企业迎来了一系列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进程,不仅需要加快速度,同样也需要深入内核。只有从全方位的角度提高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质量水平,做好风险防范各项工作,才能够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竞争力。从国有企业的发展现状看,在内控管理和风险防范方面确实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有企业的持续发展。
(一)应用现代化信息系统,增强信息沟通与传递的时效性
国有企业需要在内控管理和风险防范的过程中,应用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增强信息沟通与传递的时效性。 首先,可以通过信息系统的建立,计算过去形成的历史数据,根据每个参数的具体指标分析可能的风险概率,然后根据信息系统中的基础数据分析其可行性,为国有企业的重大战略决策提供参考。
其次,国有企业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系統收集各种经营活动的发展状况和动态结果的相关数据,降低人为因素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增强信息沟通与传递的时效性,提高内控管理和风险防范的质量和效率。
最后,随着大数据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发展,国有企业要不断细化技术数据的建立和数据的导入工作,确保信息系统的覆盖广度,将风险图、业务流程图及权限表等纳入现代化的信息系统,提高关键指标的权重,为国有企业内控管理和风险防范提供坚实的基础。此外,可以在国有企业和员工之间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以提高员工举报的便利性,巩固内部控制管理和风险防范的成果。
(二)完善企业工作流程,构建经营预警机制
国有企业需要根据内控管理和风险防范的具体要求以及企业内部开展这些工作的具体状况,不断地健全、完善具体的工作流程,建立经营预警体系机制。国有企业需要在风险预警预报管理体系中,建立动态化的监控和预警管理体系。实际上,内控管理和风险防范要贯穿于企业各项经营生产的业务过程中。风险发现得越早,就能越快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尽可能地降低风险管理的成本,避免风险带给企业的损失,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为实现这一点,国有企业要完善各项工作流程,根据实际状况将责任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人员,重视内控管理和风险防范,提升内控管理和风险防范意识。国有企业的高层领导者要及时掌握企业内控管理和风险防范的具体状况,加强对市场经营管理过程的控制,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及时解决风险带来的相关问题,保证企业各项工作都能够正常地开展。
内控管理师(ICM)”着力解决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专业知识不足,内控管理专业人才匮乏的共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