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单位层面风险评估应当关注的6个方面
(1)内部控制工作的组织情况。
是否确定了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是否建立了各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沟通协调机制和联动机制。
(2)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情况。
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是否实现有效分离;
权责是否对等;
是否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岗位责任制、内部监督等机制。
(3)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情况。
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
执行是否有效。
(4)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情况。
是否建立工作人员的培训、评价、轮岗等机制;
工作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格和能力。
(5)财务信息的编报情况。
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账务处理;
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6)其他情况。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业务层面风险评估应当关注的7个方面
(1)预算管理情况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单位内部各部门间沟通协调是否充分,预算编制与资产配置是否相结合、与具体工作是否相对应;是否按照批复的额度和开支范围执行预算,进度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无预算、超预算支出等问题;决算编报是否真实、完整、准确、及时。
(2)收支管理情况
收入是否实现归口管理,是否按照规定及时向财会部门提供收入的有关凭据,是否按照规定保管和使用印章和票据等;
发生支出事项时是否按照规定审核各类凭据的真实性、合法性,是否存在使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的情形。
(3)政府采购管理情况
是否按照预算和计划组织政府采购业务;
是否按照规定组织政府采购活动和执行验收程序;
是否按照规定保存政府采购业务相关档案。
(4)资产管理情况
是否实现资产归口管理并明确使用责任;
是否定期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对账实不符的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是否按照规定处置资产。
(5)建设项目管理情况
是否按照概算投资;
是否严格履行审核审批程序;
是否建立有效的招投标控制机制;
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挪用、套取建设项目资金的情形;
是否按照规定保存建设项目相关档案并及时办理移交手续。
(6)合同管理情况
是否实现合同归口管理;
是否明确应签订合同的经济活动范围和条件;
是否有效监控合同履行情况,
是否建立合同纠纷协调机制。
(7)其他情况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8种方法
第1种方法: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
第2种方法:内部授权审批控制
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
第3种方法:归口管理
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采取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并确定牵头部门或牵头人员等方式,对有关经济活动实行统一管理。
第4种方法:预算控制
强化对经济活动的预算约束,使预算管理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第5种方法:财产保护控制
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机制,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第6种方法:会计控制
建立健全本单位财会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机构建设,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处理程序。
第7种方法:单据控制
要求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经济活动业务流程,在内部管理制度中明确界定各项经济活动所涉及的表单和票据,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按照规定填制、审核、归档、保管单据。
第8种方法:信息内部公开
建立健全经济活动相关信息内部公开制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信息内部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和程序。
内控管理师(ICM)”着力解决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专业知识不足,内控管理专业人才匮乏的共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