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阳市财政局着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重点以内控制度体系建设为基础、内控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坚持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信息公开化,进一步增强内部控制意识、健全内外双重监督机制、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从“立规矩”向“见成效”转变,有效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廉政风险防控能力,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
一、重塑内控体系标准,解决“两张皮”问题
(一)归集政策,执行有章可依。面向全市各行政事业单位,以预算管理、收支管理、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管理、合同管理六大业务领域为纬度,以国家、省、市三级层面为经度,梳理收集政策文件486个,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指引的核心支撑,指导各行政事业单位完善内控制度修订,解决困扰多年的各单位执行标准不一、政策依据不明确等问题。
(二)建立指引,流程有图可索。以政策梳理为支撑,开展业务流程再造,对预算管理、收支管理、采购管理等6大经济业务以及三重一大议事决策机制,根据制度规定构建流程图、流程图说明和办事表单,将制度规定从“纸面”落到“地面”、从“墙上”走到“心上”,实现制度的具体化、流程化和可执行化,形成全市统一的内控指引和办事流程图、风险评估指引等。
二、织牢内控执行网络,解决“不得不用”问题
(一)明确主线,协同各方。内控信息化平台采用“内部驱动+第三方专业机构全程辅导”方式内外融合发力、联建。以资金管理为主线,通过“标准植入、规则内嵌”,将内控制度、流程、风险控制点嵌入到内控信息系统中,借助信息化手段固化业务流程,实现单位经济业务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管控,将财政、业务主管、单位“三端”一体化,并整合形成制度流程与内控系统一体化、内控系统与财政各业务系统一体化,形成“业务+财务+管理”的一体化融合控制体系和“数据+平台+标准规范”的集中化统一规范体系。
(二)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选取基础条件较好、内控信息化需求较高的市教育局及下属东阳市第二高级中学、退役军人事务局、财政局本级3家作为试点单位。参照东阳市内控指引体系,对试点单位进行风险评估,指导试点单位根据风险评估发现的风险清单,重新梳理各业务领域管理流程、优化业务流程图和流程说明、设计重点业务流程表单、健全单位内部控制手册、完善重点经济事务的全过程管理和制衡机制。及时总结、分析试点单位建设的经验,进一步优化东阳市内控指引体系,形成指导意见,并向全市各单位进行推广应用。
三、开展全过程监督,解决“无效监管”问题
(一)全程监控,主要业务活动实现“全闭环”。一是事前审批,做好资金源头管控。将审批关口前移,更加突出对经费使用情况的事前监督。二是事中管理,落实各项流程规定。系统自动识别每笔经济业务活动资金的使用范围、限额标准、决策程序,开展合规性审查,并根据内控流程自动推送相关经济业务数据到经办人及审批人。三是事后支付,报销审核准确规范。经审批的资金支出事项,与发票、合同等原始资料复核,开展线上报销审批流程。
(二)全程留痕,主要业务活动实现“数智化”。一是实现“机器换人”。通过将制度、标准流程化,实现对事项(资金)申请、审批、流转、支付等环节的全流程把关,避免人工操作可能导致的错误,提高经费使用的标准性和规范性。二是实现“数据跑腿”。通过PC端、浙政钉随时随地审批,不受环境、地点影响,大大缩短审批时间。直接通过系统完成所有经济业务申请、报销资料审核、资金支付及清算、预算执行查询等业务,通过让“数据跑”实现从“往返跑”到“不用跑”。三是实现“风险预警”。以“流程控制”替代“经验管理”,实现动态化风险预警功能。将部门预算指标贯穿经济事务预算安排、事务申请、支出审批、采购计划、合同管理等关键环节,集控制、督审、纠偏、评价、推送功能于一体。
“内控管理师(ICM)”着力解决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专业知识不足,内控管理专业人才匮乏的共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