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咨询电话

151 0105 1188

内控、合规与风险管理并不孤独

2024-05-18 08:22:24

浏览量

621dae8fd56cf.png

企业内部控制非常重要,但落实在内控管理,不少企业非常迷茫。迷茫的原因,是因为“内控”是一个泛化的整体概念。看到这,千万不要在脑海中,单纯浮现出一套流程化的内控手册,那不是全部,但这似乎已经成了惯性。

在概念未转化为员工可以理解的、与现实工作相结合的清晰认知之前,所有的内控建设工作,其成效都很难谈起,是内控管理部门产生“困惑”的症因。因为,我们并没有完整地认识内控。

什么是风险呢?风险是指未来偏离期望或目标,并带来一定损失的可能状态。其中,虽偏离期望或标准目标,但仍可接受的损失范围,称为风险容忍度;由于未采取风险解决方案,或采取的解决方案存在可感知的不足,可能发生的超出风险容忍度的损失,称为风险敞口。

超出风险容忍度的风险,需要建立并执行风险解决方案,目的是为了将预测的风险敞口,尽可能降低为0。所以,凡确认的风险,必有措施计划,必有关闭风险的活动,这个活动不应超过一年期。超过一年不能关闭的风险怎么办?那是发现的问题,也必须解决。年年都存在的风险怎么办?检查制度、流程。

image.png

目标是多维的,通过结构化关键绩效指标反映出来,通过分层、分级,最终落实在组织、团队、员工绩效上。企业目标的实现,通过每个员工从下向上现实绩效的聚集,最终呈现为企业绩效结果。

企业是追求发展的,绩效的多维、多层级性,绩效目标所遵从的SMART原则,意味着每个承担绩效的个体,都有为企业目标作贡献的机会,也意味着存在不能达成绩效的风险。每个组织、员工都有主动识别、评估、管控风险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知道(泛指企业),影响绩效达成的因素有很多,有外部的无法影响的因素,如自然灾害,法律法规与监管政策,有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工作互动,有客户的需求与期盼、有无法预知的供应商不确定性┈┈

我们也知道,每个个体的知识、专业、能力、经验与经历、掌握的信息空间不同,要达成绩效,有时候还受制于前端的决定条件、做事儿必须遵从的职业道德、来自于外部监管与内部管理的要求,还与企业提供的资源、工具、设备仪器、设施、环境、材料等有关┈┈

我们也知道,我们每个组织履行职能、达成绩效,一方面取决于组织自身内部能力的成长,一方面取决于对业务结构、逻辑、工作方法的认识,另一方面还与组织之间的协作、协同主动性、积极性有关┈┈

不错,这些因素都会构成对组织、员工达成高绩效的影响,即不确定性。我们会主动识别企业的安全风险,为大家创造一个稳定运营、创造高绩效的环境,包括文化风险、重大危机风险,并提出危机发生时的应急预案┈┈

效率是影响组织、员工实现高绩效的关键。每个组织都应在分析业务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业务策略,充分认识外部客观存在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分析各种因素可能带来的风险。对重复性业务,要充分认识可能存在的特例、个例,通过建立制度、流程等规则,共同构建企业的运营秩序、规范员工行为。

风险因素是影响效率的最大问题。在制度、流程建设中,对不可容忍的风险,要提出解决方案,纳入制度与流程、控制风险,实现效率与风险控制的统一。用系统、严密、有效的制度、流程、模板、表单作为内部控制,取代员工客观上不能完全掌握、但又不得不接受监管的外部控制。

因为我们知道,数以百计、千计的法律法规、政策,让少数人掌握能够变成现实,让所有员工掌握,那是很难实现的期望,否则,法务人员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识别与企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一定是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做的事儿,不能构成强加于每个员工的责任。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站在企业整体角度,内部控制指的是企业为了实现经营目标、防范各种风险,所采取的旨在将风险控制在可容忍范围内的各种内部措施,包括各种具有一定或完全控制功能的制度、流程,也包括流程中设置的发挥控制功能的节点。

制度、流程是分层级的,所以,制度与流程中的控制活动也形成了层级。很多企业以制度作为主要管理方式,但制度与流程又有所区别,制度无法照顾到一些过程控制活动,难以实现活动标准化,这件事儿只能由流程作为补充。

内控建设中的梳理流程,要尽可能体现流程管理所提倡的整体性、系统性、层级性。企业中的管理要学会谈钢琴。

不要担心,制度、流程、内控、合规、风控的职能分布,他们可能部分在一个部门,也有可能分布在不同部门,但绝不妨碍工作的部署。因为,企业中每个职能部门之间,都有合作、协同的关系。

谁的孩子谁抱走,谁的职责谁承担,谁提出谁决策,谁执行谁负责的原则,应该是企业管理中的普遍共识。但如果不做统筹部署,不把课题讲清楚,不把责任界定好,仅仅把视角压缩到一个自己可以影响的局部空间,那就是管理失职。

我们既要通过构建内部控制梳理流程,也要考虑未来企业流程管理的需要;既要认识到流程因做事儿而存在,又要认识到建立流程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做事,产出标准化结果,所以,对控制活动的描述,要尽可能规范、标准,用活动的标准化,保证做事儿结果的标准化;既要通过内控建设促进制度、流程的系统与规范,又要认识到,他们也是合规管理不可缺失的核心内容。

我们不能寄希望于通过一次活动,就能把内部控制建好、建全,需要构建一个持续完善的机制,因为,企业是发展的,企业也会为了提高效率,优化商业模式、运营模式,必然会带来各业务策略、制度、流程的调整。

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合规管理,“防范风险”仅仅是一个方面,他们也会促进企业的管理规范化、精细化,实现管理提升、效率提高,因为,他们都服务于企业、组织、员工的绩效,这才是他们存在的价值。

为了让内控、合规有效,我们还需要通过动态与定期的评价,促进他们的优化与执行,既然要评价,就需要建立一个评价的管理标准,但管理标准不是评价标准:

评价与评估不同。评估是一种面向未来的预测或判断;评价是面向现实的客观认定,与已出现的损失有关,与设计的合规性及执行行为有关。内控评价的结果,不单是发现并评价出缺陷,还包括发现问题。

未采取控制措施,或制定了控制措施但未严格执行,或执行了不满足合规要求的控制措施,所发生的不可容忍的损失,称为问题,需要追溯责任。

制定并执行了控制措施但结果仍出现了损失,或未采取控制措施,或制定了控制措施但未严格执行,在没有发生不可容忍损失的情况下,称为内控缺陷,需要整改完善或改进。

每一个管理体系都需要评价,内控管理、合规管理、风险管理也不例外,但不要割裂他们的关系,管理需要成本,没必要做重复性工作。内控评价是合规评价不可缺少的构成,但不是全部,合规评价还需要对相关组织责任、治理机制、制度要求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价。

按照以上逻辑,风险管理已经转化为工作事项,不需要进行评价,只需要通过对风险管控效果进行总结、分析、改进,确定风险是否可以关闭,总结其中的经验,绩效说明其效能。这就是面向全面风险管理整体,对内控、合规、风控进行分工的作用。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之所以称为内控管理、合规管理、风险管理,有内控活动、合规活动、风险活动的成分,也有管理的存在。他们有两个共同体现:

其一是风险清单。风险清单要产生,但不是静态的,目的是为了化解、控制、关闭风险,所以风险清单有一个“产生、关闭为记录、再产生”的过程,否则,不能称之为管理。其二,如果把内控、合规、风控分别作为一个整体,都有两个流程:一个是系统本身的管理流程;另一个是执行流程,否则,不称为归口管理。

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构建企业内部控制与合规管理,是为了减少企业运营中各种风险发生的数量与概率。但不能不承认,无论我们在内控、合规管理中付出多大努力,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是动态的,必须客观面对一些难以影响的风险要素,所以,强化日常的风险管理非常必要,是追求高绩效的保证措施。

风险管理体现在战略管理、战略实施及过程中的运营监控中,体现在每个组织、员工的工作中。无论是领导者、管理者,还是员工,每个人的工作活动可以分为五类:组织、直接承担、参与、监控、评价与监督,所以,每个人都有主动发现风险、影响风险、报告风险的义务。

风险管理是常态的、定期的、动态的,我们可以通过机制实现一致性管理风险,也可以与计划中的活动结合起来,目的是让管理者、决策者做出选择,聚焦关注点,投入必要资源,提高对风险的管控效能。

加强风险管理、化解与控制风险不是唯一目的,每个组织、员工都有积累风险管控经验,把成熟的、得到验证并证实成功的防控风险的经验,通过制度、流程固化下来,转化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实现成功经验的推广。

通过循环这一过程,不断压缩风险管理的空间,提高运营效率,让员工、团队、组织实现高绩效,让企业在不断达成绩效目标的情况下,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文来源:综合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