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监督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到:加强内控执行的穿透监管,使内控监督“长牙”、“带电”。这是从“内控执行监督”角度进行的论述,提出的要求和期望。
很有道理,但前提是企业的内控建设,必须基于设计合理、执行有效为前提,具有控制标准的活动才可落地、可衡量,故企业的内控建设要有质量。
规模型企业,各种管理体系按照设定的规则运营,控制依存于规则,存在于流程。当然也有针对“特殊事儿”临时采取的措施,其中也包括控制,这些属于非常设控制,一般不纳入内控体系范畴。
01.流程内控的一般形成过程及特点
在很多篇微文中,笔者认为“制度与流程都是规则”,流程更侧重于“正确地做事儿”,置身于流程看控制,控制发挥的作用是“把事儿做好,别偏离流程目标”。
大多数规模化企业中,并不缺乏大量制度,甚至非常健全,但领导者“要严格遵守制度”、“要按制度办事儿”的指示或要求,似乎从没停止过。
当企业有了制度,内部控制就产生了,只不过隐藏于制度文本中,往往通过“审查”、“会签”、“审核”、“审批”、“批准”等形式存在,但制度不会回答这些控制存在的原因。
或者一个新组建的企业,即使没来得及制订一些制度,一些作业、活动也遵循着一定的控制条件,主要来源于处理过程中的临时协调或领导要求,过段时间,一个约定俗成的作业流程及控制习惯就产生了。
只不过对其他人而言,可能会多了一些问询、往复的过程,此谓“人治”阶段,即流程的不可复用状态阶段。随着企业的成长,制度会逐步建立,且越来越多,大多数规模型企业都会进入制度管理阶段。
为进一步规范管理,或贯彻领导要求、监督要求,制度的更新、优化开始循环。为了理清制度设定的逻辑程序,不少部门开始将制度转换为流程形式,作为附件用以补偿文本制度本质存在的不足;或以内部控制建设为契机,基于制度开始翻制流程控制,于是基于流程的内部控制手册产生了。
该阶段有个典型的特征,无论制度是否由企业领导或决策机构批准,虽形式上反映企业制度,但本质都起源于制度的主责部门,并承担维护责任。
职能化管理的企业,属于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模式,部门起草制度,主要以如何履行职责的思考为基础,对承担的业务进行运筹逻辑布局设计,并根据希望达到的目标进行倒溯,从而提出各种控制要求。
倒溯过程中,会涉及其它部门、主管领导或决策组织,除明确的职能控制之外,不少部门要么是被主职部门拉进去的,要么是自己挤进去的,还有很多由最初认识的不一致,通过协调,彼此妥协而承担部分职责。现实中,制度征求意见,部门间出现的不断勾兑、立场博弈,就是具体体现,但不少都是出于部门的责权、工作量及责任的考量,而不是基于制度追求的整体目标。
无论是制度的流程补充,还是基于内控管理要求进行的流程控制梳理,该阶段流程的存在形式,都起源于制度,或部门内部承担的比较独立的作业认识,譬如,财务报销流程,用以提醒作业参与人员应执行流程的步骤。
这一阶段的流程依赖于部门设计的制度运筹逻辑,流程控制自然也是以存在的制度为基础。流程控制梳理的优劣,取决于以下三个条件:
制度设计是否合理有效,制度的认识、理解是否准确,是决定流程控制合理性的首要条件;
流程梳理颗粒度、流程控制设计标准,是决定企业流程控制规范性的第二条件,取决于内控管理主管部门的认识和设计水平;
关键点的度量、风险评估能力和结果表达质量、控制活动识别、控制标准细化设计、与制度的关联、控制执行有效性评价证据,是决定流程控制合理性、设计有效性的第三个条件,取决于流程控制梳理、设计人员的能力和水平。
02.流程内控的常见问题
很多时候,领导者深陷一天几个会议,每个人在企业中被繁琐的流程、领导突然交办的事项,或者救火式的事件“绑架”,或者翻来覆去的无效、低效化试错式折腾,令人烦不胜烦,以至于没有时间去思考一个问题:组织应该如何高效地运转?内部控制建设不能脱离这一根本目标。
效率和质量是决定企业高效运转的决定条件,过度、冗余、无价值的控制,或不追求产出质量的控制缺失,都会影响运转效率。
基于职能化管理的制度,很多时候并不是基于流程的风险要素来设置控制点,而是基于组织管理层级、管理权限(权力)意识进行的设计。譬如,内控制度中常见的“各单位内控管理报告须经最高决策机构审批通过后,以红头文件形式报上一级单位主管部门”。
这并非错误,而是职能化组织特点带来的必然产物。很多时候,由于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来自于不同部门的制度越来越多,制度的增长带来各种流程的自然繁殖,各个制度中的控制补丁也会越来越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于是,企业内部横向部门之间的协调、会议越来越多,今天你给我布置工作,明天轮到我给你布置,或者“上班替别人做,下班做自己的”,并不鲜见。
哦!有人说用IT固化控制?现实中实质性或形式化的会签、审核,恐怕也是此起彼伏,或者出现逐级“请阅处”、“已阅”、“无意见”、“已审核,请某领导审示”的“滚雪球”式的普遍现象;或者部门管理者、员工上下来回的拉锯式呈报、退回、再呈报,也司空见惯。
流程控制中本来设置的1个控制点,在控制部门内部其实已变成了3-4个,工作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岗位人员的能力和责任”;如果IT流程中涉及多个控制部门,多于设计3-4倍的控制景观出现了,一项具有责任条件的工作流程,往往少则几天,多则过月,且还是在不断人工催促各方的情况下勉强走完。
在这一背景下,当流程内控手册出现时,除了几百页“流程+矩阵”所带来华丽形式、短暂的震撼和成就感之外,能否被企业真实地执行,值得思考。
当某著名企业的部门主管领导,手里掂着花费巨大成本,来源于某知名事务所设计的内控手册,无奈地说出“做成了这么厚重的手册,却没人看”的时候,我陷入深思,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结果?
原因一:制度固有的“部门化”属性,决定了来源于制度的流程是割裂的,割裂的流程即使IT化,也只是更换成了另一种方式,谈不上效率和效果,设置的控制会得到执行、数据记录也是可行的,但谈不上控制是否有效,形式不能代替效果。
原因二:割裂的流程带来控制的分散甚至冗余,再加上有失分辨地把“审核、审批”控制化,混淆了“流程审批”和“控制风险”的关系,导致本就分散的流程的控制泛滥,问题在于:淡忘了流程不等于审批流程;模糊了控制是为了防风险,而不是单纯履行管理职责的道理。
原因三:内部控制体现于活动,取决于业务模式的选择,存在于主流程的横向时序布局,以及流程架构下的结构和细分流程。过度关注审批类流程的低层级控制(审批流是作业流程,而非高阶流程),疏忽了高阶的整体布局节点类控制,本质是忘掉了流程目标,而置身于行政化管理控制和审批,混淆了“风险控制和行政控制的关系”。
原因四:最符合业务流的流程才容易被理解和执行;最聚焦于风险特性的控制标准和操作要求,才能发挥控制风险的现实意义。简单表象化的“审核不到位”、“认识不到位”、“论证不到位”,本质是没理解防风险的核心要义,等于送了一件“皇帝的新衣”,而不是“防什么”、“怎么控”。
解决这一恶性循环的措施,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企业内控环境决定的,需要高层管理者的决心,而不取决于内控主管部门。譬如:企业可以规定部门控制执行的最长周期、出口、部门内部控制轮回点数等等,并纳入绩效考核,核心在于“权责利能”的统一;二是强化流程结构关系,在具体内控建设上,要降低或淡化冗余的、无价值的所谓控制及行政管理控制。
03. 基于流程的内部控制怎么建?
内控离不开流程,流程管理很重要,但很多时候,专门致力于流程管理的机构,容易过度否定职能化组织的作用,却忽略了专业化分工是当前、乃至今后的长期趋势。
流程不仅是管控和约束,更是对外部、内部客户的一种服务规则,流程的优势在于打破部门墙,解决专业化分工带来的协作问题,实现多专业的协同与集成产出(绩效)最大化。专业化分工是流程管理的基础,流程管理是企业由制度化管理阶段,向“制度+流程”管理高阶阶段进升的必然结果。
一个流程管理成熟度达到一定程度的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没有流程梳理的过程,只有通过风险评估识别关键风险点,对控制活动明确控制标准和要求的过程,即用流程去承载企业的内部控制。
现实中,很多规模型企业仍处制度化管理阶段,甚至还存在制度管理尚有待进一步优化的需要,我们谈的是这一阶段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途径,虽然仍解决不了流程管理成熟度不高的问题,但至少可用以向前推进一大步。
(1)理解内部控制规范与指引
内部控制规范与指引,是指导企业开展内部控制的指引性规范,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依据和实践基础,但不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唯一衡量标准,“指引”属于参照型而非强制型规则。
将指引中共性的企业化内部控制要求本地化,作为企业开展相关流程控制的基线,企业中有更好的控制方式和方法,优先选择符合企业实际的控制规则。
(2)从企业顶层战略或规划入手,分析企业的业务模式
商业模式、业务模式决定着企业的运营体系,流程是运营体系的载体和表现。一般企业的运营,都会存在三个层级:战略规划层、价值链运作层、资源及管理支持层,中国企业有自身的特色,我们再划分为监督层、党建与党务层。这是把企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在分析其战略导向的基础上,进行结构化的过程。
(3)从企业治理角度,分析企业的内控环境
内控环境是流程控制的土壤,反映的是治理、组织、业务、作用、制约、监督、风险管理能力等基础关系和内在的支持条件,置于企业内控建设现实,并不是简单的表述或制度复制,需要认识其内涵意义。
内控环境是企业员工理解流程控制的基础。手册的客户是所有员工而不是自己,不能给用户带来认识提升,不能帮助用户理解企业控制机理的手册,确实没人愿意看,何谈执行。
譬如组织结构,反映的是不同组织的定位与制约关系,上下单位层的责任与控制接口关系,而不是一张简单的组织结构图。
(4)建立企业一级流程控制目录
将5个结构方面,结合企业业务类别、运作模式进行再次分解,具有相同运作模式的业务,保持顶层统一与稳定;具有相对独立的管理支持类业务,按照职能进行二次结构化,形成与企业运营管理框架基本一致的内控建设一流流程目录。
一级流程解决流程业务域的时序阶段问题,可以通过仔细研阅相关的业务域顶层制度进行理解,审视制度中是否存在诸如“评审”、“审议”、“决策”等企业级别的阶段化控制表述,很大程度上,是该业务整体布局高阶控制层的表现。
(5)建立企业一级流程视图和清单
按照一级流程阶段结构,分析相关领域的二级功能型管理类制度,梳理管控流程结构和执行逻辑,形成流程视图。流程视图反映该业务域的运作逻辑,运作逻辑即二级流程的表现,具体作业级则体现的是三级流程,很多时候反映到某职能部门的业务管理。
需要说明的是,内部控制建设不是以梳理流程为目的,也不是企业导入的流程管理方法,只是因为企业流程建设滞后,不得不开展的一项“流程化”工作,对于不影响流程整体目标的部分作业流程,可以不纳入流程控制手册,但在视图中应该反映其存在,而不能缺失。
由此形成了一级流程目录反映企业流程架构(但不能等同于流程管理的架构);二级流程反映运作逻辑;三级流程反映作业流(包括审批流),四级流程反映重要活动项的格局,通过表格化整理,形成该一级流程的流程结构清单,标注进行流程控制梳理的流程项。
接触过一些企业,并没有进行流程梳理,只是通过归类进行表格化的控制活动表述,基本没有什么意义,脱离生存载体的控制,谈不上指导作用,何况是风险程度很低的最基本的控制机理。
一级流程视图和清单,是给应用者提供的业务布局和运作逻辑的整体呈现。高阶阶段的控制标记,可以通过作业流程反映出来。
(6)梳理具体流程
按照作业流程、重要活动流程进行梳理,其中作业流程、重要活动流程,根据影响程度、风险特性进行选择,部分活动流程可以形成公共流程模块,譬如复用率较高的共性“资金管理”、“合同法律审核”、“招投标流程”等等,简单活动通过表格的形式反映不相容岗位的分离即可。但无论如何,流程控制建设不是一件小规模的简单工作,很难从“量”的角度减少。
任何一项活动都有不确定性,降低不确定性的唯一方法就是标准化,即“用确定的规则管理不确定性”。衡量并确定关键控制点是基于流程目标和风险容忍度标准,而不是行政化的审核、审批需求;控制措施需要明确、可执行,责任可衡量,不可衡量的控制责任,决定了控制效能的不确定性,没有任何意义。
(7)做好流程控制标准和数据化结构
对一个企业来讲,没有流程控制标准的内控建设,会造成不同部门、单位认识的差异,结果反映的是流程的范围界定、流程层级、流程颗粒度、流程角色(注:流程控制一般采用泳道式职能带流程形式,属于不得已而为之,角色体现的是组织;流程管理是全息式流程形式,角色体现的是流程语言化的岗位定义,是一项跨年期的长期工作。这是二者的不同之处)结构密度的失控,这是开展内控建设的前提。
数据化结构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条件之一,开展任何一项工作都应充分考虑后期的需求,譬如建立流程控制的序号标准,风险的描述标准、控制活动的标准表述,关联制度的属性与层级,控制有效性查验证据清单等等。
(8)促进企业内控手册落地
企业导入一套方法,推行一套治理机制,能否被认可、被执行,取决于三个方面:
一是要通过宣贯、培训,让大家理解方法、机制的机理、作用及管理要求,视为推行前的松土活动。
二是建立内控手册的“法定”地位,通过企业领导权威给予支持,通过企业规范的文书形式进行发布,明确内部控制手册是监督评价内控有效性的唯一依据和标准。
三是通过检查、监督与评价,进一步巩固内部控制手册的作用。具有了法定地位,剩下的就是解决执行问题。
发布了手册,并不意味着完成了内控建设,“建”是过程,“执行”才是“建”的追求和开始,在检查中不能把制度、手册都作为内控设计、执行有效性的评价参照依据,要在自觉不自觉中,引导员工内控监督检查的标准就是“内控手册”,一套设计规范、完备的手册,完全可以满足审计、监督与日常内控工作检查、定期评价的需求。
来源:综合互联网
内控管理师(ICM)”着力解决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专业知识不足,内控管理专业人才匮乏的共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