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咨询电话

151 0105 1188

公立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2022-06-01 09:58:33

浏览量

image.png

引言

信息化时代迅猛发展,给我国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经营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公立医院若想在当前行业环境下实现稳定健康发展,须提升经营管理质量,强化成本管控,加大风险防控力度,推动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切实保障公立医院内部资产安全,推动公立医院实现长足发展。

一、公立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困境

(一)财务内部控制环境存在薄弱环节

1、财务内部控制意识匮乏

公立医院在发展过程中,财务内部控制的落地与执行离不开员工的积极配合。当前部分公立医院员工将关注重点放在医疗服务水平提升上,未主动参与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执行等工作,甚至部分领导认为这些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部分,由相关领导负责即可,因而并未将其提升到战略层面。部分医院在实际落实过程中,仅根据管理层指示实现推进,缺乏对财务内部控制的正确认知,导致执行工作流于表面,并未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公立医院未将财务内部控制落实效果纳入绩效评价体系中,对内部人员约束力不强,造成财务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

2、医疗行业环境变化

近年来,随着新医改政策的出台,公立医院迎来了新的经营挑战。医疗收费成为公立医院主要经济来源,加之医改政策的落地,药品加成、卫材加成取消,公立医院收入也受到较大影响。政策环境的变化对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公立医院仍沿用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事后核算模式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公立医院的健康发展。如何结合公立医院的实际经营情况,引入财务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强化财务控制,为财务管理创新提供有力的保障,并提高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与业务活动质量,是公立医院经营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财务内部控制活动合理性不足

1、预算管理不足

合理的预算可以协助公立医院做好资源的计划、使用以及考核管理,通过预算控制达到提高医院资金利用效率、实现预期经营目标的目的。但就目前公立医院预算管理工作落实状况来看,依旧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在预算编制环节,由于利己主义思想的存在以及业财融合程度不高、信息化建设缓慢等因素,预算管理人员收集的数据不够全面、真实,导致预算编制与实际需求匹配度不高,预算执行随意性较大,难以保障预算资金安全。与此同时,医院并未根据战略目标指引明确预算管理目标,导致其缺乏应有的科学性,预算计划难以有效落实。

2、风险防控体系不完善

风险评估作为财务内部控制活动落实的关键因素,对公立医院的稳定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部分公立医院并未将风险防控融入日常管理活动中,风险评估工作落实不到位,难以及时发掘经营管理中各种潜在的风险。因此应优化公立医院管理模式,为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监督管理机制尚待完善

财务内部监督关乎财务内部控制体系落实成效,而当前部分公立医院的内部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现有的内部审计部门权责不够明晰,甚至部分医院还未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职能发挥不足,无法有效地评估财务内部控制运行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无法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

二、公立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财务内部控制落实环境

首先,应当引导全员树立正确的财务内部控制理念,明确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对公立医院发展及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全体人员对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视度。其次,公立医院领导要发挥带头作用,主动推进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引导各部门积极配合,并立足于实际健全财务内控管理规章制度。例如,针对临床科室,基于收支、诊断以及治疗等工作内容,制定科学的财务内部控制规范,有效约束员工行为。最后,在组织机构设置方面,建议公立医院以管理层、执行层和监督层为主要单位,建立上下联动、权责清晰的财务内部控制组织架构。

其中,内部控制管理委员会是医院内部控制工作的最高组织机构,领导小组由公立医院领导人员构成,主要负责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运行、完善和评价等工作;执行层方面,突出财务部门在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方面的作用,由财务部门作为日常工作的牵头部门,编制财务内部控制管理草案,提交至管理层进行审批,并主持编制年度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实施计划,将财务内部控制细化到资金管理、资产管理、预算管理、采购管理、合同管理等工作中,促进财务管理与业务活动的逐步融合。

监督层方面,以公立医院内部审计部门为监督主体,对财务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会计信息质量、支出审批流程、会计处理行为、预算执行结果、不相容岗位分离等,从成本和效益角度分析财务内部控制的实施成果,并编制相应的监督评价报告,及时反馈到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与完善的过程当中,建立闭环管理体系。合理设置财务内部控制相关岗位,有效提升各职能部门的配合度,提升公立医院财务内部控制水平,确保其落实到位,发挥应有的价值。

(二)优化财务内部控制活动

公立医院在落实财务内部控制工作过程中,不仅应当提升重视度,还应当不断优化财务内部控制活动,确保其科学性。首先,公立医院需要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强化预算控制作用。实践中,医院全体工作人员应当树立正确的预算管理理念,科学编制预算,健全预算监督机制,强化预算执行力,严格开展预算绩效考核,对相关人员行为进行规范、约束,强化预算控制效果。具体而言,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预算管理人员应当全面掌控公立医院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对各科室预算需求进行统计,各科室也应当积极配合预算管理落实工作,及时反馈真实、全面的来年费用支出数据以及相关业务信息。

不虚报、不谎报,为预算编制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与此同时,预算管理人员应当明确公立医院经营管理状况,根据战略发展目标指引明确预算管理目标,将其细化分解到具体项目中,作为预算控制的主要依据。其次,健全风险评估体系,明确风险评估对公立医院稳定发展的重要意义,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对各项经济活动落实全过程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觉潜在风险,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同时,规范员工行为,减少因人工操作失误引发的内部控制风险。

最后,加强对公立医院资金与资产的监管,发挥财务内部控制的监督作用。一方面,公立医院的收支业务一般围绕医疗服务活动发生,在收入方面包括财政收入、门诊收入、住院收入等;另一方面,医院的支出包括医用耗材费用、药品支出、卫生材料费用、医务人员工资等。在加强收支活动控制的过程中,对于收入管理,公立医院应当将管理重点落在制度建设方面,即制定收入管理制度、退费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等,在坚持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的基础上,对医院一切收入进行归口管理,并将一切收入纳入核算范畴,保证收入信息的完整性;在支出管理方面则要突出对用款计划的核准。

针对医院不同的列支项目制定差异化的支出定额标准,要求支出归口管理部门优化项目支出审批流程,明确支出责任,定期编制成本核算报告,反馈用款计划执行进度,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公立医院资金浪费和项目挤占等问题,保证各项资金实现体内循环。

结语

公立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还需全体人员积极参与。医院管理人员应当积极转变传统管理思维,引进先进的信息化设备,及时优化公立医院内部管理模式,发挥财务内部控制的管理、监督和约束作用,并借助信息化系统对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全流程管控,减轻员工负担,助力公立医院更好地发展。



内控管理师(ICM)”着力解决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专业知识不足,内控管理专业人才匮乏的共性问题。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