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新形势下,企业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与影响,当今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依然不甚理想。对此,为了企业能够行稳致远,就要让企业内部控制在企业发展中发生实效,那么企业必然要将找出与解决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的问题放在首位。
一、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一) 内部控制环境方面
一个企业的内部环境好坏,关系到企业自身能否正常进行实施内部控制,内部环境的内容包含企业治理的构造、权责机构的设定及具体分配、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力资源的政策以及企业文化。在当今的新形势下,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亟待改善。民营企业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亟待解决。如大多数民营企业的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规划,发展没有目的性,甚至一些民营企业面临着关停倒闭的风险;内部权责分配不明确或者不合理,导致决策效率低下;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不完善,导致员工素质普遍较低等。
(二) 风险评估方面
风险评估即企业及时发现、准确分析经营活动过程中与达到内部控制目的相关的风险,正确采取风险应对措施。一套完整有效的风险评估程序对于企业的发展必不可少。而国内民营企业却很少有人能达到。新形势下国内民营企业在风险评估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如风险评估程序不甚完善、无法应对处理突发紧急事件甚或不理解风险评估的重要性等。
(三) 控制活动方面
控制活动即单位以所面临风险的评估结果为基础,采用相应的应对与解决措施,将风险控制在自身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单位的控制活动作为单位采取内部控制的具体方法,具有各种方法与举措。由于大多数民营企业不能在企业内部实施切实有效的牵制制度,导致内部控制的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在授权与审批、预算控制方面也是如此。
(四) 信息与沟通方面
企业要想及时、准确、有效地采集与传播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保证信息在企业的内部与外部之间开展实时有效的沟通交流,信息与沟通方面是不容忽视的。信息与沟通一方面是单位的管理者下放传达任务、得知业务发展进度的有力举措,更是企业能够做出正确决策的重要条件。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企业信息主要来自于家族内部员,这样所得到的信息就具有片面性。而也有企业建立了一些必要的沟通渠道,以保障员工的反馈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但是在特殊沟通渠道方面,却仅有极少数企业建立并实施举报投诉制度。
二、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管理者缺乏约束性
当前形势下,由于中国绝大多数的中小型民营企业都是家族式的企业,企业的实际权力主要掌握在家族人员手中,而没有相应的监督与审查部门,进而企业内部家族文化气息明显,导致企业内部决策缺乏科学性与权威性,甚至企业的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虽然现在许多民营企业已经开展改制组建工作,但决策权依旧是行政领导者。
因而实际工作还是流于表面,并不能真正达到改制组建的目的。实际的法人治理和制衡机制依旧没有落实,甚至一些企业一人担任多个职位,这并不能真正发挥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作用,从而导致企业内部产生管理不力、权责分配不均等问题,因而出现企业领导者无人监督的情况。
(二) 企业人员素质较低
从民营企业工作人员的内部构成来看,大多数重要职务都是由企业创始人的亲属来担任,而这些人员并不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以财务部门为例,这些人员虽然担任财务部门的职务,但却对部门工作知之甚少,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更是无从下手。从当前资本市场的发展来看,企业内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些企业由于不能紧跟潮流,不能了解实时的财务政策,仍然采取落后的手工记账方法,导致企业发展滞后于其他企业,这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决策效率与准确性。管理者一味地根据企业自身的管理经验进行决策,未能了解最新的章程,导致决策频频发生问题。
(三) 企业风险意识淡薄
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稳固发展,能否有效地控制和防范风险就显得至关重要。然而在新形势下,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应对风险的意识并不是很强。企业应对风险挑战的意识薄弱,导致遇到风险发生时,往往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策略,决策缺乏科学性,企业不具备预防应对企业风险的能力,导致民营企业的发展更加艰难。
(四)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在当今的新形势下,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意识到了内部控制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然而却很少有企业能采取有效的内控管理措施,这是由于大多数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导致的。当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健全时,许多企业的管理者往往会单纯地以为内控管理工作仅仅是检查企业主管部门的实际工作。
而部分企业虽然在各个部门中都设置了内控监督的机构,然而由于这些部门仅仅是企业的下属部门,因此当开展内控管理工作时也只能满足本部门的工作要求,而忽略了企业的实际需要。这就导致企业内部实际的控制管理工作与企业所预期的管理目标相背离,因而在很大程度阻碍了企业的科学健康发展。
三、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 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约束性
对于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来说,企业员工的行为和意愿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而企业领导者的意愿和行为又是保证内控工作平稳运行基础。因此,在企业内部,要加强内部控制的宣传与学习工作,营造一个科学内控工作的内部环境,提高单位负责人及企业员工参与内控工作的积极性。设立合理的内控工作机制,设置相应的监督部门,明确单位负责人的工作职责,确保将具体工作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企业内控工作的效果,从而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 提高企业人员素质,加强企业培训
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更是不可忽视。因此,为了企业的发展,应该聘用相关专业人才,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在企业员工正式工作之前,进行岗前培训,使员工具备部门所需要的相关技能;工作中,也要定期进行培训与考核,增强员工的积极性,提升员工的能力,进而推动内控工作更好进行,从而推动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
(三) 提高企业风险意识,确立更加明确的风险预防机制
从国际上相关的内部控制工作观点来说,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进行,能够有效预防或应对企业风险的发生。从系统论观点上看,只有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结合起来才能保障企业管理有效进行,所以民营企业在其内部控制工作过程中,要增强应对企业风险的意识,确立更加明确的风险预防机制。为了确保企业风险管理有效开展,不仅要设定科学可实施的企业发展战略,更要预见企业所可能遇到的各类风险挑战;在此基础上对各类风险进行分析,最终结合企业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得出具有方向性的风险预防应对策略。
(四)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管理机制,确保内审工作有效进行
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是单位各项工作能够稳步推进的保障。只有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才能使得内审工作有据可依。为了维护企业经济活动的规范开展,促进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必不可少。因此,在内控管理机制的设立中,要最大程度保障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科学性与独立性,企业要将内部审计人员从财务与会计工作中分离出去,并让审计人员单独担任企业决策的监督职务,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只有这样,企业内部的监督工作才能有效开展。除此之外,审计工作应贯彻于决策工作的全过程,逐渐将决策后审计的模式转变为全过程审计,进而提高企业内部工作的决策效率。
结语
新形势下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依旧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并不能一次性全部解决。要想让企业发展行稳致远,不仅要不断根据当下条件完善发展内控制度,也要增强企业内部人员的内控意识,将内控管理意识写入企业文化,更要提升企业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水平。只有这样,内部控制才能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进而逐步改善如今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从而推动企业的长久稳定发展。
内控管理师(ICM)”着力解决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专业知识不足,内控管理专业人才匮乏的共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