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咨询电话

151 0105 1188

青岛监管局:坚持“四上”工作法 切实提升部门预算监管内控水平

2022-02-11 09:56:13

浏览量

  内控工作是财政部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监管局依法行政水平、构建反腐倡廉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青岛监管局党组高度重视内控工作,认真贯彻财政部党组和财政部内控委关于加强财政内控工作的各项要求,坚持“四上”工作法,严格内控管理,促进财政监管提质增效,在部门预算监管中扎实推动内控与业务有机融合,确保内控要求落实落地

  一、思想上重视,切实抓好内控环境建设

  内控环境建设是提升内控水平、发挥内控作用的重要前提,局内控委提高站位,牵头抓总,从三个层面部署内控环境建设。一是为政治机关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内控环境建设始终以坚定干部政治信仰、培育机关政治文化为首要目标,通过创造良好的内控环境,督促干部把准政治方向,强化政治担当。二是为完成财政监管重点任务压实责任。内控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将党中央关于财政工作的决策部署贯穿于部门预算监管始终,明确工作方向。不折不扣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从严从紧开展预算编制审核;创新开展部门预算绩效监控,用实实在在的举措,将预算和绩效“双监控”落到实处;规范财政支出管理,加强预算控制和约束,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规范运行;推动部门资源统筹利用,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三是为规范财政监管权利运行提供有力保障。内控工作是有效管控和监督资金分配、预算监管、审核审批等监管权利运行的重要制度保障,是监管局自我监督的有效手段,通过不断加强内控管理,建立相互制衡、相互制约的内控机制,保障财政资金和财政干部“双安全”。

  二、制度上健全,不断完善内控制度体系

  认真落实《财政部内部控制基本制度》和《财政部各地监管局内部控制办法》,在部门预算监管领域,结合监管局职能转型,制定了《属地中央预算单位预算编制审核内部控制操作规程》等10项业务内部控制操作规程和《财政部青岛监管局部门预算管理制度》等3个业务管理办法,突出与财政部相关司局内控节点衔接,完善各项业务流程,明确职责权限、监控事项范围及内容、监控岗位设置、主要风险点、风险防控措施、操作流程图等,确保业务事项全覆盖,强化内部控制对部门预算监管工作的全面管理和有效控制。

  三、方法上创新,重点推行标准化工作规程

  针对审核、审批、核查等定期多次开展的监管事项,根据政策文件、内控要求、监控工作经验等,建立标准化工作规程。一是细分工序,明确要求。将监控工作细分为多个不可再拆分的工序,明确各工序“依据哪条政策、审核什么内容、如何记录结论”。工作人员依照规程逐项执行并记录,即可按要求完成任务。二是持续完善,不断迭代。每当有新的政策文件出台,或是发现规程中未能涵盖的特殊事项时,及时修订规程。专项工作结束后,召开内部总结会,梳理新情况、好经验、好做法,集体修订规程。三是严格执行,确保实效。“标准化”工作规程体系已覆盖13个部门预算监管事项,推动内部控制工作要求有效融入业务管理,显著提升了工作质量和效率,避免了违规操作和工作疏漏,保证过程留痕,促进经验传承,发挥了防范业务风险和廉政风险的双重作用。

  四、行动上落实,做实各项防控措施

  一是善于抓主要矛盾,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预算编制审核、授权支付监控、直接支付审核等高风险事项,加强关键岗位、关键环节监控,确保零差错、零风险。二是加强过程控制,充分利用办公平台,凡是监控事项,只要不涉密,一律通过办公平台层层审核把关,做到审慎、公开、透明,保证过程和结果有据可查。三是定期安排内控自查,指定专人牵头,梳理部门预算监管事项,对照内控规章制度,自查内控制度是否健全、监控行为是否符合内控要求、防控措施是否管用、是否存在风险漏洞或监管空白、重点关注是否还有廉政风险点,责任处室具体实施自查,分管领导严格把关,局内控委全面复核,保证内控取得实效。



“内控管理师(ICM)”着力解决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专业知识不足,内控管理专业人才匮乏的共性问题。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