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式监管是近年来我国监管体系中的重要理念。该概念最早出现于互联网金融领域,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在《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中首次提出。此后,随着国有企业监管和资本市场改革的深入,穿透式监管被赋予新的内涵。国家发改委和国资委等部门明确要求对国有企业全层级穿透、全要素覆盖、多系统联动,构建监管闭环。2025年国资委印发的央企内控通知中进一步将智能化与穿透式监管深度融合,强调通过数据中台、区块链等技术打破层级壁垒,实现横向协同、纵向穿透。总体而言,穿透式监管旨在解决信息不对称和监管衰减问题,对企业决策和财务活动进行彻底看透,从而强化风险预防和责任追溯。
1 穿透式监管对审计流程的具体影响
穿透式监管要求审计过程深入到底层业务数据和资金流向,使审计对象和信息链条更加清晰。一方面,监管平台整合了企业ERP、供应链等多系统数据,实现全链路数据贯通,消除信息孤岛。审计人员可以借助这些数字化工具和大数据技术,对海量交易逐笔追溯,开展全方位审计。例如天津审计局就沿着资金流向和决策程序开展穿透式审计,聚焦预算执行真实性和效益性,找出财务收支中的风险隐患。另一方面,审计流程也在数字化和智能化下变得更加透明:审计数据的电子化采集、分析和报告生成让审计流程实现全面数字化和可视化。这种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审计模式突破了传统信息壁垒,对审计对象的业务流程、资金链条和风险节点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监控和分析。
2 穿透式监管推动企业合规与风险控制
穿透式监管增强了监管部门的穿透力,进一步倒逼企业强化内控合规。监管部门强调业绩穿透、数据真实的要求,迫使企业必须确保财务数据和业绩信息的真实性。企业层面需要构建覆盖生产、财务、供应链等全要素的合规体系,并实时监测潜在风险。通过监管和企业自检的协同,违规操作更难掩盖。企业若想在数字化监管时代既能放得活又管得住,就必须完善股权结构和资金链条的透明度,对重大事项建立回溯机制。在此过程中,穿透式监管成为提高企业风险防控能力的重要工具,推动企业从事前合规设计和事中风险预警的战略转型。
3 不同行业穿透式监管典型案例
金融业:金融监管部门率先应用穿透式监管。例如,广西金融监管局利用EAST大数据平台和图像识别技术,针对保险赔案中的伪造照片进行精准打击;同样,该局通过AI风控模型和大数据分析,实时识别虚拟货币跨境隐匿资金流,摸排出1000余个涉案账户、300亿元资金流。此外,银保监会对信托业股东进行穿透式审查,严格核查股东资质和资金来源,防范信托机构通过层层嵌套进行违规融资。
房地产行业:监管机构强调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使用的全链条监控,要求严格执行三道红线并对预售资金进行刚性监管,确保资金依法合规使用、防范资金挪用风险(参见房地产资金监管要求)。部分地方政府也借助大数据对房产项目实行全流程审查,实现项目资金流、土地获取和销售回款的透明监控。
互联网平台: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穿透式监管同样被应用于打击非法集资与P2P风险。自2016年以来,监管层对互联网平台搭建线上线下数据监控体系,穿透审查资金流向和关联方交易,防范资金池和利益输送等违法行为。例如地方私募基金市场被要求对募集资金用途开展穿透审查,一旦发现违规吸存立即坚决取缔。
4 审计人员执行过程中的挑战与应对
尽管穿透式监管提升了数据和流程的透明度,但审计人员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对数据技术的依赖风险:过度依赖AI和算法可能导致黑箱问题,使审计结果缺乏可验证性。因此,需要在引入智能分析时同时保留人工复核机制,确保审计结论经得起检验。二是对人力资源和技能的挑战:审计人员需掌握大数据分析、区块链等新技术,否则难以跟进数字化审计要求。这要求审计队伍加强培训,引入复合型人才。三是监管与审计协同方面:在多部门联动的新形势下,应避免权责不清。对此,有建议建立双主官机制和巡审联动模式,将巡视和审计力量整合统一,确保穿透式监管独立高效地推进。例如有地区就通过联合审计和纪检力量,成功查处了企业虚增产值案件。总之,审计机构需积极应对技术和组织上的挑战,不断完善方法和流程,才能顺利实施穿透式审计。
5 穿透式监管与大数据、信息披露制度的联动
现代穿透式监管离不开大数据和信息披露制度的支撑。监管层要求企业建立数据中台、打通财务与业务数据,并利用区块链确保数据不可篡改。这意味着审计流程和监管平台均基于海量实时数据,审计效率和质量大幅提升。如研究指出,数字化技术(云计算、区块链等)支撑下,审计数据实现电子化采集与分析,审计流程全面透明化。信息披露制度方面,资本市场监管加强了对企业财报的要求,与穿透式监管一起促使信息对称性增强。通过大数据和披露制度协同,监管部门、审计机构和投资者等可全面洞察企业经营实况,提高监管效果和市场信心。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