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咨询电话

151 0105 1188

风险管理不是 “防风险”,而是让企业在不确定性中走得更稳

2025-08-26 13:58:02

浏览量

6461e71b8c93e.png

“我们处于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 这句话几乎成了文献和博文中的 “标配”。但很少有人想过:不确定性从不是某个时代的 “特产”。无论是百年前的工厂,还是如今的互联网企业,只要有经营、有活动,就一定有不确定性;而风险,不过是不确定性中带着 “损失” 特质的一种可能。

管理风险,不是要构建一套 “高大上” 的体系,更不是要把所有风险赶尽杀绝。它的本质,是让企业在不确定性中找到 “可控的秩序”,在 “敢闯” 与 “能稳” 之间找到平衡。

一、先搞懂:风险是什么?管理风险又是什么?

很多人一提风险,就想到 “可能出问题”。但要真正管理风险,得先撕开它的 “理论外衣”。

不确定性,说简单点就是 “一件事可能有不止一种结果”。对企业来说,可能是政策变了、技术迭代了、团队能力跟不上了,甚至是客户突然不买账了 —— 这些内外部的变量,都是不确定性的来源。

风险,则是这些 “可能的结果” 与我们的预期之间的 “负面偏差”。比如,本来计划赚 100 万,结果只赚了 50 万,这 50 万的差距就是风险;再比如,本以为项目能按时上线,结果因技术漏洞延期,影响了市场口碑,这也是风险。

而管理风险,核心不是 “消灭偏差”,而是 “把偏差控制在能接受的范围里”。

就像我们坐飞机,没人能保证绝对不发生空难(那是消灭风险),但通过定期维护、规范操作、冗余设计,让空难的概率低到 “几乎可以忽略”,这就是管理风险。我们接受 “万分之一的可能”,因为知道 “剩下的 99.99% 是安全的”。

企业也是如此。抗疫三年,病毒没消失,但我们从 “严防死守” 到 “正常生活”,本质是找到了 “风险承受的边界”—— 不是不怕风险,而是知道 “哪些风险能扛,哪些必须控”。

二、别把风险管理做成 “形式主义”:内控、合规都是它的 “落地工具”

很多企业搞风险管理,总爱做 “三件套”:风险清单、控制矩阵、制度汇编。但员工看完还是一脸懵:“这和我日常工作有啥关系?”

问题就出在:风险管理不是 “另起炉灶”,而是要融入日常管理。内控、合规这些听起来 “专业” 的词,本质上都是风险管理落地的 “工具”。

内控:是风险管理沉淀下来的 “确定性成果”。比如仓库的 “出入库登记”,本质是防盗窃、防错漏的风险控制;财务的 “双人复核”,是防数据错误、舞弊的风险控制。这些流程一旦固化,就成了日常管理的一部分,不再需要天天喊 “这是在控风险”。

合规管理:是专门盯着 “员工行为是否踩红线” 的风险管理。但它绝不是把一堆法律条文抄进手册,告诉员工 “违规会被罚”。真正的合规管理,是把外部规则(比如《保密法》《劳动法》)转化成企业的 “内部操作指南”。

比如某央企做保密合规,不是单纯贴一张 “严禁泄密” 的通知,而是明确 “哪些文件算机密”“谁能接触”“传递时要走什么流程”“出了问题谁担责”。员工一看就知道 “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才是合规管理的价值 —— 让 “外部规则” 变成 “内部习惯”。

三、风险管理的终极目标:不是 “防住”,而是 “让企业敢闯”

很多企业把风险管理做成了 “防火墙”,总想着 “只要不出事,就是做得好”。但真正的风险管理,应该是 “助推器”—— 让企业在该闯的时候敢闯,该稳的时候能稳。

1. 把 “模糊的不确定” 变成 “清晰的确定”

企业最怕的不是 “有风险”,而是 “不知道风险在哪”。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就是把 “说不清道不明” 的不确定性,转化成 “能落地的规则”。

比如某互联网公司做新产品,一开始怕 “用户不买单”(不确定性),于是先做小范围测试,明确 “用户留存率低于 30% 就优化功能”“差评率超过 10% 就暂停推广”—— 这些具体的 “阈值”,就是把 “模糊的风险” 变成了 “可操作的控制标准”。

2. 让规则不 “空转”,提升执行力

很多企业不缺制度,缺的是 “制度能落地”。合规管理的核心,就是让规则从 “纸上” 走到 “地上”。

比如某制造企业搞环保合规,不是只贴一张 “要符合环保法” 的标语,而是把 “环保法” 拆解成 “废水排放指标”“废气处理流程”“每月自查清单”,甚至给车间主任定了 “超标一次扣绩效” 的责任。规则越具体,执行越有力。

3. 给决策当 “参谋”,敢闯也要会闯

企业要发展,就得 “敢冒险”。但 “瞎闯” 是赌,“有章法地闯” 才是风险管理。

某建筑央企这两年做了个重要决策:砍掉 80% 的 “边缘业务”,把资源集中到 3 个核心领域,同时尝试新能源项目。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建筑行业增速放缓,“什么都做” 只会分散精力(风险),不如 “聚焦优势 + 适度跨界”(管理风险)。这不是 “怕风险”,而是 “知道该在哪冒险”。

最后:风险管理的最高境界,是 “看不见管理”

真正做得好的风险管理,员工不会觉得 “这是在控风险”,而是觉得 “就该这么做”。

就像飞机上的空姐提醒 “系好安全带”,没人会觉得这是 “风险管理流程”,但这恰恰是把 “高空颠簸风险” 融入了日常操作。

企业也是如此。当 “客户投诉要 24 小时回应” 成了客服的本能,当 “合同要法务审核” 成了业务的习惯,当 “重大投资要做风险评估” 成了决策的标配 —— 这时,风险管理就不再是 “体系”“制度”,而是企业的 “生存能力”。

毕竟,能在不确定性中走得稳、走得远的企业,靠的从不是 “没有风险”,而是 “懂得与风险共处”。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