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的风控合规要求日益严苛。国资委每年都会下发内部控制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而内部控制评价更是成为每年内控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内控评价的初衷,是为了有效识别企业的风险要害,精准分析问题根源,提出针对性的改善建议,从而推动内控管理实现实质性提升。然而,现实中的内控评价,却往往与期望相去甚远。
一、内控评价的那些 “老大难” 问题
1. 评价质量不高,流于形式
评价过程机械化是常见弊病,过于依赖内控评价检查表或模板,缺乏深入分析和职业判断。评价内容也浮于表面,比如只关注制度是否存在、流程签字是否齐全等,却忽视了制度设计的合理性、执行的穿透力和实际效果。
更关键的是,评价人员投入不足或专业能力欠缺,导致评价深度不够。这使得内控评价工作无法有效识别关键风险,逐渐沦为为了评价而评价的合规任务,失去了其提升管理、防范风险的真正价值。
2. 评价工作交叉重复,未形成合力
企业内部的不同部门,像内审、合规、风控、纪检等,各自开展的评价内容常常相似,信息缺乏内部共享。同一业务流程或风险点,可能被多个评价项目反复检查,这无疑增加了相关业务部门的负担。
而且,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价规划、标准和方法,评价结果难以被整合利用,评价资源如人力、时间等也投入得相对分散。核心问题就在于评价资源分散、效率低下,组织内部重复劳动,未能通过协同效应最大化评价价值。
3. 对风险成因分析不足
发现问题后,很多时候只是停留在描述现象层面,比如某环节未执行审批,却没有深入挖掘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制度设计有缺陷、人员能力不足、系统存在限制,还是文化氛围的问题等。同时,对风险驱动的内外部因素及其演变趋势也缺乏较为深入的分析。
这就导致内控评价经常止步于发现问题本身,难以为管理层提供有价值的洞见,陷入 “治标不治本” 的困境。
4. 问题整改建议,针对性不强,缺乏操作性
整改建议过于笼统、原则化是普遍现象,诸如加强管理、提高重视、完善机制等话语屡见不鲜,缺乏具体、可操作的行动方案。而且,整改建议往往没有明确组织责任主体、时间节点和预期成果,也缺乏对资源投入可行性的考虑,如成本、技术、人员等方面。
由于未能识别出问题的根本原因,提出的建议方案自然缺乏针对性,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导致被评价单位整改方向不明、措施无效,问题反复发生,评价成果难以转化为管理提升。
二、深究背后的 “症结”
1. 目标定位偏差
很多企业,包括上市公司,将内控评价仅仅视为满足监管要求、完成年度任务的合规性动作,而没有把它当作管理提升和风险防范的核心管理工具。这种定位上的偏差,从根源上就影响了内控评价的质量和效果。
2. 顶层设计不足
企业缺乏统一的评价规划、组织机制和协调机制,内控评价的标准、方法、工具不统一、不科学,或者没有根据企业内外部实际情况进行动态更新调整。顶层设计的缺失,使得内控评价工作难以形成合力,效率低下。
3. 能力与投入不足
评价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有待提升,在风险识别、分析、沟通、业务知识等方面都存在欠缺,要知道内控评价对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
另外,内控评价在时间、预算等资源投入上也存在不足,难以支撑深度评价。很多企业都是在年底搞一次运动式的评价,但时间较短、涉及面较广,最终造成评价深度不够,质量不高。
三、内控评价的 “破局” 之路
1. 做好价值定位
企业必须明确,内控评价的核心目标是识别重要及重大风险、评估控制有效性、推动管理改进、促进经营管理目标实现,而不仅仅是完成一份满足合规工作要求的报告。只有找准价值定位,才能让内控评价发挥应有的作用。
2. 强化顶层设计
建立治理层协同机制,设立如内控 / 风险管理委员会这样的协调性机构,统一规划年度评价重点,整合内审、合规、风控等评价资源,避免工作重复。
同时,要统一内控评价标准,建立健全基于风险、关键控制、兼顾效率与效果的内控评价标准和操作指南。并且,要聚焦高风险领域,基于企业风险评估结果,将有限的资源精准投放到对企业影响较大的风险领域。
3. 提升内控评价专业性
要超越形式合规,从关注 “有没有、做没有做” 转向 “好不好、管不管用”,重点关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
还要深挖根本原因,熟练运用 5Why、鱼骨图等工具,穿透表象,找到问题产生的系统性、根源性因素,如人、流程、技术、制度、环境等。
4. 让整改建议可落地
内控评价问题(缺陷)建议应明确责任与资源,清晰界定内控问题整改的责任主体、所需的资源和支持。同时,要注重可操作性,提供具体的整改行动方案、步骤以及方法指导,确保整改工作能够顺利推进。
5. 提升评价人员能力与投入
一方面,要加强内控评价人员的专业能力培训,包括风险分析、业务流程梳理、问题沟通技巧、数据分析方法及思维等方面。另一方面,要确保评价项目有足够的资源投入,包括时间、预算、人员等,以合理保障评价具备足够的深度。
内控评价不是简单的合规任务,而是企业提升管理、防范风险的重要抓手。只有正视当前存在的问题,找准原因并积极采取改善措施,才能让内控评价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为国有企业的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