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咨询电话

151 0105 1188

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2025-03-26 14:00:09

浏览量

6461e71b8c93e.png

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制定实施,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规范 ( 试行 ) 》也正式发布, 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是其中主要的的控制方法, 通过加强制度、机构、人员、岗位、基础、档案管理及会计资料程序等各个方面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制定各项管理规定。行政管理工作在事业单位起着指导协调的作用, 其重要的职能之一是计划职能, 按预定要求运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它是保证事业单位正常运转的重要枢纽, 只有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行政管理工作相结合, 才能使事业单位的管理有序科学高效。

相对企业而言, 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核算比较简单, 涉及环节相对较少。主要执行预算资金管理, 对于内部控制重要性认识不足, 执行力度不够。长期以来, 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如何通过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使二者完美结合, 既充分发挥内部会计控制作用, 严格财经纪律, 防止财务风险, 又起到加大行政管理力度, 提高综合管理水平的作用。

一、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

( 一 ) 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特殊性

事业单位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 可以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规定内部控制牵头部门, 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 这本身就是单位行政管理的一部分。还要充分发挥财会、纪检监察、政府采购、基建、资产管理、内部审计等部门或岗位的协调作用。与企业不同的是,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内部会计控制不是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的, 而是以实现社会效益为目标的。单位会计控制的目标是确保其单位各项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行, 保障预算资金合理使用, 追求财务报告及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不好以经济业绩来衡量, 相对的行政手段、权力机制的干预较多。所以, 内部控制的着重点与企业有着许多的不同, 内部会计控制也尤为重要。

( 二 ) 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尽管事业单位已意识到通过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来加强管理, 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但在实际操作执行中, “一支笔”、“一言堂”现象严重, 权力缺乏监督, 内部控制得不到有效的落实, 没有配套的严密的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 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问题、漏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内部控制制度意识不强, 内部控制形同虚设。决策权集中在单位领导手中, 某些单位领导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没有把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单位的日常管理相结合。预算资金的管理权在财会部门, 财务人员缺乏强烈的内控意识, 按部就班, 岗位责任约束不明确, 日常监督与控制工作落实不到位, 一些工作流于形式。

2. 会计机构岗位设置不合理,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有些单位不遵循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 权限管理不明确, 岗位之间没有起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作用。加上一部分会计人员是“半路出家”, 综合素质不高, 专业知识学习和过专业培训不系统。只是执行单位领导的命令和一些基本的财务规定, 能完成核算、付款、记账、报表等基本工作, 达不到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的全程管理。有些单位合同管理漏洞百出, 流于形式, 没有明确合同的授权审批和签署权限, 合同的执行率、有效率缺乏有效的监督, 合同管理和预算管理、收支管理脱节, 不考虑执行后果。

3. 风险评估做不到位, 预算管理薄弱。事业单位普遍缺少单位层面的风险评估, 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没有实现有效分离, 权责不对等, 缺少各部门责任预算约束, 一些费用项目控制乏力。各部门沟通协调和联动机制难以有效确立, 没有建立工作人员评价、轮岗机制, 预算编制粗糙, 预算编制与资产配置脱节、与具体工作不能相对应的现象普遍存在。

4. 不能真正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一些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缺失或形同虚设, 内部审计基本都是财务人员兼任, 存在自己审自己的现象, 起不到内审应该发挥的作用, 更不用说实施有效的监督了。从领导到财务人员, 都认为单位主要完成财务收支工作就行了, 内审多余。没有意识到内部审计是单位管理工作的一部分, 包含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等多项内容, 即使有时发现出了问题也是在事后, 根本做不到事前控制监督。所以, 内部的监督很难发挥作用。而事业单位本身就缺乏外部监督, 重考核, 轻内部会计控制, 没有有效的控制有力的监督, 难免会有浪费、贪污、混乱等现象的发生。

二、事业单位行政管理机制分析

行政管理部门是保障事业单位正常运转的协调机构, 是事业单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管理工作如果能真正实现其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 单位就能在一个和谐有序的管理系统中良性运行。行政管理工作是桥梁和纽带, 是完成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协调、行政监督等的窗口。行政管理工作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单位的顺利运行。

( 一 ) 加大决策、执行力度, 增强积极性

行政管理是一类组织系统, 它含有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协调、行政信息、行政监督, 是多个环节组成并有效运作的过程, 是单位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必要环节, 发挥着引领参谋助手作用。包括围绕单位的中心工作组织调研, 为各级部门及时、准确、全面地提供信息, 就重大的处理提出对策性建议等。

( 二 ) 发挥监管作用, 注重实效性

这一点和内部控制不谋而合, 一个单位光靠财务部门进行资金管理, 或者单靠内部审计加强监督, 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纪检监察部门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推动、协调、执行着行政管理的督促检查职能, 部署和查办一些突出的重点问题。

( 三 ) 加强协调沟通, 把握全局性

行政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的桥梁和纽带, 发挥着协调沟通作用。可促使单位上上下下围绕中心, 方方面面形成合力。把握全局性, 朝着同向运转, 齐心协力推进事业单位的发展。

三、事业单位通过行政管理手段进行内部会计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规范 ( 试行 ) 》中明确规定,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内控制度建立健全和有效运行实施负责。不论从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出发, 还是从单位层面的内控和业务层面的内控来讲, 会计控制不是单枪匹马、独立作战的, 必须以行政管理为指导, 多方位多层次的运行, 才能达到其预期目标。

( 一 ) 内部会计控制的意识必须增强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规范 ( 试行 ) 》总则第六条, 明确规定了单位负责人在内部控制中的主要作用, 单位负责人包括整个领导班子重视, 各项工作才能全面展开。会计控制的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不是独立存在的, 必须和行政决策、执行、行政监督相对应, 统一协调才能实现合理性有效性。财会部门财会人员的内控意识增强, 是促使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有效实行的前提。各级领导和行政部门重视, 是推行内控制度与单位经济活动相结合的有力保障。各单位行政部门、财务人员要有强烈的管理意识, 深刻认识内控是单位管理的一部分, 从思想上重视, 业务上提高, 才能落实到实处。

( 二 )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必须建立健全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规范 ( 试行 ) 》的发布, 为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证。各事业单位必须依据此项规定, 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会计控制制度。只有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细化责任, 明确目标, 加强对薄弱环节和重要岗位的控制, 才能实施防范和有力措施, 杜绝贪污腐化现象的滋生。单位要定期进行以单位领导为组长的风险评估, 建立健全决策机制、岗位责任制、监督机制。

( 三 ) 强化预算控制

事业单位要使预算管理贯穿整个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预算编制要和各个部门充分协调沟通, 预算要按批复的额度和开支范围执行, 预算进度要合理, 不得有无预算超预算的开支, 决算编制必须要真实、完整、准确、及时。加强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和评价各个环节的控制, 保证预算的规范、科学、完整、准确。

( 四 ) 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督必须加强

1. 加强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发挥出内部监督的作用, 而不是没有设置或形同虚设。内部审计应强化其权威性和独立性, 能进行单位经济运行的日常监督。对单位岗位设置、权责管理、资产安全、合同管理、预算控制都应该全程参与有效监督, 指出单位管理上的漏洞, 帮助单位完善现有的制度, 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

2. 强化外部监督

加强事业单位管理, 充分发挥财政部门、审计机关或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 完善内控制制度, 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 杜绝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滥用职权, 以权谋私, 贪污腐化。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正常运行, 通过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相结合, 形成合力, 充分地发挥外部监督作用。

四、结语

对事业单位而言,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任重而道远, 它必须依托于行政管理, 二者融会贯通, 贯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才能很好地实现预算业务控制、收支业务控制、政府采购业务控制、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与合同控制的全过程控制。相信在改革发展的今天, 事业单位的管理因此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七二五台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