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咨询电话

151 0105 1188

企业如何实现制度管理规范化并提高制度的有效性,其中的内控与合规管理怎么做?

2024-06-03 13:46:28

浏览量

621dae8fd56cf.png

制度,对企业员工来讲,是再熟悉不过的一件事儿,然而,你问他掌握几项与己有关的制度,却很难回答上来;制度,对企业高级管理者来讲,既是规范管理的工具,也是体现管理智慧的反映,然而,很多管理者,并不掌握主管领域的制度分布与发挥的作用。

一直以来,企业都知道要强化制度的规范性,却找不到更好的方法。原因是,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规模、不同层级、不同业务性质的企业,对制度的需求、态度、理解、重视程度千差万别;其次,对多层级的集团型企业,每个单位的制度,由各个职能管理部门不同的员工负责起草,虽经过多轮的讨论,征求相关部门意见、会签,最后形成的提案质量,并不一定能够得到保障。问题出在哪里?

我觉得有4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制度管理部门缺乏对各单位、部门做好制度切实可行的指导,这个指导,不是一事一办的沟通,也不是有形无实的一个制度规范,更不是参照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定式的想象化理解;二是企业对制度管理的覆盖范围界定不清楚,譬如,有些文本体例形式的行政文件、法规体例形式的制度、被很多技术型单位广泛采用的内部管理标准,也包括来自于外部、上级单位的上述规则;三是没有找到一条与业务关联、积累成熟经验的制度建设机制,导致把制度的位置放得很高,却由最缺乏经验的人起草的痛疾;四是没有找到符合本企业特点的管理策略与思路,因为,制度管理并没有通用的方法。

01.十个问题,九个问题的根因在规划

管理中有一条帕金森第二定律,说的是决策时间与决策事项的难易度成反比。即问题越难,决策所用时间越短,原因是很多人真不明白,怕说错话而成为笑柄,所以表示同意;问题越简单,决策时间反而越长,原因是很多人都有一些惯性或对表象的认识,就开始变成了专家,所以,怎么都感觉不对,直到最后把可行的规划改称一篇原理文章,大家都没意见了,才能通过。

以前,我对这条定律的说法并不太在意,即使复杂的几万人单位持续6年,在各种异议中不断推进的改革调整、涉及超过百亿规模的能力统筹建设规划都没有感觉。因为,这些规划,建立在不是组织、但运作却胜似团队的基础上。所以,一个个规划方案变成了今天的现实,这个单位,才迎来了跨越发展瓶颈的历史性飞跃,成为国资委世界一流示范单位。

直到承担一个集团的制度管理模式调整项目,我才真切地感受到这条定律的强大作用,感受到什么是传统思维的无尽干扰。为什么?每个人对制度管理都有点儿感觉和表象认识。其实,企业的管理应该遵从一个原则:赋予其事儿必赋其权,赋其权必有其责,有其责必有结果评价。剥夺了做事儿者的规划权,变成了不是管事儿人的方法,自己又要脱身事外,然后再让他去管,岂不是愚蠢却不自知的传播。

一个基于全新目的导向的制度管理规划,在没有明显不合理的情况下,总要给它尝试的机会,否则还做什么风险管理?而不是用十几年前的陈旧思维,渴望达到全新的目的,那是痴人说梦。

这样的做法,不能实现调整目标的结果是必然的,但却可以无责,因为原来就是这么做的。而这种全新的目的与方法,又绝非每个人都能完全理解。所以,企业的进步,一定建立在挑战风险基础上,而不是单纯的风险管理基础上。记住,任何原理型规划或方案,都不可能落地,因为那是模糊的道理;任何详实的可落地的规划或方案,总会存在异议,因为,越分解需要的技能越低、越透明。

02.做好制度管理,首先找到客户及需求

企业中做任何事情,首先应该认识对应的客户是谁,他们的期望与需求是什么,现状是什么状态,与需求有什么差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果继续下去,会是什么结果;如果要解决问题,需要什么条件及必要支撑。

其次,从整体设想角度,分析并确定工作的定位、目标、范围、原则,找到能够满足客户需求并实现目标的方法,推演是否能够达到预期,先验性转换角色,思认、体认方案的可实现性,提出计划并付诸实施。

对集团型企业,制度管理是一项归口管理制度的职能,构建制度管理的模式与方法,涉及制度管理重大事项的决策者,涉及制度订立与废止的决策组织与领导,涉及拟定、废止、修订与申请发布制度、制度执行监管的主责部门;涉及下属单位的制度归口管理部门;涉及期望极简化掌握制度要求的执行者。

不同客户的期望不一样,项目决策者期望规划方案可行、有效;企业领导者期望看到主管领域的制度布局及关系;制度决策者关心决策的方式与权限;制度主责部门关心要承担什么责任、满足什么要求、做什么、怎么做;下属单位制度归口管理部门关心有什么要求、管什么、怎么管、怎么做;制度执行者关心制度的可理解、可掌握、可执行、正反激励、易获取。

一项企业层的调整项目,必然有最高领导的期望,在与部门管理人员的沟通中显露出来。沟通现场的管理人员,有责任传达领导期望的信息,并根据自己的思考,与规划责任承担者进行沟通,而不是仅仅转达一个调整的信息,这很重要。

规划责任承担者应在充分理解客户需求、领导期望的情况下,回归到制度管理方案的策划与规划,找到满足各种需求的方法。同时,充分考虑高级领导者关切,他们不关心具体操作,关心规划方案的逻辑与目标实现的可行性;而下属单位、横向部门更关心具体操作。

按照我的经验,无论是改革规划方案,还是管理模式调整规划方案,我历来的处理方式是,将规划方案划分为总体方案与实施方案,两份方案都是领导决策的提案,实施方案是包括总体方案在内的、侧重于管理层、运作层理解的产出,一个对上,一个对下。否则,计划很难实施。

03.界定制度管理的目标与范围

制度管理模式的调整,是一个问题导向解决方案的规划与实施课题。

问题,表现在制度数量的繁多;制度间的交叉与矛盾;虽然有制度层级、但存在上下位指导与承继关系的过度重复;行政性具有长时效的约束文件、标准、制度间的关系不清,造成员工执行混沌;制度文本冗长;暂定、试行制度长期存在;制度已不适用但没有得到及时维护,带来违规的可能;下级单位制度执行标准,不符合上级单位的标准要求,造成不合规问题;对制度的管理属性理解不一致,导致制度应用混乱;制度审批权责不清,造成决策层的过度管理;来自于外部制度、政策与内部制度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导致政策不能落实┈┈

目标:以建立企业整体运营管理体系为导向,以企业级关键业务活动、管理与支持型职能管理为出发点,构建决策、管理、监管、执行、监督相衔接、责权清晰的制度管理机制与合规文化,形成承继外部法律法规、规章与政策要求,以体系管理手册为补充的结构化、分层化制度体系。

制度范围:分为广义制度与狭义制度。狭义制度指的是符合制度管理规范、体例标准设置的规则;广义制度指的是包括狭义制度、时效超过1年期、具有限制、约束功能的行政文件及内部管理标准(不包括技术标准)。制度管理重在对狭义制度的管理,根据管控需要,可以吸收对部分广义制度的管理,但必须建立在信息化条件成熟的基础上。

04.制度管理基本思路的理解与原因

加强企业的制度管理,并不在于制度本身的架构如何设置,而在于对企业架构的深刻理解。制度,是构建管理与运营秩序的一种工具。工具,只能被主体应用,而不能成为束缚应用主体的枷锁。

制度,之所以存在“03”中的诸多问题,根因在于企业分工而形成的职能割裂、管理部门对管理与服务的深刻理解、对制度的态度与责任心、制度治理机制存在缺陷所致。

我们常讲的职能,是以部门为导向的,而不是整体下的分工。职能因分工而形成,久而久之,很多中层管理者因为惯性与传统认识,很容易就忘掉了职能来源,而形成了一种职能化管理惯性,而且还常以“管理”自居,却忘掉了职能中的“支持、服务”属性,从制度中可见一斑,很多都渗透着对下属单位的约束,却忘掉了本位。原因是什么?

企业基于整体发展的考虑,通过专业化分工而形成部门,部门有了分工,就有了不同分工下的权责属性,就有了不同的部门立场。相对企业整体来讲,部门立场是向私的表现,而企业的职责界定,是为了划分部门的分工边界。

来自于整体的分工,不可能完全割裂分工下的协作关系,所以,才有了企业中常见的协调会、常见的任务分工部署,常见的部门之间的责任争执,以及在领导明确下的一方妥协。这些是显性的表现,反映在制度中,就成为立场、行为的隐性存在。

从企业整体来讲,追求的是整体运营效率最大化,而不是某一个部门基于职能的“孤岛式”体系,要让每一个部门理解整体,需要构建一个企业级的系统框架,让各个部门理解各分工之间的关系。系统框架下的每个结构,即相对企业整体下的一个“系统”,必须由企业级领导负责,通过“基本制度”反映出来。

企业的基本制度与基本管理制度不同,基本制度是基于企业的跨部门分工整体,重点反映在“价值链”,譬如“科研生产基本制度”、“供应链基本制度”。基本制度的主旨,是在划分企业级的关键活动结构,譬如,技术管理域、产品开发域、科研生产计划管理域、生产域、售后服务域,这些域的存在,非常可能与职能部门形成关联。为什么要这么做?

在大型企业中,价值链结构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属于科研生产重大阶段的划分,彼此之间有界定的衔接界面,从而构成了企业的运营模式,然后才能形成基于不同业务域的业务管理模式。而基本管理制度,解决的是业务管理部门、重要的管理与支持部门,基于业务域的管理模式与策略。

企业的基本制度,一定是由企业界定的,而不是“各有立场”的部门,一般由规划部门牵头、多部门参与组成的项目组负责起草,没有这一层制度,业务管理制度的布局很难理清(主要体现在产品复杂、业务多元的企业,是一种最复杂的结构表现)。这就是我常讲的基本制度,责任管理部门可以解释,但无权进行修订的原因。

理解到这一层并不容易,需要基于企业整体的系统思维、流程结构思维。记着曾经一个集团公司,董事长一直想了解集团科研生产制度的总体情况,但哪一个业务管理部门都回答不出来,最后,只能由规划部门承担。他们翻遍了所有的业务管理制度,都构不成一个整体框架,最后,不得不重新设计了一个基于科研生产管理的制度构架。

在我看来,这个制度构架并不合理,因为他们也被部门分工、部门层级的“基本管理制度”束缚了,虽然画出了一张网络图,但仍解决不了各业务域基本管理制度之间的界面衔接关系,是由运营模式决定的。可以预见,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很多变化,意味着构架的有效性值得商榷。

我曾在设计制度架构中,希望借机解决这一问题,可惜的是,制度管理职能归属于监督部门,职能属性,决定了更不具有系统思维,也不理解架构,最后,硬生生又被改回到了可见的职能下的传统模式。这就是企业领导者为什么总感慨缺少“综合人员、系统人员”的原因。那你怎么说能解决呢?

我曾在该集团最大、最复杂的二级运营与管理单位进行了6年的系统改革,曾在业务工作中,先后接受过4个高级领导(后全部省部级)多年面对面的指导与讨论,曾亲手做过发展战略、经营管理模式、创新体系、科研生产管理模式的调整与统筹能力建设规划设计,曾亲自协调将制度管理职能划入我主管的发展规划处。

动手做过的感触与体会,难得的理解高层领导多年的见解与思维机会,不是通过读书学习能够解决,也不是从事了哪项工作,通过思考就能解决,更不是监督部门所能体会,有哪个大型单位,轻易去做高风险的“系统改革与调整”?而制度管理的目的,并不是制度本身,而是利用制度,搭建企业的运营管理体系。

05.制度管理怎么管,如何让制度系统、有效

我曾在以前的文章中,反映过自己的做法。制度架构是做好制度管理的工具。怎么理解制度架构呢?

制度架构,不是对制度层级、横向结构的简单划分,更不是按照企业职能进行的划分,而是基于所有企业的共性特征,设定的基本框架。这个框架,适用于集团下属的所有企业,是共享的、任何下属单位不能调整的分类基座。缺少了这个共享基座,IT数字化无从谈起。管理,必须面向未来,那怎么划分呢?

每个企业都有价值链,都有支持价值链的关键支持业务,区别在于各个企业的结构、业务属性不同而已;同样道理,管理职能也可以划分出性质类别,譬如:安全生产、保卫保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合规管理、职业健康等属于一类;而战略管理包括战略管控、公司治理、经营计划、绩效管理、预算管理、产业投资管理、固定资产投资、资产管理、制度与流程管理等等,这些职能,都具有以企业整体为出发点的属性。区别在于不同单位分布于不同部门,把他们按照整体思维进行分类,本质是还原于整体。很快有人会说,全面预算不属于战略管理,而是财务管理的职能。

严格意义上,全面预算管理不属于财务管理,而是一种带有经营属性,基于经营计划的资源配置、经营结果的预算规划,因为与资金管理、财务数据利用具有紧密关系,为提高效率而进行的分工划分。划入战略管理范围,是基于经营预算的需要,而业财结合的起始点,就是全面预算管理。所以,财务才要进行预算计划执行的风险监视、成本控制分析,参与产品定价等活动。否则,这些职能无从谈起,即使做了,也很难做到与经营计划的衔接与匹配。如果从流程管理的维度,与战略管理也是一体的。

由于基本制度基于整体进行了基本原则设定、阶段界面、阶段间关系的划分,明确了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及责权,从而形成了对不同部门职能导向下的制度体系建设的指导、约束与统领。

企业中每个部门承担职能的功能结构、结构复杂度不一样,每个部门主导的制度建设,需要以职能导向下的体系管理思维进行规划,解决的是制度系统性的问题。

基本管理制度是体系建设的顶层制度,不同部门可能包括不止一个基本管理制度,或者有的部门因为职责简单、分散,比如:行政管理,不需要建立基本管理制度就可以解决。所以,基本管理制度的作用,是基于业务管理的复杂度、外延幅度的需要,为了让体系的功能结构、层级清晰化,降低制度设计的难度,导入的一种制度管理的体例化工具,并不意味着所有部门必须建立基本管理制度,因需而设。

既然每个部门都要基于体系整体建立制度,就需要进行规划,通过规划就可以反映出体系管理与运作所需要的制度架构。所以,企业制度管理中的二级制度架构,是一个“规划”概念,可以调整、补充与优化,而不是必须画出已有制度的一张结构图,也包括规划制订、但并未形成的制度清单。如何保证制度规划实现呢?

与战略管理具有一致的机理,制度建设需要通过立项建立计划,计划项来源于哪?来源于二级制度架构,这就是制度管理中计划管理的一个“控制点”,目的在于让部门做好制度建设的统筹规划,而不是出了问题就建一个制度,从而解决制度数量的野蛮成长问题,提高制度的整体系统性。那么怎么规划呢?

体系是分结构的,每一个结构代表的是一个功能模块。模块间的关系,由基本管理制度明确(简单的不需要)。功能模块发挥作用,本质反映的是面向企业的职能管理思想与方法,用以指导、管控该模块范围内所有单位、组织的程序与方法,其中,包括了制度明确的底线、红线,以及程序中涉及到的控制活动、表单。所以,企业的内部控制、合规管理,一般从功能模块开始,流程做的好,完全可以体现整体下的结构化关系;下属单位自建的对应性制度,不能突破该制度的各种控制要求和设定的边界。

按照这种思路,二级架构规划涉及到了制度层级问题,需要思考的是,下位制度如何实现对上位制度的承接,怎么解决呢?

通过设置制度可选择的体例名称解决,不同的名称对应制度本体的功能属性与作用范围。这种层级一般会延伸到4级,但层级不代表权威的高低,只要合法合规,都可以作为司法证据。

基本管理制度解决体系目的、依据、指导原则、功能结构及关系、主要任务、部门责权,上级法律法规、政策设定的底线、红线等内容。需要说明的是,基本管理制度的拟定,我觉得应该改变一个思路,形成以事儿定权责的逻辑,而不是先明确权责,再去做事儿,因为,首先是事理,然后是赋权。制度是企业内部的“法”,怎么合理、适用,怎么设计,可惜的是,很多企业,受传统法规的影响太大了,不敢有任何创新!

二级管理制度,前面已经说明,会涉及流程、表单、模板等附件,不再赘述。

3级制度,解决操作问题。操作,即作业制度,可能是单组织角色,也可以是多组织角色,但只能是本体企业的作业。任何上级单位,都不应该规定下属单位的作业,否则就会因僵化、过度管理而失去灵活。至于分发至下属单位,履行的是告知的责任,从而指导下属单位做出适应性工作反应。

在这一层制度中,很多企业都犯了一个致命问题,总是对下属单位给出管控要求,本质是制度管理体例的混淆,是“管人不管己”的“管控思维”影响,是为了规避基本制度、管理制度流程复杂度,采取的偷换体例名称的行为,所以,是制度管理的重要“内控事项”,制度建设是要考虑人性的。

4级制度也很特别,解决的是最基础的管理规范、最基本的行为合规标准、对特定事项进行规定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该层级大量制度具有通用性,是管控一致性的表现,也是合规具体制度的反映。通过附则说明制度的通用性或通用范围,表达必须非常清晰,这层制度,不可拆分,解决的是下属单位重复制度建设问题。那手册与制度是什么关系呢?

不要渴望通过制度就可以完全达到管控意图,也不要理想化地认为,印发一套制度,所有的执行者就应该完全理解,或者单纯地认为,他们的理解就应该与制度发布部门完全一致。制度是一种力求简练化的文体,虽然经常冠以“明确、清晰”的话术,也不代表什么,所以,才有制度宣贯之说。怎么解决呢?

每个职能管理部门,都应该树立系统化、体系化管理的思维,应该建立可以反映自己管理思想、理念、方法的管理手册,将中层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凝聚为管理模型,这才是部门管理者存在的意义,而不是每天坐在办公室认真修改下属的报告。手册,可以对执行者准确理解管理思想、流程、制度细节,发挥支撑作用,这一点,是制度做不到的。

06.建立管理制度的制度与基本规范,让体系运转

理顺了制度管理的基本思路、方法,需要建立管理制度的制度与基本规范。

基本规范指的是对制度体例、文体、格式、附件作用、编码等进行的说明或规定,同时,对制度中通用的总则、附则等内容、表述的方法及含义进行规定,从而形成制度制定的统一语言。譬如:体例名称的含义,如何界定的方法与内控前置的参照判别标准;适用但下属单位可以制定自己的制度,如何表达;通用而不需下属单位另行订立制度,如何表达;新制度发布、旧制度的关系处理,如何表达;下位制度如何规避上位制度已经明确的内容,避免内容繁琐、重复,如何做;制度如何嵌套使用等等,都规定下来,形成理解、应用的一致性。

管理制度的制度,指的是建立制度管理的治理机制,包括制度管理体系建设的目的、范围、原则、定义、立项流程、计划流程、审批与发布流程、外规直接适用性流程等等,各类制度的决策审批权限、形式等等,通过二级管理制度明确下来,会涉及若干表单、流程、权限设置等附件,也会涉及立项过程中的架构规划内控、审批过程中的法律合规内控、制度管理符合性内控等,但做不到内控活动的具体化阐述,所以,很多制度管理部门的人员只知道需要审核,但不知道审什么,这就是内控建设的必要性。

需要说明两点:一是由于制度管理结构比较简单,不需要建立基本管理制度,制度审批过程中有关部门的会签,不属于内控,而是制度中涉及职责分工、工作内容的确认。但是,是否会签,提出的修改意见是否取得一致,体例名称是否合适,是否履行了审核程序,均属于制度管理内控的内容,内控的依据,来源于计划中涉及的配合部门,来源于制度管理治理机制的设计。

二是制度管理与合规管理的协同,体现在制度管理流程中,设计的好,合规要求、风险清单会随着制度发布一起呈现出来,即我总讲的交界面接口关系的协同,通过表单实现,我称为“一纸禅”。

内部控制很重要,但也不能乱用,很多内部控制,是由于企业自身管理需要进行的设置。所以,我总讲,内部控制建设,不是不能标准化,但需要建立在深刻理解有关场景的管理逻辑、目的与方法基础上,才能实现规范化、具体化、标准化,而不是经常见到的模糊化、常识化描述。因为,内控是管理的一项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