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咨询电话

151 0105 1188

怎么理解流程与流程管理?

2024-05-22 14:02:54

浏览量

621dae8fd56cf.png

这几年,无论从哪个维度的管理观点,都离不开流程的说法,说明在企业运营管理中,流程的地位越来越得到重视,但流程不能成为话术,他也有一套认知系统。

谈到流程,人们脑子里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一幅由活动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图片。常识、惯性,很快让人们得出一个结论:流程。

在我看来,它仅仅是围绕某一件事儿给出的步骤描述,是一个静态的流程图,能够让人们对一个简单的做事儿过程,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基本的认识和判断,从而指导行为,一般体现为单、多角色操作流程。

人们看到这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流程时,会做出反应,按照流程步骤去操作,这时候,人就变成了流程中的角色扮演者。

同样道理,在多角色作业流程中,为了让每个角色知道怎么做,会增加每个活动或重要活动的具体作业说明、表单等。所以,企业写出的流程,应该是一个剧本,而不能写成剧情,其中,活动、角色、组织、职责、权限是流程中最基本的要素。

这些流程,是流程责任主体面向客户需求写出的操作流程,我们可以统称为具体流程。对流程设计者来讲,设计原则是以实现期望目标为原则,以认识并满足客户需求为导向,梳理、设计的流程是给别人用的;对流程执行角色来讲,能够通过流程文件知道做什么、怎么做,才能实现预期产出。

这种认识,仅仅是从流程维度形成的观点和体会,真正的梳理流程,流程方法仅仅是一个掌握并应用的工具,决定流程有效性的,是对流程描述针对的“那件事儿”的事理、不确定要素的认知程度,通过流程表达出来。流程阶次越高,对事理分析、判断能力的要求越高。

企业中,具体流程是人们最常见、最能感受到流程作用的体现,但不要认为这就是人们常讲的流程管理。这种具体流程无论做多少,也只能对局部或具体任务发挥作用,企业流程管理成熟度,也只能处于一级的初始水平。因为,不具有系统性。

譬如:我们常见的由内控建设带出的流程梳理结果,很多是分散的、割裂的具体流程,不要误认为这就是流程管理,他们仅仅是具体流程形态的展现,在这种流程基础上谈承载风控、内控、合规,以及其它管理要求,谈几项业务的协同,无疑是讲出来的“大道理”。

那么,流程管理指的是什么?其实,企业中无论哪种业务,只要加上“管理”二字,就包括了3层含义:一是理清业务的事理,通过规划把做事的套路规范下来;二是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决策等,让业务运转起来;三是依据“二”,用“一”形成的能力去实施。相对管理部门来讲,其中“一”最为重要,但却很少得到重视。

前者的成果产出,建立在一个深层次“隐性认识”的条件上,产出体现为“能力”表现为制度、流程、模板、表单、内控;中者是一个显性的过程,表现为常见的管理与风控;后者是做事儿的过程,本质为执行,表现为计划实施。只不过,对于小型企业来讲,一、二,往往通过“人治”实现;而大型企业,三者的反映更为规范、明显,但无论小、中、大型企业,底层的逻辑都一样。

由此,从流程管理的维度,也包括三项内容:一是用流程的方法,把企业中梳理流程的做事儿套路规范下来,形成流程能力;二是通过管理,依据计划,按照梳理流程的套路建立流程,形成企业的流程体系;三是让各种事儿按照预设的流程去做,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证质量、防范风险。

既然流程是一个体系,体系是分类结构化、分层级次化的存在,表现为不同结构的分类、分级的系统化形态;模式反映功能,流程的功能体现为期望实现标准化产出,而标准化产出建立在流程中每个活动的“标准化”条件上,因此,流程模式反映在“活动、事理逻辑、防风险”上。

所以,APQC组织将流程分级定义为:类、流程组、流程、活动、任务。这种分级,适用于企业层、业务域等不同的视角,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核心在于提高系统性,呈现为不同的形态。如果理解了含义,还可以找到更具可理解性、可视化,符合中国企业习惯的方法。

企业是一个整体,构建流程体系,就是在构建企业的运营管理体系,是一个对企业运营管理整体深刻认识、分工、整合的循环过程。主干流程及分支网络是分、流程运营管理体系是合;分支流程是分,主干流程是合,各分支流程最终要回到主干流程上;具体流程中的活动是角色的分工,流程是合。

从企业空间维度来讲,我们可以认为流程是活动、流程中的活动是活动,区别在于活动的内涵、外延、功能、价值、对应的角色不同而已。角色,包括人,也包括团队,以不同组织为背景。用一句话概括:物之本末,事之始终。

可以理解为,企业实现价值依靠的是产品与服务,无论是商业实现,还是产品与服务的实现过程,都是从“做事儿”开始,以“成事儿”结束,都拥有共同的特征——时间。所以,企业中的事儿,都对应着一条或一组流程,说到流程,指的是对应的事儿,提到某件事儿,想到的就是对应的流程。

同样,流程体系也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分解、从微观到宏观的聚合过程。我们可以归纳出:流程以“事儿”为中心,以满足客户需要的价值产出为导向,强调系统性。

如果说我国哪个企业的流程管理做的好?无疑,是华为。华为的流程从顶层来讲,看似有很大的通用性,因为,这是产品型企业的流程原理,是推动企业向规模化、流程化生产方式迈进的重要方式。正是这一点,再加上华为的快速发展与成功,华为模式成为很多专家津津乐道的标杆。但是,如果深究隐藏在流程背后的逻辑,就不一样了。

比如:技术开发与产品开发分离,市场与销售分离等等,这些模式是由其客户特点、价值追求、效率追求,以及其产品竞争环境、商业模式、产品生命周期决定的,背后的深层次逻辑,并非仅靠流程所能解决。所以,完全照搬看似适用于很多科技产品型企业的华为流程的做法,很难取得成功。具体方法的选择,并不意味着对原理的否定,值得学习的,是华为管理的理念、思维、机理与流程构建方法。

再比如:很多企业学习华为,构建产品线,但成功的企业很少。其实,从形式上,华为呈现的也是一种功能型组织形态,从正常运营角度,与其它企业的运营状态,看似并无二致,但已经因流程的存在,改变了其中的运行机理。为什么华为总讲建设流程组织,提倡向一线分权、授权呢?

根因在于华为的组织架构,是一种以流程为主轴的横向组织架构,所以,华为总讲组织负责流程建设、能力建设、提高员工能力等,因为,组织中的员工,是参与到流程中去的活动角色,对员工的绩效管理,很多是流程所有者、组织管理者分场景承担责任;而华为的项目管理,也是以流程为主轴的职能组织、团队的混合体。如果没有完善的流程、绩效与监督为基础,企业盲目地学习华为“加大向一线分权授权”的做法,非常可能出现混乱,道理都对,但需要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上。

回归到风险管理、内控、合规管理,业界专家很多的说法,不少也是来源于对华为书籍的表象理解。比如,用流程承载风控、内控、合规,实现“X位一体”建设;制度管人、流程管事儿等说法。有的时候,讲的人多了,就形成了听似颇有道理、被普遍接受的观点。

静下心仔细思考一下,华为的主要管理方式是流程,制度是保证流程执行的措施、是规范一些非例行事项、员工行为的手段。那么,自己企业的管理方式又是什么呢?是制度,流程的成熟度,恐怕还停留在一级的初始阶段,更别说什么系统性,在这种情况下,华为的说法,在自己的企业还成立吗?

看一个问题,应该来源于思认、体认,理解观点的背景及条件,更应来源于用心、用脑的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本文来源:综合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