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咨询电话

151 0105 1188

内控、合规、风险管理三部曲,需要把握好其中的旋律

2024-04-22 08:26:09

浏览量

621dae8fd56cf.png

内控管理、合规管理、风险管理,这几年一直被国家部门、监管机构所推崇,企业也在积极地落实。

截至目前,并没有完全公认的方法,即便从各个角度出台了若干参照标准,也是一种从单维角度指导性的存在。甚至,在不同领域进行研究的所谓专业人员,认识也并不一致。

同样,我也不能说我的认识完全正确,即便拥有15年研究员资格,在风控领域,也只能说,是结合自己在企业中直接从事过的IT设计、人力资源、经营计划、战略与规划、6年大型企业全方位系统变革、制度与流程、风险管理、内控与合规管理,参与过的大型型号工程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等工作,结合从事咨询后的学习、思考、项目服务与体会,谈谈看法。

所以,昨天在成都的讲座,面对来自于众多企业的内控、合规、风险管理主管领导,面对他们希望找到有效方法的期望,我没有传导一种“自我观点”,也没有对政策解读,而是围绕规范、101号文、办法、指引中的一些政策说法,从目的、绩效、逻辑、活动关系分析开始,引导大家对照自己单位的实际,一起谈论、思考。不过,这样的做法,讲的确实很累。

因为,政策中的一些说法,转换到企业,很多与企业现实中的工作都有关系。分析,是为了启发大家去主动思考:如何利用与规范企业中已有的工作,如何发现开展三项工作所形成的“新内容”,如何做到“协同、系统”,如何“落地和可持续”,如何满足上级要求,如何选择开展工作的路径。

至于三种工作所形成的手册,只是发挥体系管理、维护、运作指导的工具,而不是落实各项政策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可持续机制。手册做的好,用的员工多,意味着有效、有价值;做的不好,只能是柜中物,其实就是废纸。这就是评价标准。

01.从实践维度理解三项工作

站在企业角度,从管理的维度看,三者之间,既有因、果、先后的逻辑,也有其内在“防风险”的共通性。从三个不同“专业”维度,内涵目的都是为了“防风险”,但每一项工作的外延都很大,是造成各种观点差异的根因。

三项工作,企业运用的好,会有助于建立稳定的运营管理秩序,极大促进企业管理的规范性,也会有助于提高经营质量、绩效目标的实现,促进企业运营效率的提升。

企业,归根结底是一个“经营实体”,是一个整体,开展的任何工作,都应服务于整体目标,而不是单独的存在。

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三者之间的关系、交叉部分,进行清晰的分工化界面切割,从而对齐责任、绩效,确立不同责任体的任务。

谈分工的前提,不是从合规、内控、风险管理任何一个“单维”去理解政策,而是基于“全面风险管理”整体去认识。然后,结合实务,再延伸到与各项职能之间的关系,找到与法务、各种业务、管理职能、监督等的关联界面。

协同,绝不是改变“原有”分工,而是找到各种分工的契合点,目的仍是“整体”。整体与“几位一体”不一样,因为,三项工作都是覆盖“全面”、“人人”参与的工作,而不是针对性选择的“几位”存在。

就好比我们看到一个产品,先看到的是整体,然后分解打开,看到的是机械、线路、模块等一个道理。而产品设计的具体实现,既有各构成模块的设计,又有通过关系进行整合的过程,包括各结构功能、关系界面构建、具体模块实现,也有通过软件形成秩序的必要,从而形成期望的整体产出 —— 产品。

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必须有基于整体的“认知能力”,必须有整体目标设想、整体结构设计、结构化分工、具体结构设计、结构整合的认知、机制设计能力。

放在管理的维度,整合,意味着实现分工之间的关系、界面协同,本质是打造一种机制。而这种协同,不是“口语”表述,必须转化为有形、具体的存在,否则,就变成了“话术”。没有分工,就谈不上整体,我们下一段再说。

站在“企业管理风险”的高度,如何看待企业的“防、控风险”功能?从企业外围的角度,是监管部门的期望,但从企业眼睛向内的角度,应该怎么理解呢?

我觉得,应该是坚持的工作导向“理念”,从内控、合规、风控的维度,去寻找有利于构建“稳健运营秩序”、去寻找有利于构建“达成绩效目标”的超前方法。只要结果符合外围的期望,即结果合规、结果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结果达成了规划的绩效目标,即化解与控制了风险。

从这一点看,化解与控制风险,是潜在方法所发挥的功能结果作用,而不是吆喝“风险”的调子越高,就能代表什么。风险是未来的,事实上,极少有人能够“准确”地预测风险,更别谈“精确”。人们能够做的,只有从已经发生的、当下能够看到的、当下感知到的不确定因素,对面向未来结果的可能性,做出经验性判断。

判断,意味着“可能或不可能”,而决定确定性的,既有时间的长短,也有措施的具体性。时间越短,确定性越高;措施越具体,对风险可能的控制作用越强、越有效。所以,无论是内控、合规,还是风险管理,识别的任何风险,必须具备“客观性、可关闭性”的特点,而不能模模糊糊,或者什么时候讲都对,这一点,无论风险发生与否。

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内控是管理的一项职能,内控的设计与建设,是在构建一种建立于假设条件上的“稳定运营秩序”,按照秩序执行,风险就可降低。因为,假设条件包括了依靠经验认识到的“潜在风险”,而内控是潜在风险的解决方案,经验不能认为是科学,所以,即使同类型的不同企业,管理也可能不一样。

我们还可以归纳出:合规是基于自控制、内部控制为条件的一种结果,自控制越强,发生违规风险的可能性越低;内控越有效,合规结果越确定。合规的主体是企业、组织、员工,合规还是违规,通过行为、结果表现出来,行为因人的动机而产生。

所以,合规管理要让人知规、敬规、行规、守规,但这仍然模糊,所以,要具体为“合法、合制、守约、合德”,把外规、内制、契约精神、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统筹起来,然后再去找对应的具体方法。

内控是在构建秩序,前提是,秩序设计不能存在“合规漏洞”;秩序需要遵从,遵从由人的动机决定,合规管理重在消除“人的动机不确定性”,而动机取决于规则之“势”,所以,缺乏合规风险等级、违规处罚等级的合规管理,是不完整的。归根结底,内控管理、合规管理可以归纳为“构建运营秩序,让秩序稳定、有效”,放在企业管理角度,即“管理规范化”、“管理有效性”。

秩序是静态的,只有在执行任务中,静态的秩序开始呈现为“动态”的运作状态。执行任务,即“战略实施”的过程。

战略实施中,企业、员工面对的外部、内部环境是动态的、不确定的,由此产生很多不确定因素,可能会影响“绩效目标”,及时识别、及时施以措施、及时化解不确定因素对绩效目标的影响,即风险管理。

所以,风险管理虽然也管理“风险”,但面对的“风险属性”,与内控、合规管理面对的“风险属性”不同。这就是两层风控能力的分工界面。

虽然很多人讲风险管理,都能说出“定期风险评估、专项风险评估、专题风险评估、动态风险评估”等说辞,道理都对,但如何实现呢?

风险,因业务场景表现出来,当然需要依赖于场景而进行设计,脱离场景的风险管理,是纯粹的理论。

企业并不需要理论,而是清晰、明确的实践。所以,运用于各个场景的风险评估,需要通过明确的、确定的“风险评估项”实现,我们可以认为是设定的“变量”,去规范员工的风险评估行为,去鼓励员工发现其他变量,这才是“实务型风险管理”,直接对齐的就是“绩效目标”。

02.基于整体的体系有效性实现方法

习惯上,人们总认为体系的后评价,是为了保证体系有效性而采取的必要措施。不错,但更重要的是体系设计的“有效性”,有效性不是评价出来的,而是设计、执行出来的。

“01”部分,我们把基于企业整体的“防控风险”功能,划分为内控管理、合规管理、风险管理三大结构。但这三大结构,仍然是外延化“概念”,如果在概念基础上去研究三项工作,永远找不到具体方法,也就是找不到落地的途径,因为,他们更倾向于理论。

企业从整体角度,需要分别收缩三者的外延,把三大概念转变为能够找到责任的“清晰、有形、具体”,这个责任,不限于单纯的“内控、合规、风控”部门,而是企业中各项管理职能,是为整合进行的“基础”准备。

能够让概念转变为清晰的,是分类;能够让类别转变为有形的,是逻辑;能够让逻辑转变为具体的,是任务及关系。找到了任务,就找到了责任;找到了责任,任务就可以分解为活动;理顺了活动关系,就可以设想程序。所以,我总讲:企业要开展内控、合规、风险管理,必须做出结合自己实际的“自定义”,没有自定义,就很难具体设计。

实现这一目的的“器”,就是分类、关系、任务、模板、表单,是保证工作“落地、可持续”的工具,也是产出的载体或结果。所以,讲座中,我展现了若干与企业实际运营、与当下“强监管”环境紧密相关的若干“表单”。

这些表单,也给他们演示了“活动分解为作业的步骤”,其实就是泰勒的“科学管理法”,只不过结合了德鲁克的“目标管理法”,再把作业步骤还原为固定的“表单内容”,以确保任务落地的规范性。目的在于引导大家思考,找到让工作变成现实产出的方法。所以,我总讲:合规风险清单是动态形成的,而不是静态表格。

至于不同人可能产生不同评估结果的风险,我也呈现了“一致性模型”。模型,不是必须的计算过程,但至少能“让没有经验的人也能做”,且结果基本趋于一致。至于具体到企业,根据具体情况,把模型参数转化一下,就能解决。我觉得,培训,得让听课者理解最基本的逻辑,而不是灌输观点,但确实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为基础。

分类,是消除“歧义”的方法。譬如:内控究竟包括什么?现实中有哪些职能在履行这一职责,内控管理部门要做什么?从而形成不同职能之间的互相弥补、协作。这些,都需要内控管理部门理清、推动,通过手册固化下来。

譬如:合规究竟包括什么?为什么有人突出“合法”、有人突出“制度”、有人又认为重在整理“合规要求”?貌似都有道理,但总觉得有些难以诠释的成份。那就通过分类,让员工知道“每一个类型”指的是什么,从而形成“认识的一致性”,不再喋喋不休的去做那些“无谓”讨论。

譬如:风险管理又包括什么?风险评估与内控、合规有什么关系?虽然很多说法的道理都对,但如何让员工“评估风险”?从字面理解,风险管理既是一种职能,又是一种包含程序的工作逻辑过程,还体现着识别风险的方法,这种存在“多维”认识的可能结果,会造成不同员工的理解混乱,都需要通过手册明确下来。否则,工作就成了“你布置、我应付”的虚幻。

模板,是截断触及“风险要素”可能的确定性工具。譬如,合同管理,要通过标准化合同模板,预防“法律纠纷风险”;人力资源,要通过劳动关系合同模板,预防“劳务纠纷风险”;领导干部权限约束,要通过“年度提名权最多次数”进行限制等等,都是切实可行的具有“内控”功能的方法,都是具有保证“结果合规”的具体措施。

这些方法,可以消除那些喋喋不休地讨论合同法律风险、劳动法劳务纠纷风险、选人用人风险的“模糊”,企业不是讨论“理论”的地方,而是创造价值的地方,那么,他们又与合规管理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就是化解对应违法违规风险的具体措施。

表单,是体现“确定性”活动、实现规范化的最好工具,是打造长效机制重要过程节点的体现。内控、合规、风险管理机制怎么建?怎么运作?总不能一直给员工讲大道理吧,员工关心的是“你让我做什么,怎么做”。把相关角色需要进行的活动,按照逻辑分析“串”起来,就是流程。

机制是设计者“脑子里”的构思。流程动态地运作,反映的就是机制。对员工来讲,只关心做事儿,不关心机制;机制,是主管部门根据管理需要设计出来的。机制有效,意味着职责的履行,意味着管理有效。

所有这些,都是把工作做实、做细、做规范的实质内容,加以整合,通过手册反映出来,手册才可能具有“生命活力”,才可能实现落地、发挥作用。

03.有效性责任,不在于员工而在于管理者

企业中,没有任何一个管理者,希望自己的管理无效或低效。问题在于:受认知的局限,所采取的行动,如果不能支持内控、合规与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就很难获得成就感,从而逐步失去对这些工作的信心。当然,不包括企业中客观存在的一些不想承担责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或者只追求有一个工作落实证明的管理者。

为什么会存在认知的局限性?比如:内部控制规范把内控定义为,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控制目标的过程。如果从五部委外部监管的角度,定义是正确的,指的是企业内部所有的控制。

但是,如果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建设,用这样的定义去阐述内部控制,去部署工作,企业中每个部门、员工的认识是千差万别的,这时候的工作,很难找到责任者,很难满足内控规范中的定义要求。所以,企业的管理,最需要“创新思维与勇气”。

这种情形下,不少企业的内控部门,为了完成任务,只能根据直观理解,按照18项指引,梳理流程、写出流程作业说明书。且不说流程描述是否标准,这种做法,意味着确定性的结果,企业内控建设成果绝无有效的可能性。因为,这样的产出,远远满足不了内控规范中对内控的定义,也没有构成与企业已有管理工作的协同。

其次,对内控指引的理解,本身可能出现了认知上的偏差。譬如:内控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如果要做采购内控设计,恐怕不仅仅是梳理几条流程的问题,而应结合企业现实,说明采购管理与采购实施的职能分布情况,是采购业务的内控环境。

现实中,两大职能,有些企业共同存在于统一的采购组织中;有些企业,则分属于不同的组织中,比如:采购管理可能与经营计划紧密结合,可能与质量管理紧密结合,而采购实施以独立组织的形态存在,从而构成不同的职责分工,缺失了这一前提,写几条流程,仅仅解决的是多角色活动程序,却丢掉了关键的组织制衡关系。

因为,不同的分工,决定了不同的流程。所以,这样的内控,很难具有指导性,谈不上有效;这样的内控程序手册,员工很难参照执行。即使内控部门承担的内控评价,评价的依据,恐怕都不是自己产生的内控手册,怎么能怪员工不执行呢?是设计之初,就埋下了先天不足。

再比如,我们讨论合规管理,很多人都在讲着“璀璨夺目”的方法!但是,想没想到怎么转变成员工的统一认识?这个认识,不是怎么解释定义所能完成,而是要转化为“确定性表述与唯一性理解”。

合规,是一个很宽泛的结果性概念,其中蕴含着法律合规、监管政策合规、制度合规、社会公德合规、职业道德合规等,在如此多内涵理解的情况下谈“合规”,能够发挥的作用,又有几何!那怎么办呢?

为什么不进行分类呢?合法、合制、守约、合德,每一个词汇对应着单一的理解,对应着责任明确的组织,对应着外部法律政策风险、内部管理风险、道德风险等等,每一项风险,都可以找到对应的责任组织和具体任务,从而融入到企业的“相关管理”中。

在目的、绩效、责任明确的情况下,从合规管理办法角度,建立决策层、运作层、支撑层,把思维中设计的机制,通过制度明确下来,每个节点产生对应的、动态的、确定的“表单”产出,合规识别风险清单自然形成,这才是“可持续运作机制”。

所以,我展示的合规体系评价标准是“三维”的,每一维的评价是确定的,这种结果,是由设计决定的,而且,经得住监督考验。

再比如,风险管理。内控、合规管理均把风险评估作为识别风险的方法,其实,任何类型的带有防风险属性的工作,都有一个或潜在、或隐性、或显性的风险评估过程,这是“相通性”。

其次,如果把建设成熟的内控、合规管理工作作为假设条件,那风险管理是否意味着“新的功能”意义呢?针对的就是“影响绩效目标的不确定事项”。绩效,依靠“做事儿”而达成,所以,风险管理是企业员工达成绩效的“抓手”。

风险评估又怎么做呢?对于定期或者重要节点的风险管理,主管部门总不能告诉员工就是要进行“风险评估”吧!员工需要的是“你告诉我评估哪几项,才能满足你的风险管理要求”,这才是确定性做法。所以,从管理角度确定的风险管理工作,需要明确“清晰的、确定的风险评估要素”。

那动态的风险评估怎么做呢?动态风险评估,是计划执行过程中的不确定结果感知,那就应该划分出与计划有关的风险类型,建立确定的表单,形成“基于业务管理”的风险信息传递、管控、报告与预警机制。

如果从这几个方面来讲,内控、合规管理、风险管理,都构成了与企业管理紧密相关的“工作内容”,如果能够找到日常存量管理中,不能达到管理规范化程度的固有不足和短板,内部控制、合规管理、风险管理就可以转化为“弥补不足”、“提升效能”的工具,从而具有现实的推广、应用价值。所以,我总讲:内控、合规管理、风险管理是企业中的应用实践学。

04.结语

无论是内部控制、合规管理,还是风险管理,我们都不能认为:在推动这些工作之前,企业中没有内控、没有合规、没有风控,只是我们没有认识到、没有认识准。

我们也不能认为,内部控制、合规管理,还是风险管理,都需要从“零”开始构建,更不要把他们认为是“单纯的监督工作”,三项工作,都需要以目的为导向,从管理的维度,去统筹、去组织、去设计、去实施。

我们也不能认为,审计与监督,只针对三项工作发挥第三道防线作用。事实上,任何体系都存在“体系有效性评价”,无论是质量、职业健康、IT,还是保密、安全生产管理体系,都需要进行评价。评价的方法就3点:一是满足不满足体系框架要求;二是明确的内容及新任务,是否能够对体系运作形成支撑;三是是否真实地按照设计进行运作。哪有那么多“花里胡哨”令人听的晕头转向,不知道怎么做的所谓方法。

客观讲,很多时候,人们总简单地把不能有效执行归咎于员工,但真实的原因是:首先,要先从管理开始,审视一下管理的目的及意义,是否明确、客观、可行,但绝不是理想化、模糊化表述;其次,应该审视一下自己的管理,审视一下管理设计,是否能够满足员工执行的条件;最后,应该审视一下手册,自己能否看明白,自己能否可以按照手册操作。也就是说:每一个管理者,都应该成为管理设计与实施的“先验者”,然后才是“指导者”与“监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