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咨询电话

151 0105 1188

对企业风控、内控工作者所提“风控问题”的回答(1)

2023-05-27 14:12:42

浏览量

621dae8fd56cf.png

受篇幅限制,分上下两篇分别回答,本篇回答“风控”问题。

01.风控工作不能复杂化

风险管理,对很多人来讲,很容易造成“直观”的认识,不就是找风险吗?于是,很多机构到企业后,会整理出厚厚的一套“风险清单”资料。其实,认真想一想,企业内部员工工作十几年,尚不能说清风险之所在,一些没有企业实践经历的机构人员,在短短时间内提交的这种清单,能有实践意义吗?这种清单,往往是通过书本的理解,结合企业情况稍加改动,用风险语言转化出来的目录。

在风控领域中,专家们经常会提出一些玄妙的“方法”。一定要分清楚“IT风控”和“人工风控”的区别。

IT风控,自然需要一套“基于参数自变量设计,通过逻辑关系、管理关系构建数字模型,通过时序、经验或动态计算确定标准值,通过参量现实值的导入和模型计算,找出超出标准值设定范围的异变型因变量,从而判断对应的风险程度”的计算算法,模型的优化有一个被动学习或自学习的过程。

人工风控,是大多企业采取的方式,如果采用IT风控方法去开展工作,企业就“别谈什么发展和绩效”了。

人工风控,不需要象“IT风控计算方法”那样复杂,但要区分风控实施者是哪个“层级”。对于执行层来讲,他们最关心的通常是“可能影响任务完成”的执行问题;对于管理层来讲,他们最关心的是“计划、质量、成本、时间”等过程性不确定问题;对于决策层来讲,他们最关心的是“企业级重大任务或投资损失、财务考核指标能否完成、企业合规、重要岗位人员职业道德、与企业有关的社会舆情”的结果性问题。

不同层级人员对风控的理解、关注点不同,决定了“专门从事风险管理岗位人员”工作的难度。从理论上讲,风险与问题是有区别的,但没必要给“非专业风险管理人员”过多地解释。能够预先提出“可能出现的问题事项”,或者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萌芽事项”,或主动报告“发现的问题事项”,就是风险管理的成绩。请注意,我用的是“事项”,而不是“风险”。

02.风险管理部门如何聚焦企业级风险?

这部分,讲的不是搜集风险信息的过程,而是从管理层到领导层的企业级风险传递。

风险信息搜集这一过程,对风险管理部门来讲,工作重点是解决“如何实现”的方法问题(千万别渴望提供风险清单解决,那你就是大神了)。由于来自于不同层级岗位人员,呈现的风险信息,必然是“多彩纷呈”的结果。“风险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按照关注点设计具体的“节点和表单”,回归于业务管理的渠道,贡献于组织和岗位绩效。节点表单传递的信息,即“风险信息”。

从管理层到领导层阶段的工作,一般由企业“风险管理工作者”承担。工作中有一个对“松散的风险信息”分类分析、综合归纳的过程,基点在于“企业整体”的角度。分好类后,组织一个评估组,通过“头脑风暴”或“分别打分”的方式快速判断,这个过程就是依靠“感性判断”打分的过程,不需要陈述理由,就是凭第一感觉的判断,越快越好。任何“定量”分析,如果不断挖掘,归根结底都离不开“定性”的过程。几轮下来,风险信息的筛选就完成了。

筛选出来的风险信息,需要“风险管理工作者”综合分析,形成企业级风险报告,对单个风险的描述一定要基于“事项”,而不是“结果状态”。但有一个问题:领导层关注的是“结果状态”,往往不认同“过程中的具体事项”,怎么办?

不要渴望领导者完全理解、接受风险管理者的观点和方法,只能去适应领导者的习惯 —— 那就“分层描述”。

风险描述具体表达为:①主要风险:指的是风险可能的结果状态;②主要风险事项:指的就是导致风险结果状态发生的“重要环节”(这才是过程管控重点);③风险动因:指的是导致事项不确定的“要素原因”(本质就是问题分析);④风险解决方案:指的是准备采取的措施与责任机构(本质就是工作计划)。

在很多企业中,往往纠结于“风险程度、风险概率”等等,这就是“被理论绑架的表现”。高、中、低的划分,没有任何意义,最后确立的,都是企业级需要“管控”的风险,排好顺序就好,风险的结果状态代表的就是程度。至于预测风险概率,更没有成立的可能,风险的不确定性,没有人能准确地预测出概率(你见过概率用高、中、低反映的吗?),如果说风险趋势就对了。

至于风险图谱,这是书本上的知识,条件是IT实现的模式,本质是“风险地图或图例式索引”,如果认为画一个图谱才能表现风险管理流程的完整性,那还不如用表格表示更清晰。从我本人的认识来讲,风险管理本身并没有流程,只是一个过程的逻辑反映。

03.如何提高企业级风险报告的审议效率?

完成了企业级风险分析与整理,需要考虑一个问题:在上升到决策层后,由于来自于各个领导者、不同部门管理者参加会议审议,来自于不同部门、不同人员的观点,非常可能会导致“风险结果报告”的颠覆,这是风险管理部门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也是必须考虑的“审批风险”。既然有风险,就要采取措施化解它。

化解审议结果不确定风险,需要构建一个“评分”模型,而这个模型只适用于各部门管理层、企业领导层,通过分配不同的权重、制定统一的计分规则,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风险评估”的过程,区别在于评估的范围一般界定在“确定的企业级风险数量和内容上”。比如,准备评估出年度5大风险,那就准备排序靠前的8-10个风险事项进行评估,这也是一个风险重要性筛选的过程。当然,不能完全拒绝评估者提出“新的风险信息”。这个过程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如果从“审议审批”节点看,风险评估的过程总是超前的。

评估模型的设计,并不一定完全合理,再合理的模型,也是由人“主观”判断得出的结论。这种方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 可以提高审议审批效率。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管理层、领导层履行了风险评估程序,扩大了风险信息判断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二是统一了各个评估者的认识,结果的呈送,充分体现并尊重了参加评估者的意见,自然有助于提高“审议”过程中的说服力,从而避免由于审议观点“发散”,带来的“风险评估结果”颠覆风险。(本篇完)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