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大多数企业的行政(含人事)与财务这两个职能部门,其实都无法在「行使管理权力」与「履行服务义务」这二者之间建立认知平衡:或履行了「管」,缺失了「服」;或履行了「服」,缺失了「管」--这是内控过度或内控不足的重要诱因。而据个人观察,在实务中,内控不足更容易体现在财务方面,内控过度更容易表现在行政方面。至于民营企业中的审计,如果无法做到工作前置、不参与了解市场行情、不从作业源头就介入把控的话,那么这个职能的设置,只能说聊胜于无。
我一直认为,无论内控体系、战略规划、绩效管理,财务都是当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不仅因为财务量入为出的职能,更重要的是企业所有的指令,无论是战略范畴或战术层面,职能方面或业务版块,最终都需要直接或者间接地通过财务流程来转化落地。财务的专业广度不够、程度不深,那么目标与结果就会很难看——目标是计划目标,考验的是专业广度够不够;结果是执行结果,考验的是专业程度深不深。
很多企业会说“我们很重视财务啊,安排了某某亲戚在财务上班,银行短信也是绑定我手机,账务款项的风吹草动我都了如指掌”诸如此类——对此要说一句:抱歉!您那行为只能叫监督,只是基于企业财产安全需要。而我说的重视财务,是指要从认知层面理解财务作用、建立财务思维、利用财务数据去为运营提供支持。否则的话,可以说只有账务管理,而不存在财务管理--我之前便经常和财务部的开玩笑:“论账务作业,随便一个会计都能把我打趴。但论财务管理,财务部包括你们经理在内的所有人加起来都干不过我。”
那什么是财务思维?举个简单例子,我中考那会儿升学率是60%。这意味着什么?
普通思维:每百名考生中有60个人可以升学。
财务思维:每百名考生中成绩前60名的才能顺利升学,即成绩前60名的升学率是100%,成绩后40名的升学率为0。经统计分析历年数据,今年的趋势可能会是……
当然,财务如此重要,在民营企业中却几乎沦为边缘化的记账部门,不能说是企业单方面导致,财务从业人员自身的定位认知也是致命伤。
见过老板怎么说就怎么做,意见不敢提也不会提的财务(中小微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也见过敢要求老板敢跟老板持异见的财务——区别在哪?专业性。专业性代表的是能力,能力是创造价值的基础。但能不能创造价值以及能创造多大的价值,并不取决于专业的深度或广度,而是取决于对自身之于企业内的定位认知程度。所以我经常说:能力不等同于价值。对企业而言,有能力的人不一定会有价值,因为太多有能力的人在输出价值之前就已经Game Over了。
财务自身的职业特性、工作环境及认知偏差,决定了大部分民营企业中财务部门的价值输出或者价值体现,在于如何就内控不足或内控过度这二者之间进行有效修正--结合文首的话来讲,一旦对自身的「管控」与「服务」职能建立了正确的认知,便掌握了内控过度与不足的平衡,因为这二者之间是联动的正相关。
因此,我向来的观点是:如果不能真正理解一项工作的意义,那就不可能把这项工作做到极致。比如:为什么要对费用与收入进行分类、审核以及汇总?此举不仅是优化收支结构、守住盈亏底线以最大程度攫取经营利润,更是要为经营计划、年度预算、目标管理、战略调整等系列运营动作提供实时支持--换句话说,账务管理不应是财务工作的终点线,而应该是财务管理的起点线、基本面。
再举个例子。企业的合同,究竟要不要财务参与审核?我个人的意见,除了个别特殊的专项合同以外(如劳动合同,但在首次核算薪资时也是需要附上影印件供财务审核的),其他一应合同(不论是买卖、租赁、投资还是服务合同),财务都必须对当中涉及到的款项(包括但不限于收入、支出、收益、成本等)、金额、周期、方式、条件、税票、违约金等条款内容与风险进行把关。
但现实中,很多企业的财务其实是不参与合同审核的。这就存在几个问题:怎么知道款项支付的真实性、必要性、时效性以及合理性?怎么确认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金额?项目资金怎么筹集怎么计划怎么安排怎么配合?怎么知道税票规定合不合理并进行税务筹划?怎么规避财务风险、降低财务成本?怎么知道收款账户究竟是公户还是私户,是否合规,回款去了哪里,又该怎么认款?怎么保证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分析的准确性与合理性?怎么在绩效实施过程中提取、更新财务指标并评价完成度?
实务操作中,财务更多的是通过合同生效件来匹配上述作业的。但对生效合同的事后追认,满足不了企业风控的前置预防和过程控制--内控不足的问题便出现了。所以,如果不了解个中意义,那么在作业的时候,自然就没法抓住核心要点,做的任何动作都只会是走马观花,无法产生实质性作用。以至于出现“事情做到位了,但做的没有价值”的怪象,这是认知所导致,与员工的责任心或忠诚度没有直接关系——套用现下流行的一句话:Get不到重点。
一个无法产生价值的财务,不论是企业运营的参与度,还是自身的存在感,都只能落个边缘化的下场。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工作乏善可陈,自身也必然看不见任何希望,得不到任何成长,工作不会有任何动力——这便是很多人离职时说的“继续待下去也学不到任何东西”。
但是,请务必记住:大多数情况下,如果觉得学不到东西,只有两种可能:要么你上级不行,要么你自己不行——当然,大概率还是你自己不行~
我经常说:欠下的,迟早是要还的。财务工作如果缺乏严谨性(态度)、前瞻性(认知),那么今天图省事所简化的每一个操作步骤,将来都是要连本带利还回来的,并且还是高利贷——悬念在于:究竟是由你来偿还,还是由公司(交接人)来承担?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