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对内控的定义、理解,很多都是从财务、监督的视角,外延至外部监管、企业发展需求进行的定义。
即便处于不同行业的企业运作,内控也有基本一致的原理。既然称为“内控”,其机理都在于“对可能偏差的监视与纠正”,监视是为了预防,纠正是为了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无论内控的 “预防”,还是“纠正”功能,都需要有“规则、标准”为判别依据,度量指标是“执行角色心智的不确定性”,否则何谈“控”?
由此,企业的内控管理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一是识规、建规、行规阶段;二是内控的规范管理阶段;三是内控的优化阶段。
第一阶段:识规、建规、行规
规则是企业建立并维持运作秩序的依据,是反映企业规范管理程度的标志。规则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企业中经常见到的“制度”;二是流程。二者的角色、功能关系,取决于企业的“定义”,从而表现为不同的角色地位和作用。
识规、建规、行规的过程,与合规管理的前段工作完全一致,当然包括外规识别、外规内化、内部规则建立、规则遵从与执行的过程,是内控管理与合规管理“相通”的具体反映。管理规则基础的差异,决定着内控管理、合规管理工作的难易程度。
从企业角度,规则的建立,本身意味着“规则内控功能”的产生;从规则本身角度,也离不开“内控措施”,问题在于该有的“内控”是否有了?有了的内控是否“有效”?所以,第一阶段是企业内控管理的条件基础,从内控角度,我们称之为“传统的内控阶段”。
由此带来3个课题:一是内控制度化课题,解决的是把遗漏的、必要的内控“嵌入规则”的问题,我们称为内控建设;二是内控的管理课题,解决的是“保证内控有效”的问题,我们称为内控的规范管理;三是内控优化课题,解决的是随着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工具导入,化解“内控对规则运作效率”的影响问题。需要强调的是,三者并非时间上的串行关系。
以上分析的是内控管理的来源。归纳下来,内控不是来源于所谓的COSO理论框架,也不是内控规范和18项指引,而是来源于“企业整体追求目标”的管理需求。COSO框架是内控管理的理论依据,内控规范和18项指引是“企业加强内控管理”的外部驱动力和内控建设的指导型参考。
第二阶段:内控的规范管理
从第一阶段分析,我们能够洞察,内控并非因“内控管理”而存在,而是通过“内控管理”而进一步系统、规范、有效。由此看来,“制度内控化”、“内控制度”、“内控嵌入流程”说法的准确性,都值得商榷,权且当做“为了理解内控管理工作而进行的直观但并非准确的表述”。
就具体企业来讲,因企业性质、行业、业务、规模、所处阶段、追求目标、管理基础不同,其风险环境、风险承受度会存在很大差异。一般而言,处于成长期的企业风险承受度要远高于大型规模化企业,大型规模化企业追求的是“规范管理”,成长期的企业追求的是“承担适度风险条件上的成长”。内控管理范围、程度应与企业追求目标趋于一致,而不能用“理论制高点”强求一致。
内控的规范管理,就是通过建立内控管理的治理机制,让企业内控“系统、规范、有效”。
系统: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企业内控管理与治理的系统,表现为“决策层、治理层、运作层、监督评价改进层的系统化”,即“内控归口管理功能的健全有效”;二是内控本身的系统化,由企业运营管理体系的“系统结构”决定,通过不同功能域“流程规则”的系统化展现出来,割裂的流程本身会造成“内控”设计的失误。
规范:第一阶段的“内控”,渗透于制度、流程规则中,但二者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制度”一般以文字表述,制度质量受制于起草者的知识、经验、风险意识与认识水平的限制,制度描述很难反映到内控的具体措施;“流程”由活动、运作逻辑表述,流程管理成熟度不高的企业,流程的建立往往缺少“要素”,发挥的是补充制度缺陷的作用,尚不能承载内控管理的作用(流程管理成熟度高的,不存在这些问题)。
内控的规范,是把“内控活动”规范化的过程,而规范化的主要内容,不是建立所谓的“风险内控矩阵”,而是“内控活动的标准化”过程,解决的是“控什么?怎么控”的问题,需要深刻理解其中的“道理”。“风险内控矩阵”仅仅反映的是“风险评估与应对”的“微观事理过程”,在我看来,从实用角度,可有可无。
有效:内控的有效,并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原因是,内控具有典型的“情景”特点。内控的有效,取决于“下达内控结论的依据”,而依据又来源于“内控角色建立的管理规则”。所以,“内控的有效性与规则依据”息息相关,没有依据,如何控制?何来结论?
该阶段,还有一个保证措施——内控评价。内控评价的工作质量,取决于“内控评价本身的有效性”,需要把握3个标准:一是内控角色能否对“负责的内控”进行清晰描述,不能描述意味着“内控角色自己都不知道控什么”;二是“证据”,证据包括两项内容:其一是结论痕迹,证明“做过了”,其二是依据,证明“内控功能的作用”;三是内控评价的最高层次,深刻理解“流程的道理”,评价“内控设计的合理性”,这一点只有高手能够做到。
内控管理的“系统、规范、有效”过程,构成了企业内控建设、管理的具体工作内容。
第三阶段:内控的优化
内控优化的说法,是基于“内控管理”的维度进行的陈述,并不完全准确。严格意义上,应该是流程优化推动了内控优化。
从流程管理角度,流程建设与优化是以“效率、成本、质量、防风险”为导向的。从流程维度,企业流程包括价值流程、支持型使能流程,以及价值流程扩展出来的流程片段。
从当下企业内控建设现实分析,企业内控偏重于“支持型使能流程”,即管控流程。但从“风险程度”分析,价值流程风险的影响程度要远高于支持型流程,同样也有“内控”存在的必然性,只不过由于缺失“指引”而未得到体现而已。
无论哪类流程,从流程本身目标的角度,都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流程优化的过程,遵循三个优先原则:一是去除不必要的非价值活动;二是减少必要的非价值活动;三是减少价值活动劳动量。从正常角度分析,内控属于“必要的非价值活动”,随着技术进步、先进工具的导入,也可能会转变为“不必要的非价值活动”。
优化流程,或者仍沿用内控优化的说法,通常包括两种方法:增加活动或者减少活动,二者并不矛盾。增加活动指的是能够通过增加上游活动工作,提高整体流程的效率,对必要的内控活动,可以通过“内控前置”实现“内控规则前移”,直至达到成熟并能够保证输入内控的“产出质量”后,意味着“内控转化为不必要活动”,前置通过“内控规则表单化”实现,风险管理方法的应用也基于以上原理。减少活动指的是“合并”、“删除”等。
流程优化,带动了“内控优化”,同时,企业新领域、新业务、新市场的开拓,外部监管规则的变化,都意味着新的流程与内控的出现,需要对企业“内控数据”进行维护。所以,流程优化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构成了企业内控管理的“常规例行工作”。一个长期得不到维护、更新的企业内控体系,基本意味着“不可或没有落地”。
结 语
企业内控不是孤立的,而是管理的构成要素,反映到具体的流程情景,是流程风险的解决方案。
本文把内控管理划分为三个阶段,是为了更有助于分析与理解。从内控管理实际看,管理延伸到哪个领域,内控就可能存在于这个领域的某个环节。企业内控建设,取决于企业追求目标与业务管理的需求,建设重点由风险容忍度决定,而不是“勿分企业”的简单迁移或复制。
企业内控中经常提到的“制衡”是内控的内在机理,不相容职权分离,是内控的一般表现形式,而不是定义内控的标准,定义内控的基本原则是“基于防风险的双重确认”,由此构成了组织之间职能的制衡、岗位之间职权的制衡、流程信息流与专业确认的内控关系。
内控管理师(ICM)”着力解决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专业知识不足,内控管理专业人才匮乏的共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