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咨询电话

400 689 0958

企业决策权过于集中,从内部控制角度到底算不算缺陷?

2022-12-12 11:40:55

浏览量

image.png

掌握的东西越多,越不敢轻易下定论。

内部控制中,有一个分权与制衡的控制要求,为了防范工作出现疏漏或者舞弊,如果没有符合这种控制要求,我们都会认为这是缺陷,那么这种原则适不适合一把手?

很多人认为肯定是适用的。

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还需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就是:

这个人到底可以代表谁?

比如一个企业主拥有某企业100%股权,假设个人和企业又没有任何负债,也就是说他可以自由行使对这个企业的所有权利。

那这个企业他一个人说了算有问题吗?

没有问题!

他愿意怎么搞就怎么搞,赚钱赔钱都是他个人问题,和其他人不相干。

就像西红柿首富里的情节,主人公的目标就是想败家,你给他挣钱反而变成了风险。

但是,在今天的商业环境中,没有利益相关方的组织(股东、债权人、客户、员工、供应商...)几乎不存在,这个时候就存在了所有权和经营(决策)权的代理问题,就要看你的决策是否代表了利益相关方的诉求,代表的程度取决于对公司实际控制力的高低。

如果股权过于分散,在治理层面还会出现“内部人控制”的情形:

内部人控制:是指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前提下,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的不同,导致了经营者控制公司,即出现“内部人控制”的现象。

在“所有者缺位”的情况下,代理人成了真正的主人。

所以,从公司治理的角度,以下两个要素适用于包括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在内的所有管理体系:

1、充分考虑了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和风险偏好;

2、尽最大努力做出正确的决策。

这样,我们就把企业“一个人说了算”的问题带入到了公司决策机制的领域。

风险管理如何在企业发挥最大价值?

我曾多次表达过一个观点,就是在决策过程中融入风险管理机制,为什么?

因为在决策中面对的不确定性最大,风险管理侧重对不确定性的管理,在决策过程中可以贡献最多的力量。

如何做决策?

首先是需要建立一个决策机制,就是最后这个决策的确定是遵循了什么样的程序,参与决策的相关方如何分配决策过程中的权力。

我们先不去管是一个人说了算还是几个人说了算,决策机制无所谓绝对好坏,但如何做一个好的决策有些原则还是可以遵循的。

按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对于人类决策模式的研究,决策需要避免的两类问题分别是:偏差和噪音(Bias and Noise)。

image.png

上图中的四种决策结果中:

A、偏差小、噪音小;

B、偏差大、噪音小;

C、偏差大、噪音大;

D、偏差大、噪音大。

那么在风险管理如何可以支持组织做出正确的决策?

就是要求在决策环境里允许开展建设性对话,把各种不同意见收集在一起讨论,降低个体偏差和噪音的影响:

1、通过各种观点的碰撞充分把握现状和问题;

2、通过预测和判断尽最大努力把握趋势;

3、权衡利弊,作出基于当下情境的最佳决策。

在去年大风控翻译的《全球风险管理最佳实践案例精选》中,其中有一个高盛(Goldman Sachs)和摩根大通(JPMorgan)的案例,就是展示如何在决策中的建设性对话如何让其可以在金融危机来临前采取了果断措施,避免了像雷曼兄弟破产的厄运。

这里面特别要重视的就是对反对意见的包容和鼓励,避免决策者陷入由于一贯“正确”带来的“乐观者偏差”,使其忽视本该重视的问题。

但是,只有伟大的人物才会非常重视有人可以站在自己对立面,甚至是珍惜。

在伟大的对手,成就了你的高光时刻这篇文章中,我列示了一系列对手之间通过对抗对方相互成就的例子。

其中通用汽车帝国的缔造者阿尔弗雷德·斯隆(Alfred P.Sloan),在上个世纪40年代带领通用大幅超越福特,也正是这个人非凡的领导力,成就了彼得·德鲁克这位世界级的管理学大师。

当他看到在竞争中日益衰败的福特,斯隆觉得没有对手对通用来说是个非常大的问题,不惜鼓励下属去创立一个独立于通用汽车的新品牌和通用竞争,这个品牌就是克莱斯勒,最终美国汽车市场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就像魏征之于李世民那样,每个人都需要一面镜子,从中让我们更好的看到了自己的模样。

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讲,内部的权力牵制一直是其出现的最原始驱动力。

在治理层如此,在管理及业务层亦然,我们称之为不相容岗位(SOD)。但权力牵制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下变得困难重重。

2014年,在德勤(Deloitte)发布的《中国企业内控十年专题报告》中,在总结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危机与困境时,有这么一段:

被人随意逾越的内部控制

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领导者的“官本位”思想严重,领导者利用自己在决策中的核心地位,对内部控制要求视若无睹!

殊不知,管理层凌驾本就是内部控制体系固有的局限性

我们很多企业建立内部控制,是领导层想用这套体系去控制下边,而不是把自己装进体系里,最后在领导层的带领下,大家一起突破控制。

我一直在寻找中国商业环境对于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和西方不同的合理逻辑,因为任何模式都有适用背景,照搬照抄肯定不是最优解。

比如我们的决策机制是不是效率更高?

从某些方面来讲,我们做出决策的速度确实够快,但这种决策机制的基础非常重要,就是如何保证做出好的决策。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很多人不知道,他也是位管理学大师。

他对组织决策系统有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决策机构中不仅需要有决策执行体系,还要有决策支持体系,前者以权力为基础,后者以科学为基础,两者并用、优势互补,

把权力和科学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改造客观世界的力量。

回到题目的问题,企业一个人说了算,到底算不算缺陷?

可能还没办法下一个最终的结论,关键是看不同决策模式之间能否取长补短,最后完成目标是关键。

虽然伟大的企业领袖可以带来超额收益,但波动性和稳定度差,就像吉姆·柯林斯在《基业长青》中通过总结几十家一流企业的经验得出的结论:

一把手要做造钟人,而不是报时人!

这是组织保持基业长青之道!

这和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中的要求是一样的,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伟大的人物,让我们短暂在90分以上停留,但可以通过建立组织和机制的确定性,确保我们在及格线以上。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对立面就永远不会消失,那些消灭了对立面的人,最后会发现自己会成为自己最大的对立面。来源:综合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控管理师(ICM)”着力解决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专业知识不足,内控管理专业人才匮乏的共性问题。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