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早在2008年5月,财政部五部委印发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此后于2010年4月又印发相关的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指引中要求央企、国企,强制执行基本规范中提出的配套指引。当下,国有企业基本确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相关的配套办法并不是十分的完善,不适应新阶段新理念下现代发展要求,未能与外部环境结合实施内控评价,给企业发展埋下了潜在风险。为适应国企改革,国有企业必须认识内控重要性,不断完善内控评价体系,优化经营环节,保障国企增值造福社会发展。
一、国企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1、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内控评价是权力机构对自身的内控实施给予评价,对其有效性产生一定的结论,出具报告的过程。内控评价体系对企业内控全流程动态监测,其主要包括内控评价指标、内容、结果等多方面,是多要素构成相互制约的整体。评价体系中评价标准最核心,因此,企业需要建立科学的内控评价标准,规范评价流程。通过内控评价发现企业薄弱环节,不断完善内控制度,进一步改进内控评价标准、方法等内容,规范管理活动,提升风控水平,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
2、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作用
内部控制评价是对生产经营各环节各流程的监督和审查,促进各项制度、措施的落实与完善,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另外,企业面临内外部风险,实施内控评价,防患于未然,助力企业做好风险来临前的准备。国企是国民经济发展支柱,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有效的内控评价体系。体系的建立完善可以助力国企及时发现不足,提升核心竞争力,保证市场可以稳定发展。
二、国有企业内控评价体系现存问题
1、内部控制评价组织
当前,国企基本都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部分企业缺少配套实施细则,未按国家配套指引的要求设置内控评价部门或授权其他专门机构履行内控评价职能,有的虽设置了内控评价部门,但未真实有效开展过内控评价,形式上合规,制度执行两张皮,内控评价在发现问题补足短板方面的作用不明显。
2、内部控制评价内容
(1)内部环境基础薄弱
主要表现在:一是组织架构规划存在不合理,机构建设不完善。部分国企组织机构建设中部门职责分工不清晰,存在职能重叠交叉、重复工作的现象,岗位设置存在不合理的情况,与职责划分不相符,不仅不利于内控制度的实施,也阻碍了内控评价工作的开展。二是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存在不足,态度上不重视。
由于历史原因,或受内部管理模式的影响,国企虽然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部分企业仍存在“人治”为主的管理制度,管理层对内控环境建设不重视,现代管理理念不足,导致内控建设氛围缺乏,员工整体意识淡薄,影响了内控评价工作的落实。
(2)风险评估能力不足
风险评估是一项重要的内控环节,其是实施下环节控制活动的基本前提。从目前国企风险管理实践来看,普遍存在专业人士缺乏,评估能力不足的现象,不少风险评估仅限于定性分析。在当前这种国际环境及格局下,由于外部风险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加之本单位风险评估力量不足,对于可能产生的重大风险无法识别、分析不足,往往会出现被动应对的局面,很可能由于处置不及时,造成风险不断扩大,给企业造成重大的损失。
(3)控制活动落实不到位
历经多年的发展及多次的改革,可以说,国有企业基本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最近几年来,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全力推行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就是一种有效的会计系统控制,是一种很好的控制手段。然而,在控制活动如此健全的当下,为何还会出现资金管控等财务方面的风险呢,其根源还在于制度的落实,落实不到位,变相打折扣,导致控制活动失效,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4)信息沟通条件不完备
一是部分国企未充分认识到信息手段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对于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信息系统衔接不到位,业财信息沟通不及时,不利于内控评价的开展。二是受人员结构及业务素质影响,获取的信息质量偏低,内外部信息筛选整合不到位,缺乏有用性。三是信息在管理层、业务部门、基层项目等有关方面之间传递不畅,不能很好反馈沟通,发现问题不及时,不能针对性解决问题。
(5)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
内部监督是实施内控的重要保证,但国企内审部门独立性不足,无法对内控实施有效监督。首先,内部监督为事后监督,对于事前、事中应该实施的控制予以忽视,前置监管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二是内部监督流于形式,多为日常常规动作,对关键问题揭示不深刻分析不到位,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3、内部控制评价方法
内控评价方法的选用要结合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被评价单位的实际情况,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融合发展,国企的生产运营模式趋于复杂化,不断创新,对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及评价方法的选择提出了更高要求。实践中,受管理体制及传统成本效益理念束缚,不少国企内控评价方法仍以传统方式进行,借鉴外部审计力量及经验不足,定性较多定量较少,方式方法更新未能满足新阶段新要求,无法做出精准科学的评价结果。
三、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建议
1、完善内部控制评价组织领导
国企要结合自身组织、经营、治理结构,及时设置内控评价部门,牵头组织履行内控评价职能,开展定期、不定期的内控评价,及时发现内控制度设计及运行方面的不足和缺陷,强弱项补短板,不断健全完善内控制度。
2、健全内部控制评价具体内容
(1)改善内控基础环境,为内控评价体系优化提供支持
国企管理层应重视内控评价,认识内控评价的积极意义,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明确各部门各环节各流程职责,避免交叉重复,为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良好环境。同时,利用宣传手段,将其融入企业文化,强化内部全员内控意识,提高参与积极性,为内控评价打好基础。
(2)加强人才培养,注重风险评估
在当前的经济金融环境下,合作运营模式不断创新,风险变得隐蔽而复杂,稍有不慎便满盘皆输。国企要高度重视风险评估工作,加大风险评估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优化风险评估方案。
根据实际情况,对风险评估进行动态调整,充分发挥风险评估的管控导向作用。近些年,由于风险评估不到位,合作失败的项目破产的公司不在少数。
(3)完善业务层面控制活动,强化控制活动落地执行
内部控制重点在于其对业务的控制,如:经营中资金管控、采购及销售业务控制等等,国有企业出现的资金侵占挪用、采购质次价高、销售坏账等问题多数源于控制活动缺位或控制活动执行不到位。国企要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有一套健全的业务层面控制活动,当然,制度的生命还在于执行,要强化控制活动的落地。
(4)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渠道,不断提高获取信息质量
针对国企在信息与沟通方面的问题,管理层要重视信息化建设,不能将信息化作为一种形式;要加大信息化投入,制定信息获取传递标准,提高信息质量,实现业财一体,信息共享,充分发挥信息对决策的支持作用,同时要理顺健全信息沟通反馈渠道,确保信息及时有效传递,毕竟信息的价值就在于及时性。
(5)丰富内部监督方式,强化内部监督力度
国企要不断转变内部监督的方式,由事后监督向事中、事前监督转变,做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再监督,此外,还需要保证内部监督独立性,将企业内部的日常监督与专项控制相互结合,发挥出企业监督应有的警示作用。
结语
内控评价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自我体检,国企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不断优化完善内控评价体系,从改善内控环境、完善内控制度入手,加强组织领导,在此基础上,选择合理的内控评价指标方法,加强评价报告结果的运用,推动评价工作稳步有序进行。
内控管理师(ICM)”着力解决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专业知识不足,内控管理专业人才匮乏的共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