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咨询电话

151 0105 1188

内控分享:以某支行为例,浅析内控制度建设情况对银行的影响

2022-07-22 10:38:23

浏览量

image.png

前言

内控制度是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企业内部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是企业现代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规范管理行为的基本准则,是规避内部风险的重要措施。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对促进基层央行高质量发展、防范风险隐患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更好地掌握了解基层央行内控制度建设情况,防范内部风险。下面以××支行为例对内控制度建设情况进行探析。

一、内控制度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1.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政治站位。

没有一套科学、完善的内控制度,企业管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该支行党组对内控制度建设高度重视,切实把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当作政治任务和政治责任、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的大事来抓,成立制度建设领导小组,每年都会查找以往在管理上、操作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召开党组会,针对问题研究内控制度存在的漏洞,督促完善相关制度,确保内部管理更加有序。

2.健全运行机制,做到有规可循。

内控制度建设是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的“紧箍咒”,建立起以源头治理和过程控制为核心的内控制度,是加强内控管理的有效手段。该支行能认真按照上级行的统一部署,梳理工作流程,突出重点岗位、重点业务、重点事项,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制定相关的工作细则、岗位职责、业务操作流程、监督检查、考核追究等,搭建起内控制度建设基本框架,以达到相互制约、预防风险的目的,使内部管理更加有章可依、有规可循。

3.强化监督检查,促进制度落实。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要求,充分发挥内审、纪检等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能作用,建立联动监督机制,形成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体系,加强对领导干部监督管理,构建横向延伸、纵向管理、群防群治的内控监督网络,重点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岗位(廉政)风险和员工异常行为进行排查,推动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

4.抓实问题整改,促使成果转化。

审计问题整改是实现审计目标的重要举措,是确保审计监督是否到位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审计监督水平的有效途径。该支行认真按照《江西省人民银行系统内部审计整改工作管理办法》的要求,按职责分工、协同配合、形成全力的原则,建立问题台账和问题整改“挂销号”机制,并建立整改督查机制,对整改不到位、整改不力的进行追责问责,推动问题整改有效落实,促进内审成果转化。

5.开展风险教育,增强隐患意识。

采取职工大会、岗位培训及员工自学等形式,加强对党风廉政知识、内控制度、业务规章、岗位职责和业务操作流程的学习,通过学习,促进各项业务合规有序开展,使职工风险防范意识得到提高,廉洁自律意识得到增强,各项业务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工作质量和效率得到显著增强,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内部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该支行充分用好案件“活教材”,加强忠诚教育、党性教育、纪法教育和道德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守初心牢记使命,打牢理想信念宗旨根基。

二、制约内控制度的因素

1.内控风险评估机制滞后于内控制度建设。

一是评估机制不够科学。随着新时代信息化、科技化的高速发展,内控制度建设也不断在进行更新、完善,而内控制度风险评估更新滞后于制度的发展,导致很难准确对内控制度进行科学性地评估,也无法衡量内控制度风险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二是评估手段落后。目前,基层央行对内控制度进行评估基本上是依靠手工操作,由评估单位各部门进行自评,技术性不强,导致对风险的判定存在一定的偏差和局限性,无法站在更高、更广、更深的层次进行评审。

2.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弱化。

一是业务主管部门由于平时自身业务忙,对线条部门内控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少,指导少,导致监督不到位;二是事后监督的效能作用不强,从目前来看,事后监督只能是亡羊补牢的作用,对已经发生的风险和损失无能为力;三是内审监督存在局限性,内审部门现行体制实际上是一种自己监督自己的怪圈,导致基层央行内部监督工作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检查难、上报难、处理难的“三难”状况。

3.内控制度建设缺乏系统性、全面性。

一是内控制度建设整体性不强。长期以来,基层央行根据自身管理及业务特点,不断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但忽视了内控制度的整体建设,存在一种哪个部门、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急于修订哪里,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内控制度、操作规程和内控风险评价标准;二是制度建设滞后。随着央行各项业务和管理手段不断更新、业务不断发展、新系统不断涌现,对一些相制度条款没有根据工作实际和业务发展情况及时修订、完善,导致部分内控制度明显滞后。

4.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

一是思想认识不足。内部控制归根结底是对人的控制,但基层央行业务部门人员整体政治素质不强,对内控制度认识不足、站位不高,导致一些内控制度很难得到很好地执行和落实;二是风险防范意识不强。部分基层央行员工政治思想素质不高造成操作风险、道德风险不同程度存在;三是培训教育开展不够。随着基层央行职能转型,加之新知识、新业务、新技术、新信息的不断更新,教育培训不能及时进行跟进,影响内控制度效能的发挥。

三、深化内控制度建设的建议

1.完善评价体系,推动内控制度完善。

结合工作实际,职能部门要在内审部门对各项业务活动检查提出的问题的基础上,与内控制度相对照,建立一套能全面对内控制度所应具备的全面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和合法性的内控制度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要以岗位和操作的规范及规章制度的执行为中心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为标准,采取非现场检查评价、现场检查评价方式对内控制度进行分析、质询、评价,以发现制度漏洞,防范内控风险。

2.发挥监督职能,突出内控关键环节。

一是有效运用“联动式”大监督机制,实现监督数据资源共享,强化对关键环节、关键少数、关键岗位,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着力破解对“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难题;二是根据重要岗位、重要人员的岗位分工及职责,认真梳理排查风险,根据权力集中程度、自由裁量权的大小、业务频率的高低、资金流向的大小及可控范围、办事程序及环节等因素,划分风险等级,明确风险责任人,建立问题台账,督促问题整改落实,全面提升监督工作的整体效能。

3.健全体制机制,消除内控风险隐患。

一是,盯紧公权力运行各个环节,督促相关部门梳理权责清单,按照权限、规则、程序,健全内控机制,织密制度网,做到相互衔接、相互制约,确保制度可执行、可监督、可检查、可问责,形成刚性约束;二是,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要求,建立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精准推进制度的“立改废”工作,围绕纪律建设、作风建设、内部管理等重点,集中修订完善制度,以制度建设保障业务工作和队伍建设。

4.强化教育培训,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防范化解风险是领导干部的必修课,要把内控制度教育培训工作落实到人,制定培训计划,使内控制度教育工作落实落细;加强内控风险预判教育,使员工能掌握运用系统思维、法治思维等方式,使员工对内控风险做到脑中有弦、心中有数、手中有招、肩上有责;加强业务流程和相关的规章制度培训,做到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杜绝因业务不熟而造成业务差错,进而形成风险隐患。



内控管理师(ICM)”着力解决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专业知识不足,内控管理专业人才匮乏的共性问题。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