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按照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和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根据《会计法》《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在大力推进反腐倡廉的时代背景下,各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已充分显现。财务内部控制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对单位经济业务活动的规范和监督。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从预算业务、收支业务、政府采购、资产业务、建设项目、合同业务层面制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实施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规范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强化对国有资产、政府投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的管理,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资金使用安全性和效益,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
二、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存在的问题
1.对内控制度不够重视
内部控制制度是在新的环境要求下产生的,制度实施的时间不长,制度本身也是一个制定、实施、不断改进的过程。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习惯了常规的管理模式,把工作重心放在一些较为重要的业务工作上,由财政部门牵头实施的内控制度工作在有些单位也被归集为财务部门的工作,对内控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没有高度重视,没有充分认识到内控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带头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对各个职能部门和人员的责任分工、控制和考核不到位。由于管理层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财务内控制度没有被有效落实或落实不够到位,甚至在有些单位形同虚设。同时,制度实施的内外部环境也是不断变化的,特别是特殊事项的发生,自上而下的执行和自下而上的反馈渠道不通畅,导致财务内控制度本身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被及时解决。
2.业务层面不完善,落实不到位
财务内控制度不完善、落实不到位导致各业务层面风险问题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预算业务问题。在实行全面预算和政府过紧日子的新形势下预算编制从严从紧,但实际还是存在预算的编制依据不充分、不完整,不严格执行零基预算。一次性支出固化变经常性支出,项目支出越来越多,存在超预算、无预算支出的情况,预算指标中的项目预算没有建立绩效评价体系。
(2)收支业务问题。收支业务是财务内部控制的重点业务,存在审批程序不完整、收支不合规合法、超范围超标准支出的情况。对收支的财务核算不及时、不规范以及违规支出等财务风险时有发生。
(3)资产管理业务问题,包括采购、资产管理、在建工程和项目方面。基层资产采购存在超预算采购、采购合同被拆分、不走政府采购程序的问题。对现有资产计量、使用和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国有资产不被有效利用甚至流失。行政事业单位的在建工程项目主要涉及公共基础设施,在建工程全程管理内控制度不落实,导致工程项目中的财务和廉政风险增加。绩效评价制度缺失,多部门不相互沟通统筹规划,导致重复建设和财政资金、公共资源的浪费。
(4)合同业务,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存在事后补签、越权订立合同,合同变更程序被简化,款项支付不符合合同规定,合同档案缺失等主要问题,导致单位经济利益受损和违规行为的发生。
3.基层财务内控执行者的素质有待提高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规范指引财务人员的业务活动,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要财务人员来执行,而财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制度的被执行和执行的有效性。基层财务人员的素质包括业务能力、责任担当和职业道德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频繁调动,非专业人员直接上岗等情况经常存在,缺少必要的培训和交接。财务也是一项具有专业性的业务,人员业务能力不足,缺少责任担当,也直接影响职能的发挥,导致风险的产生。执行者素质不高影响了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质量和效果,不能在单位整体的层次上规范业务活动。
三、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建设的优化措施
1.提高对财务内控重要性的认识
管理层要充分认识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提高认识,树立风险意识,从管理层的角度抓制度建设、抓落实。财务内部控制不仅仅是某个部门的工作,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层要结合业务实际需求、管理现状和实施环境制定科学全面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按照实施的实际情况、实施的过程和结果,不断改进、完善、修正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从事后改为事前和事中控制,形成顶层设计和基层制度有序运行的良好格局,从整体上推动制度的实施并提升实施的效果。
2.完善财务内控制度并执行到位,强化日常监督和评价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制度在各个业务层面的落实,同时建立有效的日常监督执行和评价体系。一些违规和舞弊行为的发生往往是因为缺少日常监督,以为制度已被执行而事实已偏离轨道,发现时已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1)将年度预算编制和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结果相挂钩,和单位的实际履职效能相结合,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确保预算数据的可靠和完整,确保预算编制依据充分、厉行节约,避免预算指标过高或过低,严格执行零基预算,严格预算执行,强化预算法定、支出法定意识,建立切实有效的绩效评价制度,发挥预算控制作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2)严格执行授权审批制度、不相融岗位相分离制度、收支两条线原则、审计部门独立制度等。完善的财务内控制度贯穿整个收支业务活动处理全过程,包括收入、支出业务,业务核算、账表、档案管理等。对业务活动进行全过程监督,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保留操作痕迹,提高内控管理水平,既要保证业务活动合法合规有序开展,又要避免产生收支风险、廉政风险。
(3)通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规范采购、资产、在建工程项目业务。在年度采购预算计划内先审批后采购,凡是可以线上采购的必须走政府采购程序,不得走分散采购渠道。监督日常采购活动,防止采购合同被故意拆分等不合规情况发生。对各种途径获得的资产及时入账,正确核算,做到资产云系统、账本、实物三者一致,通过资产管理系统对资产实行日常动态和全面管理。建立永续盘存制度,每年进行一次资产大清查并做好记录和调整账簿,确保账实相符,报废资产、无效无价值资产严格按规定程序报废。项目建设涉及多方利益,应及时评估风险制定措施,落实责任,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项目工程按审批按合同按工程决算支付并正确核算,监督支出的规范性和合法性,不得超范围列支,工程完工后及时结转。防止越权订立合同,重点防范合同内容存在重大疏漏的风险,对合同履行情况实施有效的全程监控,包括合同的最终整理归档工作。
3.提高财务内控执行者的素质
行政事业单位须加强财务岗位人员教育和培训,提高财务内控岗位人员的素质。基于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规范的岗位工作的特殊性和连续性,必须建立人员任用制度,保持人员队伍的基本稳定性和专业性,强化廉政意识、责任意识教育和专门业务培训。建立对财务人员轮岗制度,确保不相融岗位相互分离,岗位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防范业务风险发生。只有相对稳定、业务过硬、责任担当意识强、职业道德优良的财务岗位人员队伍,才能更好地执行制度。
通过提升执行者的素质变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被动执行为主动推进,充分发挥人员基本职能,防范制度风险的产生。建立一支业务素质硬,又有制度保障的基层财政队伍,才能管好用好财政资金,保证运行不偏离轨道,推动整体绩效大提升。
四、结语
没有内控不一定会发错误和舞弊,但是发生错误和舞弊等结果一定是内控制度不完善或没有被有效执行。只有管理层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足够重视,创新管理方式抓好制度建设,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基础上,通过高素质的队伍建设,才能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有序高效运行,充分发挥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事前事中控制作用,降低财务风险。
内控管理师(ICM)”着力解决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专业知识不足,内控管理专业人才匮乏的共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