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越来越多的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到基层用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但近年来,在开展财政审计、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发现:部分财政专项资金延迟下达、未按项目进度拨付、报账不及时造成资金滞留、违规挤占挪用专项资金、部分项目建设推迟(缓慢)导致财政专项资金闲置、重复申报项目多获专项资金、编制虚假资料套取财政专项资金等问题。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依然存在严重不规范现象,隐含一定风险隐患,亟待引起重视并采取有力有效举措规范管理。
经综合分析,造成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不规范根源为:一是预算分配下达权、预算执行监督权仍不够统一和标准化,财政资源统筹力度不足。二是部分领域的财政专项资金支出不够规范透明,存在结构固化、资金滞留现象。三是部门单位间信息壁垒、沟通不充分,缺乏了解项目实际需求,导致先后多头、重复申报建设项目。四是预算单位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重视不足,未做实财政资金和项目建设全周期跟踪督促。
为逐步规范财政专项资金运作,提高财政预算资金使用绩效,助力深化财政预算体制改革,保障地方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健康发展,审计建议:
一是强化机制管理。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评价等预算内部管理制度,配套完善立项审批、立项评审、评估退出等配套制度,促进财政专项资金执行有据可依、科学合理,确保财政专项资金精准使用。
二是强化预算编制。财政部门应提高项目支出预算编制的精细水平,强化年初项目支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确保预算细化,避免资金闲置和浪费,提高预算资金执行率。
三是加强预算监控。在预算执行中,要定期跟踪项目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及时调整预算安排,确保资金按计划使用,提高预算资金执行效率。
四是加大跟踪督查。加强与预算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大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的双重监控,采取随机抽查和定期汇报方式,加大对专项资金的监督力度,促进资金效益和绩效目标如期实现,不断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五是做实推进举措。对于预算执行率低的建设项目,应责成预算单位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加大推进力度,依法依规合理安排使用财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六是加强绩效运用。加大项目支出绩效管理,扎实开展绩效监控和绩效评价,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下年度专项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促进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