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新一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完成,事业单位进入了又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这就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凸显,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逐渐向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现阶段,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联
内部控制是指事业单位在各项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其目的在于改善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并提高该单位的经济效益。而内部审计是对该事业单位中各类业务进行的专业化评价,其目的在于评定一个单位是否符合规定标准[1]。
内部审计作为推动内部控制最有效的执行手段,在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内部审计,单位可以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上存在的问题并做出改正。内部审计以内部控制为基础,内部控制的高效发展也离不开内部审计。二者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并且缺一不可。
二、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 内部控制意识缺乏
在事业单位的管理中,大部分单位领导缺乏加强内部控制的意识[2],未能推动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没有保障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力,严格执行定期检查制度。正是因为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出现疏漏和缺位,进而导致单位出现更大的问题。
2. 内部控制认识不足
在大多数事业单位的领导中,不重视内部控制,对内部控制的实际意义认识不足,缺乏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的了解,这种认识的缺乏使得大多数事业单位领导只重视发展改革,轻视思想上的管理。使得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比较混乱,资金的占用、挪用等事件频繁发生,给事业单位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不利于事业单位的部门发展。同时,事业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较为片面,坚持认为,只要对财务部门进行良好的内部控制,就可以忽略其他部门的管理与管控,导致事业单位的其他工作人员配合积极性降低,无视单位工作当中的重要环节,工作人员操作不规范,办事能力下降,间接增加了事业单位的整体运营成本。
3. 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
在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中,还有许多方面存在缺陷,控制体系不够健全[3],从而使得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较低,不能达到事业单位发展的要求。在单位内部管理体系中,各成员的分工不够明确,部分事业单位甚至存在着分工不够合理的情况。由于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员工在工作中没统一的执行标准,使得内部控制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 内审机构缺乏独立性
在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中,内部审计机构与事业单位的其他部门处在同一级层,审计机构地位不高,在对其他部门进行审计时,内部审计机构会受到其他部门领导的制约,使得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无法做到独立审计,内审工作人员不能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在客观上也就失去了公正性。对于内部审计机构当中的普通审计人员来说,职位要比其他部门的领导层低,这更加使得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无法顺利开展。根据现有的相关政策文件,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工作应该接收内审机构的监督和指导,但是大多事业单位都只是片面的融汇内部审计方式方法而没有具体执行内审相关明确规定,业务监督和指导也失去独立性。
2. 内审人员缺乏专业性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顺利的展开,首要的是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需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但现如今,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普遍存在着专业素养不高、实践经验欠缺的现象。一方面,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对审计工作当中涉及到的专业法律知识以及相关法规了解的不够全面,严重影响到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涉及到的内容较杂,相关条例较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要具备丰富的内部审计工作经验,没有足够的内审经验,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很难将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有效解决。此外,由于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会涉及到许多经济方面的问题,容易出现对事业单位内审工作人员的贿赂或打击报复行为,这就更需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要具备强硬的心理素质以及道德情操,但在这方面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长期缺少相应的培训,内部审计工作也常常难以有效执行。
3. 内审体系不够完备
目前,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范围和内容越来越全面,对内部审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因大部分事业单位还是以财务审计为主,并没有将内部审计作为主要审计模式,导致单位制度与实践不能有效结合,相关的内审体系建立不够完备。
三、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解决路径
(一)内部控制解决路径
1. 增强内部控制意识
一个良好、规范的事业单位离不开内部控制的全方位监管,因此要增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意识,依靠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来进行有效管理。在事业单位的管理教育中经常性的开展内控相关教育培训,进一步提升单位职工内控意识和全员参与内控意识,尤其是领导层更要以身作则、以上摔下,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从而形成健全内控意识导向,突显内控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让内控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2. 规范内控体系建设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的体系建设涉及到各个方面,包括事业单位内部的各项日常工作以及各个岗位的管控。首先,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要对本单位各项业务活动进行全面的了解,结合自身情况,建立起完整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制度。其次,根据事业单位的外部实际环境、事业单位的职能特殊性及管理需要,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基础之上,对各项业务和管理制度进行梳理,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与升级,实现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让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从而达到高效的管理。再次,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人员要建立良好的奖惩机制,将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列入到绩效考核标准当中,对于执行力优秀或不足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让内控真正落地落实,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内部审计解决路径
1. 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是事业单位进行自我约束的有效手段。为使内部审计在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中起到全面的监督和指导作用,真正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各事业单位应根据当前内审的工作现状,结合各岗位之间的职责要求和具体工作经验,突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让内审工作人员真正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到独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切实提高内审工作的质量。
2. 提升人员的专业素养
内部审计关乎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制度有效实施,相关事业单位必须切实加强内审队伍的建设,提升内审人员的专业素养。定期组织内审工作人员参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内部审计人员也要知法守法,增强自己的专业性。
3. 建立完善的审计制度
按照中央关于审计工作的总要求,审计工作要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能力,落实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部署要求,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按照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相关规定,审计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要求。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需制度化与体系化,只有建立完善的事业单位审计体系与规章制度,才能够保障审计工作能够顺利执行,使得审计部门能够起到监督作用。根据事业单位的不同发展时期制定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审计制度的更新与完善,使得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变得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各事业单位要在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之下,更应结合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对内部审计制度和审计范围进行划分与定义,确保审计制度的完善,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四、结语
在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中,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完备的内部管理体系,增强全员意识,加强相关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力度,提升专业素养和实际能力,让内控和内审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事业单位向规范化和制度化方向健康发展。
作者:巴中市恩阳区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