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控体系的核心内涵与价值定位
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为实现公共服务目标,通过制度设计、流程优化和监督机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的动态管理系统。其核心目标包括:确保财政资金安全合规使用,提升公共资源配置效率,防范廉政风险,保障决策科学执行。在现代治理体系中,内控已成为推进依法行政、建设廉洁政府的重要制度保障。
二、内控建设的政策遵循与制度框架
根据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 号),内控建设实行 "一把手" 负责制,要求单位负责人对内控有效性承担主体责任。《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 号)进一步明确,需建立由单位领导班子主导、牵头部门负责、相关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2020 年修订的《预算法实施条例》将内控要求嵌入预算管理全流程,强化了内控与预算管理的深度融合。
三、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牵头部门的选择至关重要,不同部门牵头各有优劣。
1.由财务部门牵头,其优势显著。财务部门掌握单位资金流动与财务数据,对经济业务熟悉,能精准把控预算、收支等关键环节的风险,有效运用会计控制手段。然而,财务部门日常工作繁重,兼任内控牵头可能精力不济。并且,内控覆盖单位各业务层面,财务对其他部门业务流程及风险点的了解存在局限性,影响全面管控的效果。
2.内审部门牵头有独特优势。内审部门独立性强,擅长监督与风险评估,能站在客观角度审视单位整体内控情况,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专业改进建议,有效推动内部控制的完善。但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审部门存在人员配备不足或独立性欠缺的问题,严重制约其牵头内控工作的成效。
3.综合管理部门牵头也有自身特点。综合管理部门对单位整体架构与各项业务较为熟悉,具备协调各部门的能力,能从宏观层面统筹规划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使各部门协同配合。但综合管理部门在专业财务知识与审计技能方面相对薄弱,在涉及复杂财务风险与审计问题时,可能难以提供精准有效的解决方案。
总结:在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中,各部门协同配合至关重要。财务部门虽精于资金把控,却在精力与业务覆盖上有短板,需借助内审部门独立审查和风险识别的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管理部门统筹资源、推动手册落地的优势。内审部门人员不足时,依靠财务提供数据支持,借助综合管理部门信息化助力,能更全面地开展工作。综合管理部门缺乏专业知识,可从财务获取专业指导,与内审协同评估风险。如此,各部门优势互补,能全方位提升内控水平,确保单位经济活动规范、高效运行 。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