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控与风险管理工作开展了这么多年,很多人在这一领域仍处于推什么、做什么、讲什么、吆喝什么的状态,根因在于缺乏体系规划。
缺乏规划不代表没有做规划,做了规划不意味着规划的适宜。看待风险管理这一课题,需要运用战略思维从企业运营框架上去思考,才能找到风险管理真实的生命意义。
01.理顺风险管理逻辑
企业是社会经济组织,追求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存在的中心旋律,而不是风险管理。从事风险管理领域的人员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比如,如果没有控制好风险何谈发展的观点,看似很有道理吧。
我无意与这种观点争辩。但是,如果不从这种漫无边际的思维中跳出来,任你如何折腾,讲的再好,都别想找到风险管理的真正做法,而且还会陷入到“什么都有风险”的泥潭中胡乱扑腾。
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开展的工作,除了增加企业的成本负担之外,毫无意义。
为什么呢?陷入到了辩证的陷阱,掉进了大小企业无分差异的思维黑洞。小企业有风险吗?风险很大,但是小企业不会刻意地、规范地去做内控、合规与风险管理工作,并不意味着他们漠视风险,而是生存优先于冒险原则。
看到这,千万别说出“生存不也是风险”的话,如果讲出来,那就又掉到辩证的坑里了。
辩证是什么,从一个事物的两端看。逻辑运筹是什么?运筹是一个矢量,是方向下的因果、轻重、选择、两端。看待一个课题,必须找到既定方向,然后才能找到措施,在措施的选择方面再区分程度。
比如,我们常听到的精细化管理,是一个相对的程度概念,到什么程度呢?比对手强就行了。理解了这一层,不用去听什么专门的精细化管理精妙方法,不过,当做启发也有必要,如果为了追求方法而吹毛求疵,不仅不会节约成本,反而会造成浪费。
对小企业来讲,他的逻辑应该是设想一个期望的状态找准方向,谋求站稳脚跟往前走,能往前走就有机会,有机会就能到达期望的状态。所以,小企业总会选择擦着合法底线去寻求机会。大企业是这样吗?
这就是合规管理做法中非常明显的缺陷问题,用小企业的思维去处理大企业的课题,出现了企业内部能力建设的“断档”问题。看看自己企业,中招了吗?
事务型做法与系统型做法存在根本的不同,都会通过行动表现出来。前者是一种执行、静态、直观思维,后者是一种整体、动态、抽象思维。只不过在企业中能够做到从全局、系统看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极少见罢了。
小企业为什么去做合规管理呢?是因目的而生的需求。大企业不同,不要简单地把合规管理当成跟小企业一样的合法课题,而是一个组织能力课题。
那么风险管理的逻辑是什么呢?在很多表述中,很多人、很多书把搜集信息、风险识别等表述为风险管理流程,它是做好风险管理的一种逻辑,但不是风险管理的逻辑。
以下观点是本人所提,今天抛出来给大家以思考,这个逻辑其实很简单,只不过很多人陷入到了“风险管理就是防控风险”的简单认知中而已:提升抗风险能力,做好风险预防;执行规则要求,勇于挑战风险,做好风险的化解与防控;及时总结防控风险的成功经验,回归组织能力建设。
这种逻辑是什么?是一种循环,只不过最后一步不是风险管理的内容,而是知识管理的范畴。前者匹配的是控制,控制是为了预防假设风险而产生,其中就包括合规风险;中间匹配的是合规条件下的创新、开拓、经营,是战略制定、实施过程中因项目、任务而带来的防控条件风险、预测风险的需求;后者匹配的是经验总结,再次与企业日常的管理工作统一起来。
在企业实践中,仅仅停留在“提供合理保证”的说辞,纯粹是正确的废话,必须要转化为实践行动,行动的结果才是发挥了保证作用。
什么是风险管理呢?它不是一项具体工作,而是一种理念指导下的方法论。方法论不代表具体工作,更不代表开展工作的方法,要用好方法论,需要还原到企业的运作过程中,通过内控、合规管理、风控等工作表现出来。
怎么平白无故地出了个“风控”的说辞呢?是为了与内控、合规实现匹配、耦合而产生。内控匹配规则、控制活动标准;合规匹配组织与员工的行为;风控匹配什么呢?与年度经营中的规划、项目、任务匹配。三者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成为“管理体系”的不同功能结构。
企业总不能一直处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状态中,听着风险管理是否包括内控的话。企业中的实践没这么多废话,怎么定义就怎么来,但不能形成“交叉、重叠”。所以,这些内容不是一体化建设的问题,而是如何分工的问题,分工的实现代表了“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这就是我总讲“单纯的风险管理、内控、合规管理毫无意义”,“把法务、内控、合规、风险管理、监督”放一起,都不是一个盘子中的菜”的原因。其次,用不着总提“风险管理融入业务、内控嵌入流程”的说辞,他们本身就是一体的,这种说法,意味着已经把他们孤立出来的结果。
02.为什么说内控是设计出来的
我去过很多企业,一起看一下大多企业的做法。内控手册中的内控环境,比如,画出一个组织架构图,照搬一套企业的组织职责,或者按照规范、指引中的说法,换一种语言进行描述,这种做法没有意义。
内控建设中的组织架构,是要从中理解、读出支撑内控的“组织间的职责关系”,然后才能出现流程中的控制;治理结构是要说明上、下之间授权、分权的责任基础,确定决策、审批成立与不成立的量化边界条件;其次,还要包括企业共同遵从的准则,即公共控制条件,合规准则就是其中的一个构成部分。
这些内容,企业并不一定有现成的资料,需要通过具体设计呈现出来,不是董事会、党委、经理层何种定位,或者再把职责重复一次的描述。
人力资源、内部监督指的是什么?要通过归纳告诉员工引导、制约、考核、奖惩的政策与方法。
这两个领域并不那么容易,不少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都是事务,没有合理的用人衡量标准。我也曾问过一个企业的内审人员:能给我介绍一下审计包括什么吗?他们给我列出了很多审计的事儿,但就是归纳不出来。为什么呢?没有管理澄清,需要做什么就去做什么,这就是“做事儿”思维的表现。
其实,内部审计就4件事儿:面向财务的审计、面向责任的管理审计、面向项目的审计、面向重要违规线索进行的审计取证。什么投资审计、固定资产项目审计、创新项目审计,不都是针对项目开展的审计事项吗?澄清了,大家就知道你究竟在做什么了,才能起到震慑作用。
企业的内控,只有在非常明确的环境下,才能有效运行,然后才是所谓内控建设中的“流程梳理与控制活动设计”课题。控制是设计出来的,不是描述出来的,什么“合理、科学、全面、到位”这些形容词一概都不能使用,其本质是一种标准。
这里很容易出现一个伪概念:内控有效吗?有效啊,都是按照内控建设梳理的流程做的。其实不是这样,即使不梳理流程,企业也是按照制度规定这样做。
内控建设是在做什么?放在流程中的控制是在“规范控制活动”,有5个维度:需不需要控制,控制合理不合理,控制应该放在哪个环节,控制什么内容,谁来承担控制责任。所谓的风险评估,是管理认识基础上的分析,而不是描述出来,控制内容就是风险因素。
那么这个标准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企业中的“基础管理”。为什么很多企业中的制度数量不少、执行却一般,只能用于问题发生后的处理依据呢?基础管理缺乏“管理澄清”,导致管理处于一种“模糊”状态,虽然有了制度,但是员工对制度中的“自我认知”空间太大。
这种结果带来的是什么呢?就是企业经常见到的“每天协调解决问题”,是管理人员最能找到“感觉”的体现吧,但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管理者组织能力需要提高。
为什么很多民企老板不屑于“企业中的管理”呢?变成了规则,管理人员也是在按规则做事儿,而不是企业中常见的“热热闹闹讨论问题,最后领导来个一、二、三、四总结或要求”的那种景象,早把规则忘脑后了。
所谓组织能力,不是管理者每年部署一次、两次,组织大家开个会,提提要求,然后大家分头去落实,组织的本质是“规则”。
这里我举一个最难的内控建设实例,看看如何才能让内控建设变得有意义,看看内控是不是就是体现在“审批流”中。
科技型企业经常出现“质量评审、技术评审”这一活动吧?评审是在做什么呢?当然是进度、质量、技术可靠性评审,管理规范的企业,还会对成本控制目标实施评价,取决于怎么定义这个环节。
有人说,成本控制怎么算是质量呢,质量的本质是满足要求,成本控制没有达到目标,那还不是质量问题吗?所以,管理才要进行定义。
如果不做澄清,按照常见的风险管理方法,企业就一定会搞出一个质量风险、技术认识不到位风险,纯粹是毫无意义的表述,而且还会与风控混淆在一起。为什么呢?基础管理能力薄弱。
问题是,虽然我们经常见到技术评审,评审组的专家成员知道评审什么吗?知道,但基本是建立在模糊的认识上,客观上没错吧。所以,我们经常见到,被评审者汇报,专家们翻看一番资料你一言我一语,或者看看所谓的评审参考标准提问几个问题,最后给出个结论,这种评审是在“走程序”。
怎么让技术评审变得有效呢?我只从质量角度进行阐述,要评审的条件是什么?产品项目组织必须提供质量评估报告。为什么是质量评估报告而不是质量总结或分析报告呢?评估必须有明确的判断结论,分析只需要有结果。
这个报告包括哪些内容呢?五个点:
一是质量计划、活动的落实情况,必须用定量的方式表达出偏离程度,需要统计分析形成结果。有人说怎么量化呢?是需要质量管理明确的内容,得有过程控制,没有过程怎么来的数据呢?
二是设计过程的规范性,与过程规范性对应的是规定动作执行的偏离值,要统计与规定动作存在偏离的结果。
要实现评价的针对性,必须有基础管理而不是控制,即在项目计划之初对设定的关键控制节点应形成“调整计划”。这个权是要分给项目管理责任者的,人家才能承担责任,没有这个基础就没办法完成统计,没人会主动坦白哪里没有落实质量管理要求的措施,意味着过程失控,基础管理解决的是事前必须有“规约”,这就是组织能力。
这就好像企业中监督经常讲的“全覆盖”,鬼才相信真能做到,要么就是形式上溜达遍了。类似总结,都属于管理之顽疾,是最无奈的表现。
三是产品是由不同结构、模块、中间件构成的,每个过程通过规定的技术评审而受控,是一段一段的存在。需要回答这些过程中的评审结论、问题、风险等是如何改善的,必须要列出“新技术、新产品”的评审清单,形成分析结论。评审不会对每一个分枝节点进行审查,但一定会从统计结果中找到“偏离项”。当然,前提必须压实责任。
四是隐患、可靠性问题,这些问题怎么评审呢?他们来源于测试,只有在测试中才能呈现出不稳定、为测试抗干扰性而表现出来的风险状态,所以,要统计新功能组件、新产品的“测试覆盖率”,并进行统计,找出偏离项。
五是发生质量问题的改善情况,很好理解,不做阐述。最后,项目组织作为负责人,必须做出非常清晰的“自评估结论”,高风险项目的质量是通过责任落实的,而不是完全依靠控制,控制仅仅是为了预防风险而采取的措施。
以上五个方面,代表的是经营项目按计划实施中的“过程质量”,但不足以支持评审给出结论。其实,很多企业的评审,在此处基本就结束了。
客观讲,即使经验非常丰富的技术专家,对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产品的技术可行性都很难给出准确的结论,我讲的是客观,现实中能不能给出来是另一回事儿。那么怎么评呢?从风险角度认识,产品用的新技术越多,风险程度越高、发生风险的可能性越大,没错吧。那么这组数据来源于哪呢?
来源于应用物料、应用技术、应用产品的成熟度记录,是一个从产品末端向高端不断聚集的过程。所以,项目需要统计分析每个层级不同成熟度的技术、模块、单机产品在系统产品中的应用比例,风险隐患点就会浮现出来,构成了专家重点审议的关注项。问题是,成熟度有管理吗?要管就要有澄清,不然是不可评的。
企业中常见专家们现场评议、给出结论,真正规范的企业,评审组的成员是有责任的,要对评审结论负责,而且还可以倒溯追责,谁告诉一个评审组长就一辈子能做组长的?但是没有责任就变成了一种“自然工作”,没有责任能有什么压力和风险呢?
所以,在管理中要给出每个专家的预审时间,提出自己的预审质疑点,在会议上进行针对性质询,每个专家对质询项给出结论,经统计后就基本具备了给出整体结论、明确待办事项的条件。
在企业中是否经常出现一种景象呢?重大技术评审,评审组专家按时到会,会议现场发材料、汇报、审议呢?这种评审是没意义的。
这样的控制属于什么呢?关键节点的“关键控制活动”,但是,从内控的维度,内控建设不在于“评审活动”,而在于评审组背后的那个“组织评审的职能管理部门”。技术评审的重点、标准,是由主导部门通过“规则设计”实现的,通过制度、流程表达出来,这就是内控建设与基础管理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我总说内控建设需要倒溯基础管理,而不是按照内控规范、指引复制呢?就是这个原因。你还认为内部控制没有意义,或者几个人到处复制一套“通用逻辑流程”吗?不是内控没用,是设计的没用。
当内控建设完成后,发挥的作用是什么?机制化风险控制,不包括在“风控”领域。这就是我总讲所谓的一体化建设,必须建立在系统流程、制度基础上的原因。
03.怎么让风控有意义、有价值
如果说到风控,并不是大多人理解的那样,包括搜集、识别、评估┈┈。管理如果这样做,那恭喜你高中学术见解之标了。
我总讲内控、合规、风控,这种排序是有逻辑关系的,放在企业的运营管理框架下才能看到。三者有不同的目的、对象、执行方式的匹配性,每个模块下又有不同的分解。
那么,风控究竟怎么做呢?其实,很多企业被“全面”、“风险”迷惑了,导致很多正常的事儿偏要加上“风险”二字的描述。事儿就是事儿,不是挂上风险二字才算“风险管理”。很多时候,同样的课题,只是换了一种“风险语言”的表达,有意义吗?
什么是全面呢?只要在每个结构中都有工作的运作,就反映了全面,至于覆盖到什么范围,那是全面的程度问题。如果有人说你的工作不全面,你大可请他讲一讲如何衡量“全面”。因为,它是一个持续深化的迭代过程,不是靠一次工作就代表了完成,做到关键、重点足矣。
怎么理解风险呢?一定有人讲风险怎么定义,风险就是不确定性。但是,在企业实践中,风险只有两类:一个是假设、一个是条件。当然,条件类的风险还可以分出3种,否则,员工都不知道风险管理主管部门讲的风险管理、内控、合规是做什么的,谈什么四位、六位一体建设呀。
谈风控,必须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角度认识,是风险管理的一个工作分枝,分枝有一个就有两个、三个,构成了支撑体系运作的同层级功能结构。体系一定是由结构构成的,不少人谈的几位一体,他的结构是什么呢?
这样的认识,当然需要自定义了,不然员工怎么会知道呢?员工只会被一会儿内控、一会儿合规、一会儿风险评估、一会儿写报告、一会儿几位一体搞得晕头转向。
所谓风控,需要贯彻落实于企业战略管理中,不要认为一说战略管理,就是战略管理部门的事儿、就是至少五年的规划,企业的年度经营计划,就是战略管理的解码结果。
风控的机理,在于参考风险进行规划,在规划中采用情景规划进行风险预测,随着年度规划实现循环、迭代,构成一套长效机制。第一年推行工作会有一定困难,第二年大家感受到了方法效果,不用推都会主动去做。因为,他们会突然感受到年度工作的条理性、责任明确性,如果不去做,领导都会去找他的。
经营计划、年度计划重点体现在业务层面,风控,当然聚焦在与经营相关的“关键事项”上,而不是泛风险描述,从而实现聚焦。
企业做风险管理,不能搞的到处都是风险,更不是列出一套莫名其妙的清单、风险树就能代表什么,那不是风险管理,纯粹是换了一种语言的表达而已,这样做的副作用反而会掩盖问题,混淆内控、合规、风控的功能。
企业中的年度计划是分层的,风险自然呈现为分层的分布与责任状态,但是,这只是年度统一策划、评估体现风险识别的一个方面。
对于企业有目的性的、需要在营销、外规导入等过程中进行分析的风险评估,主旨在于提高企业价值创造效率,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匹配,从而提高投入产出比,或者是为了强化企业的组织能力建设。这类需要群体执行的风险管控,需要建立标准化的风险评估模型,不然谁也不知道怎么做,不能保持一致性就不可能落地、不可持续。
对于企业常态的与企业经营质量紧密相关的“有关指标”,本质属于机制化的风险监视,有监视就有基准、就有预警线,从而找到改善重点,只要明确了时间、责任、任务,就构成了“内控”。如果不明确只有要求,那就是“风控”。风控是动态的,是活的管理;内控是相对稳定的,强调标准性。
虽然我们总讲全面风险管理,但是,风控必须保持目的性和可实践性,否则就变成了企业无必要的成本。目的性不是基于事儿的“目的”,而是采用这种做法的目的。
风险评估的结果一定是要被利用的,但是不要渴望群体都能按照要求进行分析,风险分析模型是一套先验性的预设条件,填填具体数据、勾勾划划做出选择,才能按照预设的规则形成结论。
有结论,就必然存在一个有待利用的“控制点”,不要认为控制点就必须有“高层领导参加”,常态机制,只需要通过授权、明确流程即可实现,因为它已经变成了例行工作。
很多人说,风控强调了经营风险,那些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怎么办呢,比如安全风险、合规风险、保密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等。这些风险都属于“假设风险”,旨在“预防”,怎么做呢?确定性规则、内部控制、合规监管。
企业中的风险管理为什么很难取得成效呢?问题出在没有对企业面对的风险进行澄清,没有对内控、合规、风控进行定义,整个体系处于一种“各自认识、各自定义”,或者干脆搞个几位一体打包的状态基础上。放心吧,这种做法再怎么努力,也不会取得实效,但不妨碍企业按照要求“写出”一份报告材料。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