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宜昌,一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领域的创新变革如火如荼地展开。宜昌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通过内控系统建设和地方标准制定,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注入新活力,描绘出一幅高效、规范、廉洁的发展新画卷。
时光回溯到 2018 年。
宜昌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成为市财政局内控系统建设首批试点单位。彼时,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块难啃的 “硬骨头”—— 如何打造一套行之有效的内控系统?财务科的 17 名工作人员,既有经验丰富的在编人员,也有充满干劲的劳务派遣人员,他们拧成一股绳,踏上研发征程。
经过半年的日夜奋战,2019年1月 1日,内控信息化管理系统正式上线。这个系统像一个“全能管家”,将中心机关及三个二级单位的经济业务统统纳入管理。
宜昌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闫巍介绍说,该系统从预算到收支,从采购到合同,把六大主要经济业务活动安排得明明白白,实现了“全覆盖”应用。同时,它是个 “严格的把关人”,把开支标准嵌入系统,超标准就弹窗提示,让财务运行更加规范。
“合同预警功能更是贴心,提前三个月提醒即将到期的合同,保障工作顺利衔接。”宜昌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总会计师王体东说,“此外,它还能智能化识别风险,构建内部风险库,把权力制约融入各个环节,成为廉政防腐的坚固防线。”
内控系统运行后,效果立竿见影,得到各方好评。
以前报销,得拿着一沓纸质材料找领导签字,要是领导出差,报销就得 “卡壳”。现在,电子签批和网签让报销变得轻松又高效,工作人员随时随地能审批。
业务流程办理节点清晰明了,还能自动预警提示,再也不用担心流程出错。财务统计报表报告也不用财务人员费力编制,系统自动生成,精准又快捷。
此外,账务审核有了标准模板,避免了人为判断的偏差。宜昌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财务科科长李佳莉说。
宜昌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的成功试点,让内控系统在全市行政事业单位逐步推广开来。截至目前,已有 70 多家预算单位用上了这个系统。在推广过程中,有些问题也随之而来。各单位情况不同,内控系统加入了许多个性化元素,这导致与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对接困难。
面对新挑战,宜昌市没有退缩。2022年8月,他们决定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规范地方标准。经过多次专家研讨、反复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并修改完善,2024年8月20日,全国首个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规范地市级标准正式发布。
这个标准共分 8个部分 148条,从基本原则到风险评估,从单位层面到业务层面,再到监督与评价,进行了全面规范。
在宜昌市财政局的牵头下,该标准已经开始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宜昌市财政局副局长杨力表示,该标准以“信息化” 为载体,升级内控系统,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周期智能管控,还朝着 “四务融合”的“大内控”目标迈进。以“集约化”为目标,统一财务服务,严控经费支出,提升资金使用绩效。以 “本土化” 为特色,融入国家规范和本地经验,满足各方需求。
标准实施后,成效显著。某单位以前财务报销流程混乱,如今按照标准执行,规范有序;还有的单位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加强内控建设得到有效整改。越来越多的单位感受到了便捷和高效,纪委监委、审计部门检查时,直接调阅内控系统,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宜昌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经验。
未来,该中心将持续优化内控系统,提升其延伸性、适配性和融合性,搭建信息化融合平台。同时,积极推进内控系统与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对接,建设会计档案电子库,实现数据共享。他们还计划借助大数据局的力量,免费为单位提供公共版软件,推动财务管理向更高水平迈进。来源:《中国会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