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咨询电话

151 0105 1188

制度管理与流程管理的关系及立足现实的改善方法

2024-12-17 13:58:31

浏览量

6461e71b8c93e.png

制度、流程本身,是企业规范管理与运营的规则工具。制度建设、流程梳理的产出,从原理上构成了企业落实战略的功能结构、关系及运营逻辑,反映管理思想、原则及方法,指导、约束各组织及员工履行职责的工作路线及标准,是企业运营及管理赖以遵从、执行的规则。

01.制度与流程管理的认识

无论企业选用制度还是流程做为规则工具,都离不开制度管理、流程管理的归口部门推动。制度建设、流程梳理的产出品质、执行效果的优劣,并非由选用的工具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方面:

一是归口管理部门的体系规划、管理设计及执行标准,是如何用好规则工具、提高产出规则品质的管理之源;二是参与建制度、理流程的人,是理解企业战略、运营逻辑、管理思想,凝练方法、固化成功经验的能力之源。这一点,同企业日常讲的管理体系。

无论是制度管理还是流程管理,都不是纯粹的学科型理论,而是来自于管理实践,与企业其它管理职能的原理基本一致、相通的方法论。

制度、流程主管部门都需要以期望达到的目标为导向,找到达成目标的方法,通过提供必要的程序、工具、标准,让其他部门能够认识、理解管理期望及做法,通过应用制度、流程工具,让产出结果向期望目标最大程度靠近。

怎么做好制度管理、流程管理?事实上,制度、流程本身,无论在形式规定、划分方式、层级界定、表达标准及程度等方面,并没有严格执行的最优标准。正是没有完全一致的执行标准,才需要制度管理、流程管理主管部门发挥更大作用,强化内部执行标准的定义与建设。

这就是我们听不同流程管理、制度管理专家阐述他们的观点及方法,经常发现彼此之间存在不一致的原因,是认识与观点背后的经验、维度、角度、假设背景与条件不一样使然。在未确定具体场景之下,不存在谁正确、谁错误的问题。

我们平时做的知识与标杆学习、APQC架构借鉴等等,是一种知识获取、成功经验参考并获得更多启发的过程。管理的有效性,更多取决于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企业发生过的问题与痛点复盘、希望达到目标的深刻理解、基于不同角色定位思认、体认自主认识所建立的方法。所以,制度管理、流程管理,是更倾向于经验型的应用实践课题。

在流程管理中,我们经常听到“流程是企业宝贵资产”的描述。什么是资产呢?指的是有别于竞争对手的优势。从管理角度的产出,并不是流程就一定是资产,而是能够形成竞争优势的制度、流程、标准、表单、模版等,都可以视为企业的资产,取决于他们深层次能够产生的效能,所以,我经常讲他们代表的也是企业的能力。

02.制度与流程管理的关系

无论是制度管理,还是流程管理,如果站在企业的角度去看,每个企业都希望是一套完整的、结构化的、层级化的,直到执行末端且能够支持产出效率、品质、风险可控的规则结果。

如果站在企业制度、流程的角度去看,就会出现明显的形式差异:在实际应用中,制度侧重于文本描述,辅以制度中涉及的必要流程、表单及部分补充附件,从责任描述的程度上,常反映到职责分工机构,但很少能够反映到活动、任务的具体责任承担者,包括组织、团队、具体角色。

这里的组织,不要理解成组织架构中的机构,而是包括管理要素、承担具体责任的由人组成的组织。

流程采用图、表、文本相结合的方式,也会涉及到活动中需要应用的表单、模型等,具体流程可以反映到与开展活动、承担任务匹配角色的工作职责。角色,反映的是流程分工。

以上表现,是我们常见的实践结果,但不要认为是工具带来的理所当然,工具应用的范围、层级、颗粒度,由管理决定。

认识制度管理与流程管理的关系,不要建立在“非此即彼”的不相容立场去看待。

事实上,即使一个流程成熟度非常高的较大型企业,也离不开制度;而以制度为主要规则形式的企业,也会因可理解、可执行的追求去梳理流程。关键在于企业把主要规则形式确定为制度还是流程,然后才能形成合理的匹配关系。

在中国企业的规则习惯中,制度具有强烈的权威性,常被用于管理工具;流程侧重于做事儿的预设路径与活动标准,更直观、可理解,常被用于运营关系与程序描述,二者并不矛盾。

现实中,人工流程也并非全部“一板一眼”地执行,而是强调遵从性,更多用于支持对IT的建设,通过IT固化后的流程,才具备提高执行的标准化度。相对流程来讲,制度的权威性仍不容挑战。

至于制度管人、流程管事儿的说法,主要来源于华为书籍或流程管理专家的观点,是一个“为了让大家更好理解但并不太准确的通俗性概括观点”,前提是流程管理达到了一定的成熟度并实现了IT固化,当然,也存在流程可理解的可视化形式。

事实上,如果放在制度是主要规则管理形式的企业,企业中的制度,有管人的,但绝大部分是管事儿的。如果武断地认为“制度就是管人的”,岂不意味着企业运营处于失控状态,那制度中文字描述的“程序”,又怎么解释?

03.制度与流程的优劣势

看待制度管理与流程管理的优劣势,需要建立在同等目标追求、思维、资源投入、数量的条件下。现实中,很多不太准确的观点,问题常出在认识基线的不一致上。

比如:企业不能容忍百份制度文件的多,却默认千份流程文件的正常,在这种认识下形成的观点,自然有失偏颇。

流程管理好不好?应该是系统的流程管理才具有相对优势,如果建立的是不成熟的、大量的片段化流程形式,客观讲,不一定如规范的制度管理效果更佳。当然,如何认识流程的作用,与具体企业的运营模式、业务性质、业务复杂度有关。

制度管理是不是就是落伍的?在不少企业中,客观存在认为制度效果不大的观点,主要取决于制度设计的能力与水平。设计不可行,怎么能期望产生该有的效果?

企业如果仍保留制度作为管理的主要规则形式,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导入合理的方法、工具,强化对制度建设的指导性与标准控制;在制度建设中,如果能够假以顶层逻辑流程思维为指导,通过末端流程的合理匹配,效果不一定低于企业中开展的“常见”流程管理。

制度与流程管理的有效性,取决于管理与人的能力。理想的状态应该是:逐步提高流程管理的占比,根据流程管理成熟度情况,适度降低制度的比重。当然,不是单纯的数量,而是制度、流程内容适配下的数量。

怎么认识制度与流程管理的优劣势呢?

流程管理的最基本做法,往往忽略部门间的职责分工界面,从顶层看,更倾向于以某一个最终目的为导向的完整功能域为对象,呈现为从开始到结束、可能由若干职责部门共同参与的阶段化贯通,所以,常表述为横向;再按照阶段之间进行运筹逻辑梳理,形成一个逻辑型流程组;通过事项的梳理,按场景层层展开,形成用流程表达的步骤化行动路径,构成了基于整体的、从运营逻辑分解到具体执行的、包络不同场景的流程网络。

流程管理的实质,是在形成一条以逻辑主干流程为中枢的网络,让相关承担责任的明确角色,主动参与到流程中,形成类似的流水线。

流程管理有利于全局性、系统性的优化、均衡与稳定运营,但产出非常庞大。其中,角色对应的不是常见的“机构”,而是组织、团队或具体责任承担者。

为了建立整体思维,流程常以“端到端”述之,有两层含义:一是以企业为整体贯穿外部客户需求的端到端;二是以功能域为整体贯穿内部客户需求的从开始到结束的端到端,并把这一思维不断向微观抽象,也就是经常讲的“对准目标与客户需求”。有时候,前者由后者多个功能间的具体事项贯通,即常讲的通过“协同”打通流程。

制度往往以“职能域”为中心,通过部门职责表现出来,制度责任部门会通过职责界定,梳理与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形成结构、层级的制度产出。所以,从企业看制度,表现出来的是“以职责域划分的结构”形态,从结果上相对侧重于纵向。

从企业常见的应用实践看,一套系统的流程网络类似于剧本,相对来讲,制度有点类似于剧情,是流程与制度的主要区别表现。

剧本与剧情有什么区别?剧情可以通过描述,让演员理解、掌握基本的场景演绎情况,就好像小说一样,但演员进入剧情后,还需要自己研究承担角色的表情、行为、效果等,有一个再认识的过程。剧本则不同,由于对角色的表情、行为已经进行了具体加工,被选中的承担某角色的演员,可以通过相对简单的理解,很快转变为剧本中的角色。

这就是制度与流程在企业实践现实中主要区别的表现。所以,以制度为主要规则形式的企业,常表现为会议多、沟通多、协调多、指令多的特点;而流程成熟度较高的企业,员工都在按照角色的标准要求开展工作,表现的相对更为稳定。当然,只追求流程形式的做法,不会产生什么明显的区别。

相较“系统化流程管理”来讲,制度管理在企业整体效率的均衡、优化与提升方面有所不足,但不意味着不能改进。当然,也需要整体思维、结构思维、客户需求思维、执行结果度量的标准思维,从而转化为指导制度建设的管理方法与支撑工具。即制度管理的改进,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向剧本化方向转变。转变到什么程度呢?既要把握系统化下的“精要”一面,也要把握流程的匹配应用。

04.用好制度、流程、内控、合规的耦合

随着流程管理日益被企业重视,制度管理的地位似乎在逐步削弱,但不能完全否定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即使企业着手重点推动流程管理,也不应忽视制度在当下、转变阶段及今后的作用。企业不应该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重视产生于哪呢?绝大部分产生于华为流程管理产生的、可见的巨大效能与结果。但不应忘记,华为的成功是基于流程管理,流程管理是基于全局观下的整体化、系统化流程网络,而不是支离破碎的流程片段,更不是制度文本描述流程的简单图形转化。

当然,我的看法产自于科研生产型企业为背景的认识。如果以麦当劳等简单的运作型企业为背景,更多体现的是相对末端的多角色、单角色作业流程。商业模式、运营模式、管理精细度的追求不同,制度、流程的产出结构、表现形态自然不一样,但底层的逻辑改变不了。

企业导入一个观点或方法,需要认识其成立的背景,不能被“以偏概全”的观点误导。

流程管理很好,但也有很大难度。难的不是流程工具的导入与应用,而是对企业战略、商业模式、运营模式、功能布局、运筹逻辑、关键事项的事理、场景、风险的深度认识与理解,更难的是持之以恒地将流程管理贯彻到底的决心。

在我看来,拘泥于末端执行层面具体作业流程的梳理方式,可能会带来局部或执行层面的效率改善,但不会对整体运营效率带来多大变化。

当然,这种做法并不是没有意义,因为,真正的系统化流程管理,是一个从上到下规划,然后从下到上微修正的双向迭代过程,离不开对具体流程异步化的调用,在具体流程梳理中,也离不开分权与授权、责任角色的确定。

系统化的流程管理虽然优势明显,但真正已经形成这一能力的企业并不多见,需要一个客观的非常漫长的周期。

在推动企业由制度管理向流程管理转变的过程中,仍要处理好制度与流程管理的衔接关系,特别是在当下严监管的环境下,而不是乐于此、怠于彼,关键在于怎么做。

谈点具体做法,要处理好制度管理与内控管理、合规管理的关系,用他们之间的耦合,努力取得最佳的规则管理效果。

不要孤立地看待内部控制。内控建设的实质,就是流程管理的局部,体现在关键、重要事项的流程梳理上,体现在控制活动的具体化、标准化上。

要转变一种习惯,将传统的职能带泳状流程,尽可能改变为导入角色的流程形式,做好推动系统化流程管理的准备,将梳理的流程,作为推动制度由剧情化向剧本化转变的措施。

通过内控建设带动的流程梳理,怎么实现剧本化呢?把流程放到“有目的的事儿”上,才能做好切割,才能映射出角色分工。常见的写出一份逻辑型、常识型流程的做法,实质是连制度颗粒度都比不上的“剧情”,而变得毫无意义。

不要孤立地看待合规管理。合规管理的实质,是推动外部合规、内部合规的对齐与匹配,是提高管理执行力的过程,主要包括4个方面:

一是包括对法规、政策、外部制度、内部制度进行数据结构治理的过程。脱离制度僵化地导向外部法规的做法,混淆了“获取新法规与现实法规”的关系处理,无视了企业已有的管理基础;脱离外部法规孤立地导向制度的做法,意味着外部合规的遗失。

二是包括通过评估识别合规风险,通过风险清单的利用,促进企业制度管理的持续完善。风险清单的作用,体现在提高合规能力建设的过程应用,而不是整理出一套表格,这种方法,一是整不全,二是复杂化,三是无现实意义。

三是包括强化合规执行标准建设的过程,通过企业级员工诚信与合规准则、管理级合规准则、违规认定与纪律处分标准的形态表现出来。从制度管理的角度,准则即执行标准的表现形式,从合规管理的角度,即合规具体制度。合规准则,不是孤立的一份,而是共性与个性的共同分布。

四是提高合规执行的过程,通过岗位合规清单、合规监管、违法违规风险内控、获取违规线索的渠道完善即违规举报与调查、违规追责的建设内容表现出来。

合理地处理好宏观的制度、内控、合规管理、流程的关系,既是实现企业“守法经营”而不是“依法治理”,提高制度管理完整性、系统性、可行性、效能性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用具体流程、弥补现有制度缺陷的过程,从而形成制度、具体流程、合规执行相互支持、互补、彼此匹配,旨在提高管理执行力的综合性效果。同时,还可以为企业推动由制度管理向系统化流程管理逐步转变,提前奠定坚实的具体流程基础。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