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咨询电话

400 689 0958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等于制度建设吗?

2024-03-16 08:27:57

浏览量

621dae8fd56cf.png

实务中,存在一种观点或现象,认为实施内控体系建设,就是推行制度建设,聚焦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各种制度,借鉴也好,抄作业也好,不管三七二是一,一窝蜂而上,先按照18项内控指引填满等,搞到最后,企业确实出了一堆制度流程文件,关键是一堆制度流程却没有被很好用起来,被扔在了抽屉里睡大觉!

大家辛辛苦苦整出来的制度,很多居然用不上,浪费了资源,企业自身的成就感也不强,我认为核心是对内部控制体系与制度建设进行了划等号。

01 如何理解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如下图所示,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内部控制内涵。

image.png

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宗旨是帮助企业实现目标。内部控制的对象是企业的各项潜在风险,并将风险控制企业合理承受范围内。

具体控制措施,包括怎么控制、谁来控制、何时控制、何地控制、以及控制到什么程度,不同的企业、或同一个企业不同阶段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通俗理解为,在做正确的事情前提下【理解为组织目标】,如何正确与合理的做事,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可以看到,内部控制涉及目标设定、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包括组织人员配置、运行的流程设计、管理工具与方法的运用、信息的反馈与监控,信息系统的应用等等。

上述控制措施,部分以流程文档和文字形式固化下来,形成了企业的一系列文字性内容,包括组织架构及部门职责、风险清单与风险评估报告、流程图、流程操作说明、管理制度等等。

部分以资源投入的方式形成了企业一系列可以看得到的成果,包括配置或调整的员工(人力资源配置)、上线的信息系统(技术资源投入与配置)等等。

但如果上述控制措施,在企业实际运行中就是按照合理的方式干的,但在制度规章层面却没有相应的涉及,你认为企业控制措施实际运行现状有问题吗?

恐怕也未必!

02 如何理解制度?

制度主要是公司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规则,按照制度制定目的,大概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具有约束性与控制性

约束性是指围绕各类业务或管理活动,规范企业员工如何执行,哪些该做,哪些不应该做,以及避免业务开展执行过程中存在混乱。

控制性,是关注各项业务活动及流程执行过程中面临的风险点,应该执行什么样的控制程序与措施,以降低业务错弊的可能性,降低因人为、系统操作失误或舞弊带来的损失。

不管约束性还是控制性目的,都会给组织员工带上一副无形的镣铐,核心是为规避或降低组织面临的各项风险,更稳健的实现企业组织所设定的经营管理诉求与目标。

约束性和控制性制度,一般表现为企业员工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或行动准则,如工作制度、行为规范与手册、SOP文件等。

从这个角度看,制度建设与内部控制目标一致,防范风险,规范行为,实现目标。可以说,制度建设属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一个核心抓手。

第二类:具有激励性

奖惩激励制度的建设,其目的是发挥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推进业务不断向前发展,促进企业各项目标实现。

在给员工一副无形的镣铐的同时,也要给员工一把自由的钥匙,让他们在规定的范围内发挥创新和自我驱动的能力。

制度建设,所发挥的约束性与控制性作用也好,还是激励性作业也罢,本质上还是为了促进企业各项经营活动有效执行,促进企业各项目标实现。

从激励性角度看,内部控制措施设计过程中,也存在绩效考评控制机制,二者目标也是相互一致的,内部控制所要求建立的绩效考评控制机制也需要通过制度形式表现出来。

03 总结

内部控制体系建立不等同于制度,不能与制度建设划等号,内部控制更不等于繁杂的制度,但制度属于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核心抓手,是内部控制重要组成部分,是内部控制的重要载体形式。

内部控制思想与理念是因,制度是果。

好的内部控制一定拥有好的制度,但仅有好的内控制度并不能保证内部控制一定有效。

只有内部控制设计与执行均有效,内部控制才算整体有效。

内部控制如何有效执行,除与设计有效性相关外,还与内部控制执行的人员胜任能力与素质、执行的监督配套机制存在关系。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