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工作持续这么多年,很多人还在讨论或质疑风险管理是否有实际应用价值。
企业中,风险管理的应用无处不在,有时候体现于“风险思维”导向的机制建设与改进,有时候体现于显性的行动。实质是在解决防范潜在风险、化解处于苗头阶段问题风险的表现。
在前面的小文中,我把风险管理的本质概括为“构建两层能力”,是至今为止风险管理实践领域的首次概括和观点。在我看来,风险管理首先表现的是“管理”,其次才是“风险管控的技能”。管理反映于第一层能力,作用为“防范风险”,技能反映于第二层能力,作用为“降低或化解事项风险”。
本文以很多企业中每年都要开展的应收款风险管理为例,分享如何在应用中发挥风险管理的价值和方法。
01.认识风险管理的核心
很多时候,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讲的很有道理,但总是找不到具体的富有成效的措施。譬如质量从源头抓起、成本从设计实现┉┉。突出的表现是:往往把措施落实在表层,而没有找到深层次的落地方法。
风险管理也有同样的道理。需要认识到的是:风险管控越往前移,效率越高、效能越大、效果越好。概括下来,越在上游采取合理、有效的控制措施,产生的价值效果就越大,才能更突出“管理风险”。
其次,既然风险是未来的一种预期状态,风险管理的核心就在于“预测”。预测包括两个过程:分析与判断。必要的分析是“能力”反映,判断是“宗旨”所在。风险管理的重点在“判断”,然后才能采取措施。
企业中每年开展的“两金”风控,实质是应收账款分析后的“追缴”、“库存”产生或增长的分析,一定程度上有别于管理风险。如果尚处于可容忍范围内,可以认为是处于问题苗头阶段的风险,如果不能容忍,它就成了问题。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不能陷入问题与风险的“狡辩”论中,他们之间的界限不是平面型的切面划分,而是一种深度的衔接关系。为了防止“两金”的继续增长或形成呆坏账风险,采取追缴、分析等措施,可以认为是风险管控,做了总比没做强。
问题在于,企业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有了问题就要解决,但对于重复性问题,企业不能不厌其烦地每年部署“追缴应收账款”、“降低库存”工作,还把这种“低效活动”当做业绩进行总结而乐此不疲。其实,这不是业绩,而是管理的败笔。
02. 风险管理思维与管理应收款风险
企业要发挥风险管理的作用,就必须做到运筹帷幄、防患于未然。这句话找不到具体措施,它就是“话术”,找到了并固化为规则,它就是“管理”。我承认,我讲的也不例外。
企业中经常讲“落地”,怎么落地呢?管理面对的是群体而不是个体,个体只要“管”不需“理”,要落地,必须找到一条基于管理链的、详备的、可操作的指导与约束,贯穿其中的就是履行“风险管理”职责的体现,此为“理”,在理之下,才是“管”。
如果我们把每年例行的应收账款清理,视同为显性的风险管控行动,那么就需要想方设法将这种显性的第二层能力,转化为基于管理的超前的第一层能力,防范应收款风险重复发生。
第二层能力转化为第一层能力,才是风险管理的“真谛与闭环”,才是风险管理的真正价值所在。实现风险管理闭环的,绝不是“不是号称第三道防线的审计与监督”,审计与监督是企业中采用的一种离线型事后控制措施。风险管理是“容多维多渠道方式与方法”的综合。
管理好风险的关键,在于认识“风险产生的机理和深层次原因”。应收账款反映在财务,是一种结果的反映,财务管理部门承担“应收账款增长、呆坏账风险”的监视与预警,但无法防范与化解这一风险。
防范应收款风险的责任在于“销售部门”,必须弄清楚销售部门的主要工作项与责任:客户开发与管理、获取更多订单、订单与订单预测反馈、催收销售回款、了解并反馈客户需求。
不少人马上意识到,既然销售承担“催收销售回款”的职责,可以采取绩效评价的方式予以控制,而且这种方式在企业中大量运用,仍然是基于表层的措施。
绩效评价有作用,但它是一种“黑盒”,最有效的方式,需要建立“白盒”。白盒,就是要形成一种透明化的、具有控制作用的机制,即可操作的指导与约束。所以,内控是设计出来的,取决于合规与管理方式需求。
如果我们把“回款”视同为事中,那么销售合同的订立(或获取订单)就是事前,超出合同“付款期限”的就构成“应收款风险”的客观事后。
按照超前管理原则,管理应收款风险的重点环节在“合同订立”阶段。合同来源于客户、用户,客户管理是合同订立的输入。设立一定的“回款缓冲”,或采用以时间、规模为中心的“赊销”模式,是企业销售中常见的“正常营销行为”。
问题在于,采购方是新客户、价值客户、大客户还是一般客户的划分,不同客户的风险是不一样的。对于新客户、一般客户的销售,企业必然是“加严控制”,即使价值客户、大客户,他们面对的市场环境也是变化的,所以,信用等级也需要定期做出评价、调整。
客户信用管理是企业防范应收款风险的第一道防线。问题在于,如何做好信用管理?“重销售”是销售部门的偏执,但不要忘了,销售部门还有管理的职能。
譬如:2017年的“某视”、2022-2023年的“某大”┉,他们都曾是经历过辉煌的大客户,企业为拥有这样的大客户而自豪,但很快也成为最大的“债务暴雷方”。信用管理一方面在于对客户财务、客户的行业市场环境的定期分析,也在于“历史合同履行特别是回款信用情况”变化趋势的跟踪与分析。一般情况下,连续“两次”出现明显延迟付款的迹象,就应该引起注意或重新进行信用评价,控制合同质量,取决于风险容忍度的基线设置。
对每个销售人员来讲,不可能由“销售个体”进行信用评级,但他们可以“利用信用评价结果”、“根据规则设立的合同订立的付款权限”拟定销售合同。企业的客户信用管理,是多部门参与的结果,销售是高频使用方。
合同的审批是一级“内控”,对涉及的应收款控制依据,来源于可以反映客户信用、合同回款比例、时间设定等信息,根据“控制规范”设计一张“销售合同审批申请单”,是内控前置的表现,表单中涉及的“预设结构内容”就是控制标准。对于超信用等级的赊销合同,需要建立特殊的“审批责任”。
合同订立后,销售人员需要承担“订单跟踪、催收回款”的职责,超出付款期限且达到“规则设定的最后展期标准”的合同,销售责任人必须按规则定期汇报“催款情况”并接受绩效评价,对由于己方责任造成的延迟付款进行分析、提出建议并及时反馈企业加以改进。所以,销售人员绩效指标基本包括:销售额、合同利润率、正常回款比例、超标准应收款额及比例,是管理应收款风险的第二道防线。
对于事实成立的超出最后可容忍展期的“应收款”事项,企业要采取风险管控措施,加大催款频度;对较大概率构成呆坏账的长期挂账应收款,企业可设立特殊奖励政策,设定追回额与追回者利益挂钩的比例化奖励机制,并设立与“原回款责任人”绩效、职级晋升挂钩的处罚措施,奖优淘劣,是管理应收款风险的第三道防线。
核心在于:与合同赊销额、回款可容忍展期设置,与销售人员绩效挂钩的管理机制,是显性的、透明的,是所有销售人员事先明白的管理方式与方法,是白盒,他们会根据规则,提前度量预期结果的利弊而反映为行为,从而防范应收款风险。
03.结语
前几天,有个深圳的未谋面的朋友问我一个问题:风险管理与风险管控有什么区别?我只能说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我的认识是:在全面风险管理的视角下,风险管理是一种职能,职能相对部门而言,是静态的,这个问题应该改为“管理风险”与“风险管控”的区别更为合适。管理风险是一种“运作机制”,风险管控对应的是需要采取措施的“风险事项”。
对于风管、风控、内控与合规,企业最好的方式是“做好内部定义”,而不是听来自于各方的专家之言,会把水搅浑的,也会让企业不知所以然。没有定义,企业所做的工作基本都难谈落地。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或特点:偏重原理、细化不足、单维理念。
分析并总结风险管控的经验,不断健全管理风险的第一道能力,其本质是“用确定的规则管理不确定性”,虽然这种方式,不一定能够完全控制应收款风险的发生,但尽人之力转化为“确定性的过程行为”,用风险管控影响既定的客观风险事项,才是风险管理的全部,也是管理升级的最直接反映。
高明的风险管理,不一定每天讲着风险管理的语言,于无声处发挥其价值作用,去防范“不希望发生的问题”,去化解处于“苗头阶段”的问题风险,去应对发生的问题,才是企业应该走的贯通于“深层次”的正道,您认为呢?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