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咨询电话

151 0105 1188

为什么风控类管理运转不畅?可能存在根源问题。先从企业中的管理职责说起(上)

2023-06-29 08:26:56

浏览量

621dae8fd56cf.png

目前流传最多的是各大专家们都在陈述自己的好做法,却很少考虑提出的观点能不能站住脚!听起来花枝招展,企业用起来剩下的就是一愁莫展!恐怕很多企业都有切身体会。作为咨询机构,分析、思考问题,或者提出一种观点,需要站在客户的实践角度去认识。我所讲的企业,指的是中大型规模企业,小型企业无需如此。

01.怎么理解企业中的管理部门?

对企业来讲,存在三类机构:企业为一级组织,我们称为企业;运营机构,即价值创造或产出部门(不同领域的价值创造,内容上存在不同),我们称为业务部门;业务管理部门,针对业务部门提供管理与服务的机构,我们称为业务管理部门;职能部门,业务管理部门也是职能部门,为了进一步细分,指的是除业务管理部门之外的其它职能领域的部门。

在企业中,时至今日,其实存在很多的认识误区。譬如:若干年前,我还在企业主管战略规划与改革工作,改革是为了让企业按照战略期望实现变革发展所采取的阶段措施。当年在按照战略设想、主干流程进行系统的组织大整合时,提出业务管理部门、职能管理部门要发挥好“管理+服务”两项作用,遭到众多部门人员的质疑,他们说“既要当裁判,又要做运动员,让我们怎么管?”,当时承受了莫大的压力。我只能讲,你在工作中开展的“培训、问题沟通、宣传、辅导、诊断、协调与协同”等工作,难道不是“服务”吗?做都做到了,为什么就不愿意承认是“服务”呢?其实,从当时来讲,如何认识管理无好坏之分,改革也无对错之别,能够验证的只有当下的结果。

对企业来讲,真正的中心在于业务部门,所以经常讲“中心任务”。小型企业业务结构单一,无需那么复杂,但大型企业,产品结构、技术结构、支持平台结构复杂,不得不建立业务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同时,企业组织中心任务,需要调配、组织大量资源,还要接受外部监管,让中心业务有秩序地运作,是企业的期望。所以,各类职能部门自然就产生了,且还会不断向细分方向拆解。

对职能部门来讲,除战略规划部门、企业运营管理等企业级管理职能以外,主管的都是某一领域、或某一专业的工作,所以,企业内部才出现了综合管理部门、专业职能管理部门,综合、系统型人员、专业型人员之分。同样,除企业级管理职能部门之外,任何一个专业型、领域型职能机构,都拥有在权限范围内的“决策权”。不过,各部门的实际表现,可就“因管理者而异”了,为什么?缺乏统一的认识和标准。

对业务管理部门来讲,他们要组织协调好业务部门的事儿。在实践中,业务管理部门会导入不少方法,建立很多规则,帮助业务部门协调解决大量工作。但如何衡量他们的业绩呢?如果业务部门不能取得经营成功,再好的业务管理都不意味着成功。所以,业务管理部门的绩效,与业务部门绩效是紧密关联的。

无论是业务管理部门、职能管理部门,都要做好两件事儿:一是面向公司业务,通过履行职责提供支持、做好服务,帮助业务部门解决问题,这时候,业务部门是他们的“客户”。二是面向公司股东、投资者(或者上级主管部委),按照追求合规条件下的利益最大化原则,做好控制,所以,我们才能看到管理部门又是建制度、又是建流程(职能管理部门的控制要求,大多是通过业务管理部门帮助实现),目的都是为了“控制”,这时候,股东是他们的“客户”。

控制,既体现在建秩序,又体现在过程中的监管以实现按秩序运作。所以,我总在讲“企业中的制度、流程本身具有控制功能,也具有预防风险的功能”,就是源于这一认识。管理部门的核心工作,就是要统筹好“服务+控制”的平衡,通过“管理”行动体现出来。

02.企业中管理部门的“管理”是怎么实现的?

服务与控制,构成了管理部门实施管理行动的两大主要内容。业务管理部门、职能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主要体现在体系的建立、优化、实施、监控、审计与评价。所以,在企业中出现了组织管理体系、战略管理体系、财经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等等。需要认识到的是,建立并实施管理体系的目的,都是“服务于管理部门”的管理。

然后,我们再看一看,企业内控建设通常的说法:依据18项指引,梳理企业级流程等等。其实,在企业中,任何一个部门发起的职能流程,基本是跨部门的(除部门内的末级操作流程外),不过因事儿不同,表现出不同的跨度。原因是什么?企业职能的划分,是建立在一个整体认识、协同基础上,所以,任何一个部门建立体系,首先要界定体系边界,然后认识支持体系的条件,采取措施保证条件成立,然后才能形成“体系化业务组合”,这就是“IT业务架构”的由来。你不可能一次把企业整体“IT系统”建立起来的。

正是有了以上的原因,企业建立任何一个体系,要处理好几层关系:一是企业中任何管理部门都是可利用的资源,他们是体系建设的供应商;二是部门自身也是其他部门可调用的资源,他们是自己的客户和合作者;三是体系中体现的控制,必须与企业的利益和方向保持一致,由公司治理层、公司战略决定;四是体系要站在执行者角度考虑,他们是体系全寿命有效期的直接参与者。

任何一个部门履行职责、实施管理的体现,就是管理体系的运作、实施过程。只不过,现实中有些部门喜欢冠以体系的称谓,或者出于认证、管理要求的目的,按照标准的方式进行建设,从而表现出不同的产出形式。核心在于“体系边界和目的的界定”,不能乱来。

再看当下,很多人喊出“风控、内控、合规一体化”的说法,甚至钻在牛角尖里不能自拔,问题出在哪?在体系边界的界定和具体的操作层面出现了混淆,风控、内控、合规本是基于“风险”的维度,针对不同目的采取的方式和方法,他们都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结构构成,而划分结构的前提,需要定义。

内控、合规可以通过流程活动标准体现,通过摘取行为表现反映为清单,但风控则需要沿流程外延,反映于流程节点与角色,是建设不来的,三者的关系,取决于企业的自我定义。何况,通过内控梳理的流程,且不说“写流程”的质量是否符合现实、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就具体形态而言,呈现的也是离散状态,反映不了不同层级的控制关系,也涵盖不了企业主要风险所在的“价值流”。

03.为什么说公司治理决定着内控的设计而不是指引

很多时候,人们眼里只看到一本“程序手册”或者产出一套表格,以体现体系建设的完成。中篇,我们将阐述体系的要素与建设事项,然后再反思企业体系建设的做法,就能解除困惑。

为股东创造最大化价值,是企业管理部门开展体系建设的“初衷”,这里理解的最大化价值,必须建立在合法合规、经济绩效、战略规划目标的方向上。

严格意义上,公司治理结构也是一套体系,体系的要素,必然包括组织、流程、人力资源、绩效、IT、数据。只不过,这套治理结构体系的输入是股东会(或上级主管部委)对董事会的授权,也包括为了让董事会正确行使“授权、权限”所采取的风险解决方案,即制衡机制。

同样道理,由于公司所有者(或所有者代表)与经理层的分离,董事会、党委需要通过治理结构体系的建立,对有关组织进行授权与权限划分。当然,这里的组织包括对经理层、下属经营单位、部门层的授权与权限设置,甚至包括对“相关公司级会议形式的决策角色”进行的授权与权限设置,通过清单表现出来。

授权,解决的是“这事儿由你负责,由你组织去做”,本质是责任的“压实”,但也不失监控。既然是授权,就构成了审批流的长短,超出权限的,就需要进行流程向上延伸。这就是我一直讲的“治理结构决定着审批流程,内控建设梳理的流程要符合现实”的原因。这一点,与内控建设有关、与合规建设有关,合规并不一定必须“摘自于法律法规原文”,做实了,就是企业行为的管理表现,关键是能否认识到“过程与结果”的关联关系,因人而异。

在我看来,拿着一套通用的流程进行适应性调整复制拷贝的做法,或者把18项目指引作为衡量内控建设是否完成的做法,部分可取,但最多局限于通用专业职能领域或低阶流程,并不适合于“管理型流程与内控”。所以,内控建设的前提,需要认识到流程与通过治理结构反映的授权与权限的关系,以及为达到控制目的所采用的管理方法,而不是一套“通用的理论型流程或理论型不相容职位清单”。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