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咨询电话

151 0105 1188

企业运营管理体系的构建思维、逻辑方法及相关要素,如何与内控、合规管理关联起来?

2023-05-31 13:38:17

浏览量

621dae8fd56cf.png

01.企业运营管理体系如何承载战略?

企业运营体系承接企业战略,大家经常听到流程承载战略,两种说法都没错,是从不同维度得出的结论,但也说明一个问题,流程是构建企业运营管理体系的工具和方法。

战略无授权。对企业来讲,从企业级战略、规划、年度计划、预算计划到最后的绩效评价与战略优化,构成了一个PDCA战略管理体系,这个闭环体系都是在董事长领导下完成的。企业经理层承担的是年度计划的实施和过程绩效的管理。这一点,从国资委对治理结构中党委、董事会、经理层的定位与功能,可窥一斑。

对大型企业来讲,企业战略对企业发展非常重要。问题是,“承载”很好讲,关键在于如何承载?即从战略到运营的传递路径是什么?

决定战略目标实现的条件是关键成功要素,分解之后转化为绩效指标,企业年度绩效目标是年度计划的构成;其次,企业通过确立商业模式,贯穿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与价值实现的过程,将企业向客户提供产品与服务的各种活动关联起来,即企业级核心价值流程;再次,目标、流程的确立,并不意味着追求价值的自然实现,需要从能力角度,通过绩效、职能、职责、风险管控等条件,给予核心流程以支撑和保证,由此构成了企业的运营管理体系。

构建企业运营管理体系,是实现企业稳定运营、持续产出、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基本原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

企业运营管理体系包括两部分:一是运营体系,即产出层;二是管理体系,譬如研发管理体系、生产管理体系、营销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体系、内控管理体系、合规管理体系、监督体系等等。管理体系的构建,建立在企业治理结构基础上,为了避免管理体系的“多层皮”现象,企业需要找到一套方法,但绝不是“内控、合规、风控”所谓的一体化建设,这种说法本身并不准确,也实现不了。

企业传统的治理结构,一般体现在企业级治理组织及对应的运作规则,但这仅仅是治理结构之小小一角。企业治理结构体现的是管控模式,对集团型企业来讲,反映的是相对下级单位的集权与分权程度;对单体企业来讲,同样适用,管控程度通过组织层级,以授权与权限分配的方式体现出来。这就是我们开展内控建设,为什么从治理结构开始的原因,这是内控环境,否则,企业辛苦建立的“内控”,必然是混乱、无效或低效的。

02.授权、权限的含义是什么?

在管理方面有句话,流程管事儿。在我很多文章中,总会提到几个名词:场景、角色、组织、岗位等等,这些名词有不同的含义,授权、权限需要从认识它们开始。

正如理解战略一样,很多人可以认识到长期战略、中期规划,却把年度计划从战略管理体系中撇开一样,对组织的认识也是相对的,相对社会来讲,企业是一级组织,相对企业来讲,下属子企业、部门、业务单元,一直延伸到组织中的岗位,共同构成了企业的组织架构。岗位是组织架构中的最小节点,这就是组织管理中,为什么要“管理岗位编制”的由来。

角色不同于岗位,角色指的是承担某项工作的主体,可以是非常设组织、某个职位名称,也可以是机器或IT等等,但不一定对应到具体“人”。人只是满足岗位要求能力的选择结果,在不能满足“人岗匹配”的条件下,谈“团队建设”是没有意义的。

有公众号朋友就《合规管理体系建设的结构来源以及开展合规管理工作的基本方法》一文提出疑问:老师,在文章的“02”中,怎么有的的是“职能”,有的是“职责”,是不是写错了?

企业中的组织,好比人身体上的器官,器官发挥的功能,就是组织的职能。职能反映的是一种“功能分工”,是在企业整体角度下,划分一级组织结构的参照原则。功能是由“业务对象”的执行发挥出来的,对应到岗位,针对业务对象,通过“岗位职责”反映出来,所以,岗位职责指的是与“具体业务事项”相对应的权力与责任,涵盖组织所有职能。这就是在上篇文章中,我提到“建立与维护规则”的责任不在部门职能,而在部门管理者“岗位职责”的原因,建规则是“建能力”,当然由“角色”组织执行,部门管理者就是一个“角色”。

当角色与岗位匹配起来之后,就找到了承担“业务对象”的主体,主体是“角色”,而不是岗位,意味着“授权”的完成。所以,授权指的是“某件事儿由谁去承担”,并不意味着赋予了什么“权力”。

当一个角色承担某业务对象活动时,执行活动所体现的“动作”,才意味着“权力”。通常情况下,权力有9种表现,对应着流程中各流程步骤中的“动词”,这就是在流程管理中,为什么强调用“动词+业务对象”形式描写流程活动的原因。

由于“管控”的需要,有时候要对“权力”进行限制,譬如“不高于500万”、“500万以上”等描述,这就是对权力的约束,限制条件构成了“流程分支”。业务对象、权力与限制条件,共同构成了“授权条件”;业务对象、角色、权限,构成了“场景”。理解了这些,就知道“合规管理”行为的表述方法。清单不一定是“一套表”,孤立的一套表也“没人看”,但有时候,为应对检查,企业又不得不保留一套“表格形式”。

同样道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重点内容,就是明确场景的一个过程,所谓“三重一大”事项,并不一定完全由“董事会”审批,关键取决于“场景分工”及认定标准的设计,而治理结构的设计,从企业层角度确定了拥有“A”级审批、决策权力的角色,即“业务对象”中承担最后一个活动的角色。所以,没有治理结构定义为基础,孤立建设的内控体系,没有什么太大意义,这与宣传、认识、“皇帝新装”式的说法,完全是两码事儿。

03.如何理解“各讲一套”的流程管理?

在流程管理方面,咨询界有三大派别:一是基于“价值型”流程派;二是基于“操作型”流程派;三是基于系统的“实操型”流程派。

价值型流程派的观点,往往是从“核心价值流程”角度阐述,将主干流程进行阶段梳理之后,通过流程架构或流程视图的方式反映出来。由于对应企业中“职能流程”的基础可能比较薄弱,最终形成的“流程产出”就如“清明上河图”一样复杂。

“操作型”流程派,一般擅长培训,在他们的观点里,流程是如此简单,通过几个步骤加上必要的文件描述,就可以解决,甚至经常用“清洁厕所”、“迎接来宾”等流程进行比喻。实际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用业务对象的末端操作流程,偷换了企业重点管理的价值流程、职能流程,讲着简单动听,一做就不行。

“实操型”流程派,一般强调的有点类似“项目管理矩阵式”的做法,认为企业核心价值流程是由一组组“职能流程块儿”构成,而职能流程通过业务对象边界的界定,按照“管理记录”进行分类,直至与“具体业务对象”对应的“末端流程”,从而体现为“做事儿”的步骤,端到端E2E流程,就是在必要的节点,某项活动状态发生后,触发并调取对应的职能流程而完成。我同意这种做法,体现了企业“分工与协作”的特点和精髓。

“实操型”流程管理,会有两个维度、三类流程的存在,两个维度指的是:一是以横向协作为导向的端到端价值流程类;二是职能流程类。三类流程指的是:端到端业务流程、职能流程、作业流程或操作流程。

企业运营管理体系,就是通过两个维度流程共同存在的形式呈现出来的。那么,既然是流程管理,梳理出来的“作业流程”是否需要管理起来呢?这就需要建立一个标准:凡具有“管理记录”的作业流程,均需纳入管理范围,而没有“管理记录”的操作流程,可以不管,比如“清洁厕所”流程,如果有监管者进行检查并形成检查记录,就纳入企业流程管理,如果仅仅是按照已有的“操作流程”进行操作而没有管理记录,则可以不管,流程发挥的仅仅是“标准”型指导作用。

04.企业内控、合规的真实作用取决于什么?

企业内控、合规建设,当然有其必要性,而内控、合规发挥作用的关键,并不在于内控、合规管理本身,而在于流程,以及具有控制属性、义务与责任属性的“活动规范或标准”。

为什么很多企业内控建设、合规管理建设完成后,并没有感受到“产出”的作用?首先看他们梳理流程的合理性,然后再看流程重要活动、内控活动描述的准确性、标准性,其次再看权限的设计,以及限制性条款的描述、管理记录数据。

不能感受产出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因:

(1)由于没有统一的流程梳理标准,在内控手册中的流程颗粒度“五花八门”。这种流程与现实场景不符,即使履行了最终的“流程活动”,也是习惯性完成,并不代表“设计的内控有效”,如果理解了企业内部“内控”的过程保证作用和执行的规范性,你就能找到原因。

(2)流程活动角色、活动描述模糊。在内控建设中,由于有失对流程管理的理解,不掌握企业管理的最底层逻辑及方法,在很多流程作业文件中,会出现“有关部门”、“有关人员”、“科学性”、“合理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决定了角色混乱、业务对象过程作业认识不清,本身就违背了流程管理的基本原则,失去了“责任”要素。流程是给别人用的,不是只给自己看的。

(3)合规建设、内控建设都可以结合流程的梳理完成,而二者的表现形式、工作重点并不完全一致,甚至很多是由流程中不同的角色承担。见过不少企业拿出的“合规行为清单”,其中有将制度分拆的,也有靠个人理解从职责角度进行的描述。

“合规”来源于规则,规则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二者的管理与应用有所区别,所以开展一项体系建设,首先要界定好组织边界。对所有规则来讲,也是有区分的:适用于企业中所有角色的规则,不可拆分;在某一领域适用于该领域所有角色的规则,也不能拆分;只有规则中体现的针对特定范围或特定角色的规定,才可以通过拆分,将条款作为该角色的重点规定。

这是制度管理的基本知识,但不少企业在这方面出现了错误,把一个制度拆的“七零八落”,原因是不掌握制度管理的基本规范。制度整体是复合型要素,而条款是独立型要素,在具体利用上是有所区别的,如果有异议,可以仔细分析几个制度看看。

(4)提供一种做合规管理的简单方法

做合规管理的前提是要搜集到必要的“规则”,规则搜集不完整,意味着“合规缺失”。法律、法规、政策也好,上级制度、内部制度也罢,合规风险评估结果,代表的仅仅是“合规程度与工作频率可能性”,做好合规管理工作,不是由“合规风险程度”决定,而是管理逻辑,合规管理重点与合规管理工作,是本质不同的“两件事儿”。

首先要领会规则的“需求”,这种需求即合规要求,然后找到“业务对象”,即企业中的流程或活动进行感性风险评估,由于需求、业务对象的存在,角色会形成“针对需求的业务诉求”。诉求是做事的方法、规范与标准,同时,就会牵引出“限制性条款或行为红线、底线”。所以,合规行为与“业务对象、角色、流程、规则”相伴而生,当然可以通过“流程”反映出来。如果把角色与岗位关联,从岗位角度分析,就是岗位职责的排它性和限制性内容。所有与业务对象、角色对应的合规行为清单总和,就是企业合规管理的行为清单。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