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分析利弊,不为抨击、否定,也非吹捧、拥趸,而是对现象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建立科学、合理的认知,强化优势、扭转劣势,以更小的资源投入,去撬动更大的管理利益。诚然,家族制发展模式存在着不少管理上的弊端,但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在企业内控方面也同样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提到家族制企业,相信很多人脑海里第一时间浮现的都是诸如「专制」、「裙带关系」、「管理混乱」一类的负面评价。不过正如一句话所述:
存在的不一定都合理,但一定有原因。
流行的不一定都认可,但一定有背景。
无论何种制度或者方案,既不会十全十美,也不可能一无是处。如果从力的相互作用角度来看,企业中凡是带有负面作用的管理规制或行为,该规制或行为本身必然也包含了一定的正向作用--因此,家族制企业固然弊端不少,但也不乏亮点。
一、优势
1、创业成长期
在企业初创或机会成长期,不论是组织架构、流程机制等效能层面,还是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等感观层面,企业此时所能提供的条件、资源都相对不足或相对匮乏,基于血脉关系与亲情纽带而形成的情感维系,相较于纯粹的雇佣关系或者利益关系而言,更有助于产生共情、达成共识并激发责任感,能形成更强的向心力、凝聚力,为企业的发展聚合力量。
2、规范空窗期
在企业尚未规范,或者企业尚未进入成熟期,以血脉关系及亲情纽带为介质的家族制企业存在着管理上的天然优势--此优势与家族成员的个人素质并无直接因果关系,主要是:该阶段企业内部组织体系、人才储备短期内无法匹配企业发展需求,因此单纯地利用内部既有的治理规则与管理手段已无法满足或达成预期管理目标,此时就需要藉由其他的外部力量介入(如家族制模式的血脉关系与亲情纽带)以查缺补漏,来弥补管理方面的缺陷与不足,确保达成管理效果。此种应对手段一般会通过「监督」或「执行」两种途径实现:
※「监督」:即家族成员不直接参与末端作业,而是安排相关的职务或者赋予专项的权限,对关键或重要事项的作业程序与作业流程进行监管督察,以确认是否存在违规现象或管理缺陷。
其实施逻辑是:只要事件的过程能管控到位,那么其结果就能得到相对保障。
※「执行」:家族成员只按接收到的有效指令进行实际作业,不参与指令出台的任何过程--倘若指令中存有争议,则直接会在实际执行中按对企业、对老板有利的方向校正。
其实施逻辑是:管理只是一种指令,其本身并不直接输出结果,管理效果的好坏更加依赖于具体人员的行动质量。因此只要把握好终端的执行环节,那么就能最大限度压缩舞弊空间。
3、常态化作业
维护老板利益的家族意志,将贯穿企业的组织体系运转、经营战略实施全过程。当家族成员素质处于水准之上时,只要是对企业发展相对有利且相对稳妥的提案、决策、行为,都能比较容易地获得内部资源支持与人员配合,得以最大程度地规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带来的程序、效率障碍,减少内耗,加速提案、决策、行为的落地见效。
二、不足
上述所列优势是非家族制企业很难拥有的,但家族制企业也同时存在自身的不足:
1、成员素质
家族内的人员素质与水平参差不齐,一旦将不具备管理能力的人员放在了管理岗上,而其自身又缺乏自我提升的意识,则不但会出现才不配位、外行指导内行,迟滞内部管理工作的问题,更会造成外招人才因为上升通道受阻、晋升无望而与企业分道扬镳,导致企业内控体系建设工作停滞不前。
2、决策质量
家族制企业,管理决策更多的是依赖决策者自身的过往经验或家族内部成员的意见。相对封闭的决策过程,存在着诸如信息获取不充分、标准制定不完善、方案拟选不全面等问题,容易导致决策本身缺乏技术性、适用性、有效性保障,降低企业内控实施总体效果。
3、身份界定
若家族成员对自身的职权定位没有相对清晰、全面的认知,则容易出现将家族身份与企业职务混淆、权责不匹配等负面问题,尤其是跨职责、跨职能行权、干涉,会严重扰乱内控运转环境,导致内控失衡、机制不畅、风险增大。
4、边际影响
企业决策者、中高层管理者更容易受到家族内任职人员的身份、意见影响,从而出现误判,出现主观人为的内控缺陷或盲区,直接导致决策无效或部分失效,造成资源投入与价值产出不对等,无法达成决策的预期效果。
分析利弊,不为抨击、否定,也非吹捧、拥趸,而是对现象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建立科学、合理的认知,强化优势、扭转劣势,以更小的资源投入,去撬动更大的管理利益。诚然,家族制发展模式存在着不少管理上的弊端,但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在企业内控方面也同样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