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9年开始,大多企业启动并陆续完成了内控体系建设,但在最近几年,很多企业再次启动了内控重建工作,原因有三:
1.难以发挥内控评价依据作用。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等外部政策、企业自建制度仍是评价的衡量标尺。内控手册作为反映控制的专业产出,两张皮的存在,不能不说略显尴尬。
2.控制产出因人而异。控制措施原则化、假设化、语言化,对控制岗位人员缺乏指导和操作的借鉴意义,意味着控制有“形”的存在,却容易出现没有“质”的落地。
3.设计复杂,难以快速理解。通过内控手册了解管理与控制逻辑,倒不如了解一下制度更为直接,内控手册最终成了内控管理部门自己保存的一套资料。
01.企业内控建设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在继续了解本文之前,笔者倒希望大家仔细思考一个问题:抛开政策要求和宏观意义,从企业自身需求考虑,企业开展内控建设的真实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答案无非就几个:为了防范风险,为了强化管理,为了落实上级管理要求┉┉,都对。在笔者看来,防范风险是其本质意义,但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进一步规范管理基础。
企业中,管理的存在,本身就有防范、降低和控制风险的作用,内控体系的建立,并不能取代传统企业管理的主要方式——“制度”,内控要发挥有价值的作用,只能“锦上添花”。
制度并不完善的“新企业或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制度规定,明确内控手册的地位,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前提是可落地、可执行,但也属锦上添花。对于制度健全的大型企业,一套不太成熟或不符合实际的内控,除了例行的定期评价之外,处于尴尬境地实属正常。
锦上添花,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内控体系的建立,要继承和发扬企业长期积累形成的制度经验,克服制度固有的缺陷和不足,让内控成为保证制度进一步落地的重要措施;二是借助内控建设中的流程梳理,填补制度尚未涉及的管理空白,渗透到低层机构、岗位的活动规范,成为规范不同层级机构、岗位员工作业活动的参照依据,才能拥有为企业和员工做贡献的存在意义。
这种观点,意味着企业的内控建设,即使不能超越制度的地位,也要弥补制度的不足,更好地反映存在于不同层级常设组织机构、常设的非机构组织、因项目组建的临时控制组织、法规规定的不相容岗位等角色权限、活动规范和产出标准。
企业的内控建设,控制风险是“内控执行”的最终目的,控制显性化、责权对等化、规范化、可操作化是“内控建设”的主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流程梳理是核心工作,其次才是控制的显性和规范。内控建设并不意味着工作的核心就是为了反映“控制”的存在,原因在于“控制”是管理的一种职能,没有管理逻辑的控制没有意义。
02.制度有哪些难以克服的固有缺陷?
对传统企业来讲,制度仍是企业实施管理的主要方式。近年来,很多企业虽然进行了较大范围的流程梳理,但宽度、深度、标准不一。在我国,流程管理在处于顶端的主要国际化民营企业,或者运维型国有企业反映更多,流程管理不等同于流程梳理的产出,流程梳理体现的是对制度的补充和支撑,流程管理则是企业运作与管理的规则方式。
制度固有的缺陷和不足有哪些?假设企业制度管理处于比较完善的阶段,是不是意味着制度管理的缺陷可以克服?
举个真实的例子,某企业要出台一份质量管理制度,制度责任部门起草形成了98条的制度文本,但管理者为更好反映管理思想,增强员工的质量意识,希望能够改成108条,很快,一份108条的制度形成了。主观过强,刚性不足。
再举个例子,某企业希望规范科研生产管理,把相关制度进行归纳、整理,从而反映科研生产的整体管控布局,但无论如何搭建,都难以从制度上反映整体运作与管控逻辑,只能进行重建规划,形成一个科研生产管理的整体制度架构。但当制度管理部门发布制度规则后,规划成型的架构再一次陷入与规则不匹配的困惑。其次,虽然发布了制度规则,但由于只关心审批环节而不关注执行过程,取消保证制度规则执行的控制规范、判别标准,再加上架构普适性设计的重大缺陷,即使进行了大规模的制度重建,可预见结果也不过是又一次大循环。
即使在非常先进的企业,“加强制度管理、遵章守纪”的要求,也一直是老生常谈的讲话要求。找到制度缺陷,是确定内控建设方向的需求,根据笔者经验,我们将制度的缺陷总结为以下5点:
1.大型企业中的制度数量众多。笔者曾从事过二级企业、集团企业的制度管理工作,虽然通过滚动计划,努力组织各部门将近千项制度压缩到几百个,员工也不可能了解和掌握每个制度,即使是与自己相关的制度,也可知结果。
2.制度本身的可体系性不强。了解流程的人员知道,企业级流程是跨部门的,而制度是由部门主导起草的,何况很多制度的起草由新人承担,制度之间衔接问题很难克服。笔者就曾见过一个新人,用不足1天时间完成一份制度的修订,而且顺利通过层层审核,这样的制度如何指导下属企业执行?
3.具体制度的条款、文本内容复杂,与起草者的经验、能力紧密相关。条款的多少与描述,与起草者、管理者的个人理解、认识宽度、深度有紧密的关系,不容易形成唯一性理解,
4.制度内容中对程序、流程、活动要求以文字表达,很难规范。企业中经常出现的现象是,制度执行过程反复,或者出了问题再拿制度衡量,这就是诱因。
5.制度只能落实于组织或主要管理岗位。做过企业制度的人都清楚,在大型企业中,制度的颗粒度很难把握,一般到一级部门,能够反映二级机构的已属凤毛麟角,甚至都会被认为是制度设计错误,更谈不上制度范围内的岗位角色。
很多时候,企业员工并非故意或主观违反规章制度,而是因为企业的制度设计确实存在很多问题。
制度的几个固有缺陷,决定了制度管理需要寻求必要的辅助措施,内控建设如果借助流程梳理,发挥流程与制度的互补优势,企业的内控管理就找到了落地点,再去挖掘提高控制可执行的途径,由此解决内控设计、执行有效性的前移问题。
03.企业规范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熟悉企业运作的人都清楚,随便翻一下企业的制度条款,在制度引言中,极少缺失一句话:为规范管理,特制定本办法。企业的规范管理包括哪些内容?通过制定一份制度能达到目的吗?
近年来,企业职能管理中的“体系建设”层出不穷,是企业追求规范管理的结果象征。概括起来,体系化建设离不开程序化、制度化和标准化建设,程序化反映的是过程,包括其中的组织与角色等要素;制度化反映的是对业务域、功能模块的统筹布局,或对关键作业活动进行的规范,其中也包括程序化内容;标准化不能孤立地理解为“国际标、国标、行业标、企业标”等标准,而是一种规范,大可以上升为标准,小可以指具体活动规范或员工的行为标准。
在企业中,落实领导要求的方式,很多都是通过制度建设体现出来:譬如决策程序化、权责明晰化、考核定量化、目标计划化、措施具体化、过程控制化等等,但除了运维型公司外,很少听到活动标准化的说法。
企业中经常见到的现象是:企业治理组织的规则经常调,因为要落实政策的各种要求,譬如决策的程序与参与组织的调整(企业治理的内控环境);年度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年年发,因为要根据国家部委考核指标的变动进行调整;监督成常态,可惜的是落实了合规政策,却由于“控制了违规灰度的芝麻,放开了合规但失控的西瓜”,构成了来之不易“降本增效”的成效反噬,好不容易降下来的管理成本快速增长,不能不说是一怪像。至于措施具体化,那就因管理者而异了┉┉。
制度的固有缺陷,决定着管理规范化的难度。企业内控建设只有深刻理解制度的特点,深度理解企业的现实运营与管理逻辑,全面理解企业制度的内涵、范围、目的,以及制度建设留下的空白,借助内控建设的流程梳理,形成制度与流程的协同效应,用流程的系统性、结构化反映企业运营与管理的完整布局、程序逻辑与产出流转秩序,结合流程目标划分内控环境中的组织、权责,用流程中特有的活动规范与标准去加以规范,用内控的方法体现风险与控制活动之间的关系,控制要素的判别标准就是控制措施,从而形成不同业务、不同专业、不同层级的内控体系。
员工的人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没有哪一个人喜欢无微不至的控制,企业中也没有无控制的完全自由空间,明确活动的标准就是对活动空间的释放。一套布局合理、程序简约,既能反映制度的关键管理要求,又能体现控制重点,满足组织、岗位人员参阅、借鉴,同时又能针对性回馈于岗位的流程控制,自然成为员工执行制度的桥梁;制度、流程的执行,自然发挥控制风险的作用。
04.内控的本源与建设原则
笔者曾在文中提过,制度是内控的本源,这句话并不严密。严格说,制度与流程是内控的本源。至于哪个观点更为合适,要视企业现实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制度的全面性与规范性而定,即便如此,仍不严密。
会有不同的声音,譬如内控规范与18项指引是依据本源,我只能说他们是参考指引,或者说是企业内控体系建设的参考底线,即能够反映出18个方面的内控,就意味着任务的完成,关键还是要看企业建内控的目的是什么?
现实中,企业中的控制无处不在,大到企业级控制、业务管理级控制、专业管理级控制,小到为防范舞弊或者单一岗位疏忽风险而设置的“二岗控制”。
笔者曾参加某企业的内控建设,为更好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激发员工参与内控建设的积极性,在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企业开展了第一轮流程梳理。不出意外的是,在收集的流程中,很多都是岗位级流程,即便如此,它的意义也非常重大:一是增加了员工的流程意识和制度意识;二是真实反映了不同岗位的作业程序与行为表现;三是充分理解了企业高级管理者对流程管理与内部控制的重视。
不要寄希望企业所有部门、组织都能完整地保持对内部控制认识的一致性,更不要寄希望完全借助一个第三方的大包大揽,拿到一份既有成效、又能落地的内控成果。当然,追求完成任务那是另一个概念,但我觉得还不如给每个员工买一本内容丰富的内控书更有意义。
谈内控本源,离不开流程与制度的产生逻辑。企业开始运营之初,朦胧而不成熟的流程就已存在,有流程就有控制的反映,正是基于流程的不成熟而造成企业效率不高、产出质量、外部义务、内部管理目标风险难以控制的问题,制度应运而生,所以,制度是管理风险的实践总结。从制度中理解流程,是一条重要的内控建设的反刍途径。所谓制度流程化,其基本假设前提是制度体系是完善而且存在的。
企业中,不乏制度建设非常成熟的企业,这些制度是理解流程的重要来源,从这一点看,制度是内控的本源并不为过,关键在于能否真实理解,还是凭借经验的简单复制;其次,拥有非常完善制度的企业,并不意味着流程成熟度,必要的流程设计是摆脱不了的。
企业中的流程可以概括为三个类型:一是基于支持创造价值的业务流程BP;二是基于防范经营与管理风险的管理流程MP;三是为业务流程、管理流程提供支持的辅助型流程SP;三者不是物理隔离的关系,而是构成了横向架构与纵向层级的流程结构。
从企业组织层级角度,流程又可以划分为几个层级:集团级、企业级、部门级、岗位级,内控建设不能等同于流程管理,不可能无限延伸,即便存在不同层级单位的业务接口关系等,也应局限于单一组织构架内,止步于单位间的接口处,落地于部门级的流程颗粒度,从而保证内控体系建设的可实现性。
合理理解内控环境,是建立可落地内控的基本条件。譬如18项指引中的组织架构,在很多企业的内控手册中,要么反映为企业级组织关系之间的权限与制衡关系描述,要么用“组织机构管理流程”取而代之。
但笔者认为,组织架构即反映于企业层组织之间的制衡与控制关系,也反映于核心主要流程内各组织的关系,同样构成了该流程下的内控组织环境,否则流程内的权限分配只能是水中花,控制自然就是镜中月。
企业的内控建设是一套系统化极强的管理项目,其中即涉及流程管理的很多内容,也包括管理逻辑的整体和关键环节呈现,以及为提升管理规范性而进行的关键控制活动标准建设,运用必要的包括控制要素在内的控制模板或表单,本质是控制规则的建立,规则是克服因人施控的必要措施。
内控管理师(ICM)”着力解决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专业知识不足,内控管理专业人才匮乏的共性问题。